來源:鈦媒體
摘要: 餓了麼做菜場,主要是圍繞著菜場的標準化、數位化經營,以實現傳統市場數位化管理。
鈦媒體註:儘管生鮮市場近來哀嚎遍野,但巨頭的腳步並沒有停止。
1月7日,餓了麼在寧波的首家「智慧菜場」正式落地。餓了麼方面向鈦媒體透露,這個位於寧波鄞州區的菜場,最近整體升級為「聯心餓了麼智慧菜場」,由寧波市鄞州區市場監管局攜手餓了麼、阿里雲、客如雲、CityDO等合作方共同打造。
「在阿里本地生活新服務戰略下,我們會持續重點幫助菜市場整體提升數位化和差異化的服務能力,即使是5平米的檔口,基礎的數位化上線都能夠幫助他們進行更好的運營,服務消費者」,餓了麼智慧菜場負責人班和表示。
毫無疑問,繼外賣、到店等服務後,菜場已經成為阿里、美團、蘇寧等巨頭在本地生活市場博弈的新戰場。
餓了麼智慧菜場落地寧波
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如今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嘗試並習慣在線上買菜。正因如此,近年來的生鮮市場才呈爆發之勢。
根據此前鈦媒體的報導,僅在2018年國內就有22家生鮮電商就拿到了120億投資。與此用時,「買菜」與前置倉概念在2019年再度翻紅,包括阿里、美團、蘇寧在內的多家巨頭紛紛入場。此外,艾瑞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也顯示,2018年這一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預計未來3年,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
而餓了麼在寧波的布局,也正是由於寧波擁有相對成熟的消費群體。
根據餓了麼方面提供的數據,過去三年,寧波整體買菜訂單量年均增速超過1倍。而在2019年,寧波本地95後、60後買菜用戶數均同比去年翻倍增長。便捷、新鮮、平價、可預定等場景優勢不僅讓年輕人「重回菜場」,也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中老年消費者。
餓了麼方面表示,除了寧波消費者線上高速增長的生鮮購買需求,其傳統農貿市場同樣有著面臨的卻是空攤逐年遞增、成交遭遇線上激烈競爭的局面。
班和表示,針對菜場商戶的增收、降本增效的痛點,餓了麼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實體農貿市場整體延伸至線上,為攤販開拓線上渠道,將生意延展到5平米外的3公裡生活圈,實實在在增加更多新客和訂單。
據班和透露,僅7日一上午,聯心菜場接到的餓了麼訂單量已經佔到總體訂單的近2成。
智能體秤背後的菜場「數智中臺」
實事求是的說,在2019年,雖然幾家巨頭對菜場等生鮮品類持續下注,但生鮮市場的發展也充滿了坎坷,包括鮮生友請、呆蘿蔔、吉及鮮、我廚、妙生活等多個小玩家與創業項目都出現了問題。
筆者認為,這些暴雷、倒閉事件的發生,雖然是由於這些企業在資本催熟下盲目燒錢。但從根源上講,還是這些玩家缺乏造血模式。而所謂前置倉、社區團購、「超市+餐飲」的盒馬模式,實踐起來也是荊棘滿地。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與美團的小象生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實驗的失敗品。
但誰也不可否認,生鮮市場仍然是巨頭扎堆拓展勢力的重要戰場。在筆者看來,未來在菜場這個生鮮品類裡能否站穩腳跟,最終要看玩家能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並開發自己的造血能力。
目前看來,餓了么正試圖將阿里過去一年推動的所謂數位化商業作業系統的模式落地到菜場這個線下場景當中。
鈦媒體走進「聯心餓了麼智慧菜場」的檔口後發現,幾乎每個攤位都獨立配置有一臺稱重收銀一體秤。
相比過去,這臺秤實時記錄有各自檔口的菜品價格信息,除了幫助攤主線下交易的完成更便捷、標準化外,每日沉澱的運營數據也成為了攤主可查詢、可追蹤的數據帳本,再也不會出現忙碌時「他剛付錢了嗎?」、「錢找錯了」的煩惱。同時對消費者來說,交易小票上的二維碼可查食品安全與溯源數據。
同時,相比線下傳統的早晚高峰,線上的多尖峰時段、「可預定」等均打破了農貿市場經營時間局限,同時通過打造「夜市出清」等活動,也為農貿市場菜販解決「出清」難題等。
換句話說,餓了麼做菜場,主要是圍繞著菜場的標準化、數位化經營,以實現傳統市場數位化管理。
班和表示,對於菜場運營方來說,智慧菜場首次讓交易數據可沉澱,讓菜場日常的管理第一次「有數可據」,一方面,可識別和洞察的線下線上用戶的增長與流失,讓菜場首次可以成體系運營用戶,從而更好提高消費轉化和服務品質。同時,可以更好洞察場內的品牌和生態集群優勢,未來更好賦能、以及與智慧社區等進行有機聯動。
據悉,未來聯心餓了麼智慧菜場的建設還將探索監管的智慧化,二期將通過AI技術、區塊鏈等最新技術,由人工監管變數字監管,實現場容場貌、三白三防、證照管理、食品追溯等內容的智慧監管;打通「浙政釘」,實現農貿市場市場監管掌上執法。(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高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