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2020-12-18 森林有隻窩窩兔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關於「是否贊成恢復繁體字」的熱議話題,先不論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給大家描繪兩個場景:

有數據表明,繁體字平均每字十九畫,簡化後平均十一畫,兩者之間相差了八畫,乍一看似乎不會覺得還好,並不礙事,但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小時候剛學寫名字時,如果你的名字是三個字,而且每個字都是十九畫或以上,那時你的內心是不是在咆哮?

又例如考試時爭分奪秒,而你卻不得不在寫名字時比別人多花十來秒的時間,那一刻你會不會怪爸媽給你取了個那麼多筆畫的名字?

相信以上兩個場景很多小夥伴都經歷過,只是當我們與繁體字產生距離後,又會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念念不忘,認為繁體字沒能成為當下的書寫規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誠然,我們在生活中不太用得上繁體字,於是「因為稀缺,所以稀罕」,偶爾就會表現出對它的偏愛;

再者,繁體字與我們相隔了幾千年的距離——因距離而產生美,這又使我們很主觀地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高大上的面紗。

於是一邊好奇熱愛,一邊窺探臆想,再對比天天相見、平平無奇的簡體字,就越發覺得它的意義和歷史,似乎都遠不如繁體字來得厚重。

可事實上,我們如今所見的繁體字,早已在歷史裡被多次簡化過,並非數千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繁體字。倘若讓我們日常使用那些古老的繁體字,估計誰都會叫苦連天,不再如此「崇古媚繁」了。

追根溯源,繁體字和簡體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是相融並傳承的共同體,就文化厚度、歷史價值和意義深度而言,它們一樣重要。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

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

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

其實語言是人類最早的交流方式,然而用聲音來傳達只能一時一地,無法同步、傳播和留給後代;於是,當語言需要被記錄時,「文字」這語言符號作為輔助交際的工具,就應運而生了。

《漢字知識》從原始社會開始探討文字的起源:當原始人群發展出部落、部族,產生階級分化和有剩餘物資出現時,由於人類交際的需要和物質條件的許可,文字才可能誕生。

簡而言之,文字的誕生是民生需求,亦是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開始的時候。

基於這樣的群眾基礎,我們可以分析出「造字」並不是單憑某一人就能成就的偉業。

文字最早蛻變於圖畫,而圖畫的內容又與人類社會休戚相關,是人類社會長期生產和實踐出來的產物,蘊含了人類在交流、勞動、思想、情感、經驗和教育等方面的精華,所以文字是群眾一起創造的。

初時,圖畫文字雖然與實物相像,但並不方便使用,於是「簡化」它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減少圖畫性,加強符號性。

然而「字」到用時方恨少,畢竟只有實物才能產生「象形字」,那麼抽象的東西又該如何表達呢?

這時就有了用象徵手法表達出字義的「指事字」,如「樹木的根」雖然不是抽象概念,但圖畫實在不好表達,因此就在「木」下加一短筆,畫作「本」,以此說明是樹木的根。

儘管指事字的發展突破了象形字的局限,讓文字的進程邁前了一步,但能造出來的字依然有限;但幸運的是,在「象形到表意」的這個過程裡,人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於是「會意字」就順勢而生了: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二為一,把它們的意義結合成一個新的意義。如「步」字就是由兩個「止」字相承,「止」是趾的初文,本義是腳,所以兩腳相錯就表示步行的意思了。

但表意的方法同樣有著很大的約束,因為語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和事物個性的詞,有表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詞,有實詞和虛詞,而這些詞不是表意方法能創造出來記錄的。

如我們可以畫樹木的輪廓來表示「木」,但樹木的種類有千百種,用兩個以上的字來組合也難以會意;又如一些表示心理活動的抽象概念,與「心」有關,卻同樣無法用會意來造新字。

所以當文字發展到這個瓶頸時,「形聲字」就崛起了。形聲字由音、義兩部分組成,一半表示意義範疇,一半表示聲音類別;如「江」從水,工聲,本義是長江,左邊的「水」表義,說明它屬於河流這意義範疇,右邊的「工」表音,說明它的聲音與「工」近似。

因此,靈活又有跡可循的形聲字以強大的生命力,逐漸成為漢字創造新字的最主要方法。

而漢字從「表意到標音」,可以說是造字裡程上一次質的飛越。它使漢字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基本滿足漢語的需求。幾千年來,漢字就停留在這「表意兼標音」的階段。

《漢字知識》還提到了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簡體字和同源字等等的產生和作用,它們不僅豐富了漢字庫,更豐富了人類文化和加強了漢字的功能。

郭先生表示,「如果只有象形字,漢字是不可能記錄成句的,只有發展到表意階段,漢字才可能形成初步的文字體系,才有可能記錄成句的漢語,或勉強記錄成段的文辭。」

如此看來,中國那些淵遠流長、文採飛揚的詩詞歌賦、曲調小令之所以能誕生和留傳,都要感謝那一段段經過歲月洗鍊而越來越成熟的漢字史。

那麼漢字有了,我們又該如何規範字體來方便大家使用呢?

其實從殷商開始,漢字經歷了三千多年的變化,在書寫體式方面已經歷過多次重大改革,形成了多種字體,分別是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籀文、小篆等。

到戰國時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諸侯強國各自為政,徵伐兼併——歷史證明,越是政治經濟激化的時候,學術文化等就會越蓬勃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各諸侯國的文字逐漸產生了較大差異。

其中六國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簡體字流行,「簡體字的大量產生符合文字演變的總趨勢,但各諸國文字演變的具體情況不一致,因為造成『文字異形』的現象嚴重。」

針對這個情況,當秦統一六國後,在文化方面就實施推行了著名的「書同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由丞相李斯等人主導,搜集了當時通用的漢字,再以秦國文字「小篆」為標準,整理編著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合稱「三倉」,以識字課本的形式頒布全國,這無疑給漢字的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

時光推移,到秦漢之間時,由於小篆曲折難寫,民間群眾就創造了進一步簡化的「隸書」,從這一點來看,「簡化」漢字是群眾十分認同和需要的。

同時,也因為隸書的誕生,締造了「漢字形體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演變成現代文字的分水嶺」——因為在後來的漢字史上,隸書演變出了楷書,楷書又演變出草書,而楷書和草書之間又演變出了行書;而在這些字體身上,我們都能看到前者的痕跡。

總而言之,不管「寫實象形」還是「筆畫組成」,它們的變化主要都是「筆畫姿態」的變革,因為小篆比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簡便,而隸書比小篆簡便,楷書和行書有比隸書簡便。

所以文字的形體演變,總的趨勢是「由繁趨簡」。

簡體字是自古以來就留傳的精華,並非現代產物。

當然,簡化並非一味追求筆畫越少越好,文字是供人閱讀、書寫和記憶的,所以必須考慮到簡化程度的合理性。

如《漢字知識》裡提到的:「漢字簡化應從整個漢字系統全面考慮,既符合易於識讀書寫的要求,又需照顧到漢字的歷史淵源和漢字體系的辨識度等。」

因此,漢字簡化的方針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儘量採用群眾早已習慣的簡體字,著重於少創造新字,避免增加漢字的總數,減輕學習的負擔。

所以,你還在糾結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嗎?

如果還搖擺不定,那不妨先把自己的名字繁體化,數數它的筆畫數吧。

相關焦點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
  • 漢字與中華文化認同——由兩岸漢字繁簡之爭說起
    至唐朝,漢字字體基本定形。其總趨勢是從簡趨繁、從繁至簡,不斷變革,交相輝映,絕非僅僅從繁到簡,越簡越好。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近代中國開啟了被迫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痛苦歷程。遭受歐風美雨的衝洗,一些知識精英反躬自省,開始在文化層面上探尋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升高。
  • 「逢中必反」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3日訊 「世芳扯鈴」早前曾淪為外界笑柄。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2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出一張照片,稱該圖是高雄九如澄清路口的「待轉區」,她質疑「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但隨即被網友打臉,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是日文的漢字,尤其「轉」字的簡體跟日文漢字寫法完全不同,該圖片上的「轉」明顯是日文漢字而不是簡體字,網友揶揄「原來祖國是日本。」
  • 逢中必反"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3日訊 「世芳扯鈴」早前曾淪為外界笑柄。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2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出一張照片,稱該圖是高雄九如澄清路口的「待轉區」,她質疑「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但隨即被網友打臉,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是日文的漢字,尤其「轉」字的簡體跟日文漢字寫法完全不同,該圖片上的「轉」明顯是日文漢字而不是簡體字,網友揶揄「原來祖國是日本。」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近代中國,由於歷史原因,社會動蕩,人民普遍貧窮,這就導致了知識與文化在傳播與獲取方面的困難,所以簡化漢字之初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不影響大的文字含義的基礎上,降低語言的學習和書寫難度,而事實證明,這是卓有成效的。
  • 漢字簡化是無可避免的嗎:東亞文化圈的集體經驗|簡體字表|國音常用...
    另外,隨著1980年代以來回歸於傳統的潮流,在廣告、名片等方面,繁體字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在傳媒和公共標識上仍然嚴格使用簡體字,中央政府也對繁體字的過度泛濫屢屢發出警告,盡力控制繁體字的使用。在臺灣,情況完全不同。簡體字曾被視為對中國文化的破壞而受到非難。尤其在1950-60年代,國民黨政府繼續使用繁體字,自認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繼承者。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新加坡為什麼將繁體漢字換成簡體漢字?
    現在不少公司組織出國旅遊會選擇新馬泰,價格實惠,和這幾個國家級的文化也相近,他們應該都屬於漢文化圈吧。我一個朋友就是以這種形式去新加坡玩了幾天,回來告訴我說新加坡不用繁體字,也和我們一樣用簡體。我很驚訝,驚訝的是在異國他鄉竟然還有人使用中國漢字,於是上網一搜,果不其然,漢子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而且還是簡體字。具體原因大概是一是由於簡體字確實比繁體字筆畫儉省很多,方便學習、書寫,另一個方面也能和中國大陸掛鈎,更容易交流,從而方便發展旅遊和商業,總是是以實用為目的。
  •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04日 11:49 A-A+
  • 褚靜濤:漢字的簡化與繁化
    古代的繁簡變遷漢字屬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之一。甲骨文由圖畫發展而來,即象形字,描繪事物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體與繁體之別。簡體字,相對繁體字而言。一個漢字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形體,這幾個形體筆畫多的叫繁體字,筆畫少的叫簡體字。
  • 「聽(聽)」無耳,「愛(愛)」說說有些簡化漢字為什麼是失敗的
    我們簡化字的時候,最多考慮的是文化知識的普及問題,希望通過簡化漢字讓更多的人認識文字,從而脫盲,這當中有諸多無奈的成分,完全是時代的需要。建國之初,百業待興,但是文化人,也就是識文斷字的人,卻嚴重缺失,需要培養人才,但人才可不是說培養就一下下就能培養成的。所以權宜之計,就是簡化漢字。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畢福劍不過是個主持人,賈平凹可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文化人,賣字比賣書還厲害。書法潤格是四尺整紙10萬元起步,潤格費遠遠超過了書法家,還是在繁體字上露了怯,如著名的安昌村「傅作義故裡」的匾額,就寫錯了。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歷史一樣長,甲骨文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了。有人說簡體字就是斷裂看中華文化,就不能代表中華正統了,這才是沒文化的認識。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那麼,可能有些網友就很納悶了,現在不是在推廣簡體字嗎?為何在國外人們一般使用的卻是繁體字呢?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交流中,簡體字才是中外溝通的正式文字。例如世貿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簡體字才是規範文字。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
  • 再讀流沙河老先生《正體字回家》一書,對於漢字的繁簡之爭的看法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了。自民國以來,從上到下,就是爭議不斷的,但是又找不到根本可行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就是各說各話。社會發展到當下,國家海內承平,老百姓溫飽無虞,自然就會人心思古,恢復傳統文化的浪潮非常的高。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出現的,是政府推動的結果。我們在手機上看電視、電影的時候,有時候一些古代劇節目會出現簡體字,有不少彈幕評論就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質疑編劇或導演,嘲笑人家沒文化,說那時就有簡體字了嗎?還動不動就要讓編劇出來「聊聊人生」,或者要「給導演寄刀片」。實際上,那些人真正應該嘲笑的是自己,看看自己的「語文是不是體育教師教的」才對。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QQ群裡問大家,臺灣人能看懂簡體字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能回答的出來,現在兩岸交流比較密切了,經常有臺灣的朋友來大陸工作或者旅遊,也沒有聽說過哪個臺灣人來之前還要專的學習簡體中文的。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學生活動方案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講解下,通過觀看漢字動畫片,學習、了解十二生肖的漢字演變,了解漢字與自然的關係。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習慣並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化的自豪感。,並結合漢字與自然,展示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片子裡的12生肖和出現的場景,比如日、月、風、雲、水等都從象形文字演變而來,學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屬相,看看現在的簡體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這段「順口溜」流傳甚廣,而且看上去好像還蠻有道理的,隨後再加上網上一些其他的「看上去好像還蠻有道理的」說法,簡體字在這場網絡爭論中幾無還口之力,完全處於下風。簡體字就真的這麼不招人待見嗎?簡體字≠簡化字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這場網絡爭論簡化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這一主題,用現在的流行說法即「繁體字PK簡體字」。
  • 中國漢字5最:最敏感的漢字,最貴的漢字,你知道是什麼嗎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在漫長的發展中,增加了許多新的漢字,刪減了許多舊的漢字,還有很多舊的漢字演變為了新的漢字。漢字在一些字典中,正體字和異體字加起來多達十萬。但是,漢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只有六千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