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誤解,竟與《最後的晚餐》有關?

2020-12-15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在西方,關於中國飲食文化,有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誤解。

最著名的莫過於:水裡遊的,除了潛水艇,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各種腿,除了桌子腿,中國人都吃;還有,中國人吃飯前曬照片,是為了證明他們有飯吃;中國人什麼都吃,是因為他們太飢餓;一直到最近的:中國人都喜歡吃蝙蝠,所以才會得COVID-19!

所有解釋都被漠視,我們只能苦笑:歪果仁的想像力真豐富啊!

單從飲食習慣看,中國確實有更豐富的飲食文化,這源於我們悠久的歷史、多樣化的烹飪方式。而對於烹飪手段相對單一的西方人來說,卻只留下一種淺薄固執的感官印象——中國人這也吃、那也吃!

富有想像力的西方人對食物的理解為何如此狹隘呢?也許,西方藝術史上最有名的飯局——《最後的晚餐》可以助我們略窺一斑。

首先,我們要探討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是晚餐?

在拉丁語中,「晚餐」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含義是「在一起」,表示自古以來,晚餐就是一項集體活動,人們在晚餐時宴賓客,也在晚餐時與家人團聚。

這與中國人的習慣不謀而合。不同的是,我們是在一天的辛勞後,借這最後一餐犒勞一下「五臟廟」,也享受與家人、朋友聚會的世俗快樂;西方人則賦予它更多宗教意味,比如,基督教徒要在晚餐前祈禱;這黃昏後的團聚,也象徵生命的最後一程,和對來世幸福生活的渴望。

佛朗切斯科·巴薩諾《最後的晚餐》(局部),約1590年,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藏

在所有版本《最後的晚餐》裡,對於一天中這最重要的一餐,麵包和葡萄酒是基本配置,這兩種西方餐桌上的必備食品其實都充滿神性。

胡安·德·華內斯《最後的晚餐》,191×116cm,1562年

麵包的發明有裡程碑式意義,標誌人類社會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它的製作方法很簡單:把小麥磨成麵粉,用水和油揉制,再加入酵母,等待麵團慢慢發酵即可。

但《最後的晚餐》這一天是猶太人的逾越節。據說,當時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逃出埃及,因為太過匆忙,沒來得及給麵團發酵。為了表示紀念,後世的人在這一天只吃無發酵的麵包。

這導致《最後的晚餐》裡的麵包看上去都像死麵餅子,雖然它有著神聖的喻義——象徵耶穌的身體。比如,這幅倫勃朗的寒酸版《最後的晚餐》:師徒十三人擠在一起,耶穌手上拿著唯一的麵包,做「望天祈求」狀,好像在說:主啊,再給點吃的吧……

倫勃朗《最後的晚餐》,1632年

比較特別的是丁託列託版,畫家用一個甜點——蛋糕取代了麵包,意在表達耶穌的身體與他的靈魂一樣甜美。

丁託列託《最後的晚餐》,1594年

葡萄酒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有極高地位。最初是因為古希臘、古羅馬人都有食用葡萄和葡萄乾的習慣。到了中世紀,葡萄更是宴會上重要的裝飾品,通常放在桌子中央,供客人在兩道菜的間隙中取用。

弗蘭斯·斯奈德斯《壁龕裡的水果》,約1620-1630年

葡萄被鍍金果盤託舉到高處,位於畫面中央,象徵耶穌受難

而用葡萄酒來象徵耶穌的血液,這種宗教寓義始於《迦拿的婚禮》,經由《最後的晚餐》固定下來,逐漸成為一種代表規矩、智慧和冥思的飲品。

倫巴第無名藝術家《最後的晚餐》,13世紀下半葉,曼託瓦聖瑪利亞格拉達羅教堂藏

除了酒水和主食,各種版本《最後的晚餐》裡,主菜一般是兩種:魚和羊。

《最後的晚餐》鑲嵌畫,6世紀早期,拉文納新聖阿波利奈爾教堂。

畫中,耶穌和十二門徒都斜躺在榻上進餐,是古羅馬人的用餐習慣

比如,這幅公元6世紀拉文納新聖阿波利奈爾教堂的拜佔庭鑲嵌畫,是目前公認的第一件以「最後的晚餐」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它取材於《新約》中「五餅二魚」的故事:耶穌用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了五千多人。

早期的「耶穌魚」暗號

早期的基督徒常常用魚來代指耶穌,那時,他們為了躲避羅馬帝國的宗教迫害,便取用希臘語中的詞彙「魚」——「ΙΧΘΥΣ」作為聯絡暗號。這個詞語恰好是由5個詞彙的首字母組成:Ι代表ΙΗΣΟΥΣ(耶穌),Χ代表ΧΡΙΣΤΟΣ(基督),Θ代表ΘΕΟΥ(神的),Υ代表ΥΙΟΣ(兒子),Σ代表ΣΩΤΗΡ(救世主)。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5-1498年,蛋彩石膏畫,460×880cm,恩寵聖母修道院

最典型的是達文西版。義大利考古學家傑內羅索·烏爾裘裡認為,根據當時的飲食習慣推測,達文西定製的這份菜單應該是:以苦菜和百裡香調味的魚料理,或是用當時羅馬帝國流行的魚露,還要搭配搗碎的無花果醬。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之鰻魚橘子片(局部)

由於猶太人只吃帶鱗片的魚,因為鱗片象徵著人丁興旺,寓意子孫綿延,而把無鰭、無鱗的魚類看作不潔淨的食物。所以,在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中,這種既有鰭又有鱗的魚類最應是鯡魚,這道主菜則可能是「鯡魚橘子片」。

家書藝術家之《最後的晚餐》(L』Ultima Cena),約1480年,柏林畫廊藏

畫中,把刀插回刀鞘的正是猶大,這一動作暗示他已背叛耶穌

另一種主菜——羔羊也是逾越節的祭品,耶穌常常用它自比,所以,羔羊也成了耶穌的象徵。在各種版本《最後的晚餐》中,羊的烹飪方式相對多樣化,有烤全羊、水煮羊等。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最後的晚餐》裡的烤全羊,1547年

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最後的晚餐》裡的水煮羊,1500年

還有這幅杜喬版《最後的晚餐之洗腳禮》,中間一隻小小的烤全羊,這源於《出埃及記》裡的故事:耶穌讓摩西告訴每戶人家準備一隻羔羊,把整個羔羊用火烤了吃,再把羊血抹在門框和門楣上。因此,逾越節的祭品通常選取一歲以內的小羊羔。不過,看這稀稀朗朗的桌面、十三個大男人,怕是連溫飽也達不到吧?

杜喬·迪·博寧塞納 《最後的晚餐之洗腳禮》,蛋彩畫,祭壇畫

當然,並非所有畫家都如此小氣。比如,丹尼爾這幅輕奢版《最後的晚餐》,不但幾種主要食物都有,還有小天使歌舞助興。只是,考慮到故事的主題,這氣氛是不是太歡樂了一些?

丹尼爾·克雷斯皮《最後的晚餐》,1624-1625年

更過分的是提香的弟子保羅韋羅內塞。據說,耶穌曾在迦百農城向人們布道,一個叫利未的羅馬稅吏非常認可他的教義,就邀請他到家裡做客,還請了其它人來作陪。

保羅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一副另類的《最後的晚餐》——《利未家的宴會》。他繼承了威尼斯畫派一貫的豪華,把原本的悲劇演繹成了一場俗世的狂歡,不但有吃有喝,更有侏儒、樂師等供人取樂。

保羅.韋羅內塞《利未家的宴會》(Cena in casa Levi),1573年,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藏

這是基督教繪畫中一大巔峰之作,也因此引發諸多質疑:畫面上,耶穌與追隨他的人聊得十分熱絡。這些人三教九流都有——稅吏、達官顯貴,甚至是罪人。對此,《福音書》的解釋是,與罪人同桌吃飯是耶穌重要的布道時間,「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病人才需要。我來這裡不是為了教育正直之人,而是為了教育罪惡之人,」耶穌這樣說。

保羅.韋羅內塞《利未家的宴會》(局部)

保羅.韋羅內塞《利未家的宴會》(局部)

除了魚、羊、麵包、葡萄酒等主要食物,《最後的晚餐》裡還有一種重要的調味品——鹽。中世紀時,西方的鹽與東方一樣,是珍貴的調味品,也是肉類最好的防腐劑。在《聖經》裡,鹽象徵被啟迪的智慧,由於它可以防止食物腐壞,那時的人們便認為鹽可以阻擋壞事,而把鹽灑在桌布和餐巾上則是不祥之兆。

西方學者普拉蒂納曾這樣記述:「鹽是必不可少的烹飪調料,它讓食物變得有滋有味。當人們形容一個人愚蠢無知時,經常會說這個人『缺鹽』,也就是缺乏智慧。」

多梅尼哥·吉蘭達約《最後的晚餐》,約1476年,帕西尼亞諾修道院藏

威廉·克萊茲·海達《鍍金的高腳蓋杯》,約1635年

最後,桌布也是《最後的晚餐》裡值得注意的藝術意象,比如多梅尼哥·吉蘭達約的《最後的晚餐》裡,這種邊緣帶有藍白相間圖案的桌布是典型的佩魯賈桌布,多用於宗教儀式,令觀者想起聖餐。

多梅尼哥·吉蘭達約《最後的晚餐》,1480年,溼壁畫,400 × 810 cm,佛羅倫斯奧尼桑蒂修道院食堂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5-1498年,蛋彩石膏畫,460×880cm,恩寵聖母修道院

結語:在《最後的晚餐》裡,魚、羊、麵包、葡萄酒、鹽……穿越一千五百年的時光,時至今日,依然留在西方人的餐桌上,這些簡單的食材是當代西方美食的濫觴,而祈禱儀式、桌布也能看到西餐禮儀的雛影。

在漫長歲月裡,西方飲食文化沒有生發出更豐富的食物想像力,顯然與這種虔誠的宗教信仰有關:在《聖經》裡,亞當和夏娃因為偷食禁果犯下「原罪」,所以原罪的本質也是貪食罪,它在中世紀被公認為七宗罪之首,是人間一切罪惡的根源,這使得西方人藐視甚至畏懼口腹之慾。

《夢粱錄·麵食店》裡記錄了一份宋代的「外賣」餐單,其中不少美食,今天的中國老饕們只能靠想像去咂摸它的滋味——

「又有專賣家常飯食,如攛肉羹、蹄子清羹、魚辣羹、雞羹、耍魚辣羹、豬大骨清羹、雜合羹、兼賣蝴蝶面、煎肉、大熬蝦等,及有煎肉、煎肝、凍魚、凍鯗、凍肉、煎鴨子、煎鱭魚、醋鯗等下飯。更有專賣血髒面、齏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面、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

相對於多維復生的中國飲食文化,西方某些千年不變的堅持,當然是另一種值得尊重的信仰。但身為飲食男女,對美食的追求是一種生而為人的本能,那麼,「貪食」又何嘗不是一種真性情呢?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

相關焦點

  • 你如何看待中國的飲食文化?西方網友的回答,我給滿分!
    中國飲食文化延續數千年,現在因我們的食物出現在國外,包括餐具、餐桌、食物、烹飪等等西方人也開始逐漸了解我們的飲食文化,他們知道中國人吃什麼,怎麼烹飪食物,以及對食材的運用等等。當然中餐飲食文化和西方的飲食文化是不同的,比如我們熱食行為,西方人講究的涼食習慣;我們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西方人習慣一人一盤的就餐模式;我們講究食物的豐盛美味營養,而西方人只注重食物營養。在quora上就有西方網友熱議這個話題「你如何看待中國的飲食文化?」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回答的,有老外的回答我們給滿分。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這4種源於中國的美食,卻常被誤解為西方美食,名字還很「洋氣」
    這4種源於中國的美食,卻常被誤解為西方美食,名字還很「洋氣」!現在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事物,包括一些品牌或者一些食物,因為在某些國家盛行,於是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那些東西就是外國的。NO!實際上,大多都是中國製造呦!。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中西方飲食文化區別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中國和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差異是相當大的,這一點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有人提出來了,此後,東西方的文化大師們對這方面的研究就未曾停下來。
  • 茶文化,是在西方傳播影響最為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西方茶文化則是以個人自由為價值核心,從而擴展為對外的平等與對已的自尊與嚴肅的態度,西方茶文化往往追求飲茶器物、茶的本身以及飲茶情調的完美,在飲茶過程中體現的是自身價值和修養,西方茶文化更注重的是茶飲所帶來的物質功用和交際功能。比如茶最初進入西方諸國並開始傳播時,大都是在藥店銷售,這說明西方人最初認可的茶,是茶具有特殊的藥效和保健功能。
  • 消除西方人誤解:日本寺院符號」卍」撤銷
    為消除日益增多的西方遊客的誤解和困惑,日本政府決定改用三重塔取代「卍」這個記號來識別遊客地圖上的寺院。日本將在2019年和2020年相繼承辦橄欖球世界盃和夏季奧運會。這批新符號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常被西方遊客誤認為是德國納粹黨符號(「卐」)的「卍」。
  • 不同飲食文化的中西方人,一旦吃起血來,個個都是津津有味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尤其在飲食文化方面,差異性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中國人對於飲食的觀念上,更加注重的是美味,而西方人的飲食,就更加側重於營養。中國人在飲食上,更加側重的是氛圍,但是西方人的話,認為飲食文化是交誼的一種。
  • 從原始壁畫到金字塔,再到《最後的晚餐》,教你看懂西方藝術
    從原始壁畫到金字塔,再到《最後的晚餐》,教你看懂西方藝術撓耳朵的貓2020-05-04 13:51原騰訊副總裁吳軍博士在給女兒的一封信中寫到這樣一件事:小女兒因為課業增多,不得已要停學幾種課外活動,女兒選擇了鋼琴。可是作為父親的吳軍,勸女兒把學習鋼琴堅持下去,而是停止計算機的學習。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其他飲食文化習俗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繼續談談前面的飲食,半路的午飯亡靈要去的那個世界必須經過很長的路途,而且須步行去,不論去的是什麼方向都需要跋山涉水,歷經許多艱難險阻和考驗
  • 藏在西方名畫中的細節: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即使是西方美術史上無人不曉的偉大作品,其中的細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恰恰有可能經歷程度不同、饒有意味的變化,有時令人驚訝不已。在這裡,我們以時間前後為序,臚陳若干個案,或可加深我們對細節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 老外惡搞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耶穌和十二門徒一起吃中餐
    在飲食界裡中國菜、印度菜、日本菜、墨西哥菜是最出名的「外國食物」並能在當地站住腳跟的食物。相比其他三種食物,中國菜是在最短時間成功俘獲老外們的外國的味蕾,同時幾十年間成為在國外最常見的食物。那麼中國菜在國外有多火呢?
  • 西方最著名的飯局《最後的晚餐》都吃了些什麼?
    繪畫作品《最後的晚餐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創作於1494-1498年,寬469釐米,長880釐米,當時是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餐廳所畫的一幅巨型壁畫。這幅繪畫作品在在畫面構圖布局上非常具有特色,一改前人繪製「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人物安排,而是以耶穌為中心,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外,左右畫面以三個門徒為一個單元,各為兩組人物,所有人物的性格都生動地從他們的行動與手勢中表達出來。這樣的構圖使每個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現力的同時,使畫面整體協調,不分散和凌亂,富有較強的正面表現性。
  • 名作《最後的晚餐》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01最後的晚餐▲萊奧納多·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約1497年,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藏說起食與宴,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大約是藝術大師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這幅名作吧。▲詹巴蒂斯塔·提埃坡羅《最後的晚餐》,1745年-1750年,巴黎羅浮宮藏「最後的晚餐」是《聖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片段,是耶穌與十二門徒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次團聚,耶穌對麵包和葡萄酒的比喻也為平凡的食物賦予了神聖的意義。逾越節前夜,耶穌備宴招待十二門徒,告訴他們自己被人出賣,並且已經知曉出賣者就在他們中間。
  • 西方飲食文化的特點,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不同!
    西方飲食文化 (一)西方飲食文化的含義所謂西方飲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長期的飲食品的生產與消費實踐過程中(二)西方飲食文化的特點 西方歷史悠久,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主要特點大致有五個方面。
  • 聖誕節特別篇丨聖誕晚餐如此豐盛,而耶穌在他最後的晚餐吃了啥?
    如今的人們可以在這個聖誕夜晚享受任何他們喜歡的美食,而這不禁讓人好奇,作為聖誕節最初的「靈魂人物」——耶穌,這個傳說中的聖子,他的晚餐都吃些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起耶穌參加過的那頓或許是西方藝術史上最有名的飯局了——「最後的晚餐」。有趣的是,有許多藝術大師都畫過這著名的一幕(是的,最後的晚餐不止有達·文西版本哦~),而且各有不同。我們就來從這些畫裡看看,耶穌都吃了什麼?
  • 清真飲食文化
    圍繞著飲食問題,古今中外,爭相創優闖牌,竟逐高低,大做文章。於是,菜系紛呈,餐廳林立,藝廚高手花樣翻新,食譜佳餚五花八門,廣告招貼琳琅滿目,美食飯店車水馬龍。無論是中餐西餐,都形成了各自的風格體系,發展為獨特的飲食文化。就世界範疇總窺,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大菜系:東方菜系(以中國菜為代表)、西方菜系(以法國菜為代表)和伊斯蘭菜系(以土耳其菜為代表)。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
  •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其中飲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方面,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人民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著重論述中西方國家在飲食觀念、宴會禮儀、飲食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和淵源。
  • 中西方飲食的十大差異,西方飲食重平淡,異的則是中國飲食的奇異
    以前是我們對西餐有著很大的好奇心,而現在則是外國人對我們的中餐有著很大的好奇心,那麼你知道中西方飲食中的一些差異嗎,這兒我就給大家講講中西飲食的十大差異。1、中餐講究團圓,所以大家都是共用飯菜,而西方人則講究唯己,他們喜歡各吃各的。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