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星平 每經編輯:王麗娜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得去了解它的菜場。也有人說:只要你去一趟菜場,就會明白「活著」的意義。或許正是菜場四處瀰漫著社區生活的煙火氣息,讓「買菜」這件事備受關注。
就在近兩年,「買菜」不再僅僅是一種老百姓日常生活行為,還成為資本與企業商業行為的一大關注點。隨著資本、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湧入,「菜場」這個體現城市人文與生活百態的場所已然發生了變化。借著數位化改造的浪潮,傳統菜場的機會和挑戰在哪裡?
8月15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新流量時代·社區商業重構——2019『未來商業』創新創投系列沙龍」上,阿里本地生活新零售華中區域負責人楊宏就傳統菜場的數位化升級進行了分享。
阿里本地生活新零售華中區域負責人楊宏演講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據楊宏介紹,2018年中國零售總交易額是39萬億元,生鮮市場規模為1.91萬億元,佔整個中國零售業份額4.9%。而在生鮮市場中,有73%的消費是產生於菜市場。毋庸置疑,菜市場之於中國零售業態和中國生鮮業態都是非常重要的陣地,是社區商業非常活躍的一個經濟單位。對菜場的升級改造,不僅是很有機會的商業行為,同時也是一項民生工程。
或許也正是看中菜場這一集民生意義與商業價值於一體的流量聚集地,包括阿里本地生活在內的多家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入這一賽道。
儘管都是瞄準了「買菜」的生意,但不同平臺選擇了不同的布局方式。就餓了麼而言,其選擇的是一種平臺型的模式,通過連接品牌商從而滲透到市場內的零售商,以此提升流量的分發效率並擴大規模效應。
據楊宏介紹,阿里本地生活旗下餓了麼在對傳統菜場改造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例如,在平臺獲得過高速增長的菜場聯營品牌「菜老包」和「菜公社」便是典型案例。此外,近期試點的餓了麼「智慧菜場」項目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而記者也了解到,位於武漢的多家餓了麼「智慧菜場」已運營多月,目前,無論是經營數據還是運營數據,均好於行業水平。
楊宏認為,不管「網際網路+」模式如何變化,零售的本質始終沒變,都是圍繞商品、效率和體驗展開,而在此過程中,平臺的價值就是通過全鏈路數位化提高效率。
「本地生活服務類平臺基於其數位化能力,可以幫助菜場商家做用戶畫像,識別用戶『喜歡什麼商品』『想要什麼商品』;同時,通過交叉營銷和場景營銷等手段,促使線上線下用戶相互引流,降低商家獲客成本,提升復購和留存。此外,在履約環節,平臺型企業的配送服務也更有優勢。」楊宏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