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2020-12-14 非常道畢延河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

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

鼓吹繁體字的居然很多都是娛樂界的,馮小剛鬱鈞劍宋祖英黃秋生等等,正兒八經的語言學家和專業學者很少出來反對。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以繁體字為榮,以為是有文化的代表,結果鬧出不少笑話。畢福劍「後」與「後」、「九與玖」不分,寫出來一幅「玖球天後」貽笑大方。畢福劍不過是個主持人,賈平凹可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文化人,賣字比賣書還厲害。書法潤格是四尺整紙10萬元起步,潤格費遠遠超過了書法家,還是在繁體字上露了怯,如著名的安昌村「傅作義故裡」的匾額,就寫錯了。

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歷史一樣長,甲骨文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了。有人說簡體字就是斷裂看中華文化,就不能代表中華正統了,這才是沒文化的認識。看看王羲之用了多少簡體字,就知道簡體字不簡單了。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等現代簡體字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筆。如果說用簡體字就代表沒文化,那麼賈平凹畢福劍是書聖,王羲之就是文盲了。

簡體字大部分不是憑空捏造的,有專家統計在400多個獨體簡化字當中源字先秦兩漢的有159個,源字魏晉南北朝有32個,源自隋唐的有29個,源自明清太平天國的53個,源自民國有61個,源自建國後新造的104個。

漢字的歷史就是一個簡化過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從漢字的演變來看,我們的認為的繁體字,就其發展時間來看至多也是隸書以後的字體,多是楷化之後才最終確定下來的。所以不能說繁體字就代表了所有的傳統文化。

文字的本質是什麼?是交流是實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一個文盲佔大多數人口的中國很是焦急萬分,因為漢字筆畫的繁複程度已經阻礙了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公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有人極端到要「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簡化漢字,是那一代人的共識,是一種社會思潮。陸費逵、錢玄同、黎錦熙等等學者,都在為漢字簡化積極努力。

為什麼要簡化漢字呢?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說得很明白:

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它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秘性。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牆壁上,就常常看見掛著寫上「敬惜字紙」的簍子;至於符的驅邪治病,那就靠了它的神秘性的。文字既然含著尊嚴性,那麼,知道文字,這人也就連帶的尊嚴起來了。新的尊嚴者日出不窮,對於舊的尊嚴者就不利,而且知道文字的人們一多,也會損傷神秘性的。符的威力,就因為這好像是字的東西,除道士以外,誰也不認識的緣故。所以,對於文字,他們一定要把持。

我們中國的文字,對於大眾,除了身份,經濟這些限制之外,卻還要加上一條高門檻:難。單是這條門檻,倘不費他十來年工夫,就不容易跨過。跨過了的,就是士大夫,而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難起來,因為這可以使他特別的尊嚴,超出別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

所以文字要想普及大眾,首先就是要打破認識難學習難這個門檻。真正解決中國文盲的問題實行簡化漢字,是新中國以後的事情。1956年正式實施《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在對《漢字簡化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後,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收錄共計2238個簡化字,作為使用簡化字的規範。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絕大多數是農民……漢字簡化幫助了他們學文化,拼音也幫助他們學文化。」

漢字簡化對大眾文化普及確實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歷史的原因,港臺還是繁體字,有人就說是傳統文化在港臺,大陸已經斷裂。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蔣介石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的時候,都想要搞漢字簡化,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擱淺。香港是殖民地文化為主,沒什麼可驕傲的。港臺是繁體字,可是有些人連最起碼的國家認同都成問題,能說代表傳統文化嗎?所謂的文化優越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大陸不僅是政治正統,也是文化正統。

簡體字是歷史的潮流也是世界的潮流,聯合國已決定自2008年以後,原在聯合國同時使用的中文繁體、簡體字,一律使用簡體字。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也是使用簡體字。

日本使用中國漢字源遠流長,同樣也用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日本稱之為「略字」,其餘為傳統漢字。

在臺灣,簡體字的潮流也是擋不住的,多商家將招牌、菜單和說明都改為簡體字,簡體字書籍也佔到臺灣新書的20%。甚至政黨首腦也用簡體字給同僚寫信,而且所有臺灣人書寫時幾乎沒有用「臺」的繁體字,都是用簡體。

簡體字就是當代中國的正體字,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現實。

相關焦點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所以個人推薦,像答主這樣的語言學習者,可以從字源入手,理解字的發展脈絡和含義,之後可以學習簡體字,因為這更便於交流,畢竟中國大陸的文化生產目前來看是基於簡體字的。我真心覺得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之爭很幼稚也很無聊。簡體字也好繁體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隸書、楷書一樣,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在海外生活的華人使用的文字,除了所屬國的文字以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繁體字的。因為繁體字的歷史悠久,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在異國他鄉使用繁體字,能夠帶來一種文化自信,給旅居海外的華人們帶來民族自豪感。其實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統稱為漢字。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鑑於繁體字難學、難記、難認,書寫效率不高,普通民眾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難以快速地掃除文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從而開始大規模地推進漢字簡化的運動。現在在世界上,不只中國大陸在使用簡體字,其它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也有使用簡體字的現象,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而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地區,目前還是以繁體字為主。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他所說的「正體字」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字,繁體字就是繁體字,為什麼又冒出個正體字,不是本文關注的範疇。  所謂軒然大波,就是看上去「駁斥」他的人居多。這是對自身文化的一種本能保護,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謾罵、譏諷的聲音,某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說:「黃秋生的謬論已經被吐槽,再談是抬舉他。」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所以,嚴格地說,過去的簡體字不能叫做簡化字。所以,現在我們通常說的(包括網絡爭論)「繁體字」應該是指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之前使用的通用正楷漢字,而「簡體字」即指1956年後的「簡化字」。正是由於這種民間的稱呼,給大家帶來了不少誤解,其中最典型的誤解就是:先(1956年以前)有繁體字,後(1956年以後)有簡體字;簡體字是將繁體字的筆畫簡化或另造字而來的。
  • 為什麼臺灣香港仍在使用繁體字?他們一直這樣「解析」簡體字!
    大陸人基本上都已經習慣了簡體字,繁體字是寫不出的,有時候連看都看不懂。
  • 為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直使用簡體字,而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
    可以說,漢字是華夏文明的根基,是我們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的載體,每一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都應該為之驕傲。 並且漢字不光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偉大的功臣,它更是東南亞文化圈的一種內在紐帶。 就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受到漢語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並且和大陸一樣,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但是為什麼反而同個國家的港澳臺卻一直堅持使用繁體字呢?
  • 如何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有跟港臺同胞郵件來往的童鞋都清楚,大片大片的繁體文章讓習慣看簡體字的我們感到頭疼,這跟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漢字是一樣的感覺,霧蒙蒙,那麼我們如何快速把一篇文章或郵件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一起來了解下吧~!在ie瀏覽器輸入「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然後點擊搜索結果。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書者總覺得不如它的繁體字異體字美,書寫出來的簡化字總覺得不如意,曬出來唯恐業內人士不認同,自覺得有損顏面,所以索性儘可能的避開簡化字。其實簡化字有簡化字的美,尤其是那些寫起來總覺得不好看的字,就要看誰能把那些所謂的不好看的字寫得更好看。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自秦漢之際發生隸變,出現隸書,直到1956年簡化字改革,規範漢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穩定的。
  • 漢字與中華文化認同——由兩岸漢字繁簡之爭說起
    4、繁體字在特定範圍內允許使用、存在,北京中華書局等出版社專門出版古代典籍,如「二十四史」,通常使用繁體字。  臺灣主張廢棄簡化字的理由主要有:1、簡化字背離了六書造字原則,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結構,辨識困難,又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增加漢字學習的難度,削弱了漢字的完整性、傳承性,有損漢字的美感。2、使用簡化字,很多中國人缺乏、甚至喪失閱讀古籍的能力,難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簡體字出現的背景: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簡體字:從「不能碰」到隨處可見(臺灣在線)
    但有些島內人士看不慣簡體字,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之美」。近日,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簡繁之爭」的政治色彩   從大陸推廣簡體字起至今,臺灣當局對簡體字的態度常帶政治色彩。   政治禁錮的年代,字體繁簡在臺灣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中華文化道統的大事情。
  • 為什麼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
    而當時的漢字還是較為繁瑣的繁體字,難辨認、難書寫、難記憶,是掃文盲行動最大的障礙。於是,經過相關專家一系列的努力,國家在1956年推出了《簡體字總表》,將大多數的漢字簡化,方便全國人民的學習,這些簡體字中的大部分都沿用至今。在當時,漢字簡化僅僅是在內地施行了起來,因為多種多樣的原因,當時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並沒有受到漢字簡化的影響,這幾個地方到現在仍然還是使用繁體字。
  • 曾經代表中華歷史文明的繁體字,真有失傳的危險嗎?不可能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越來越少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項重要文化會不會失傳呢?鑑於這個現象,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恢復繁體字,提案中主要出發點就是覺得繁體字有失傳的危險。2015年連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極力呼籲恢復繁體字。
  • 綠營發飆稱高雄路面用簡體字 網友:這是日文
    她上傳了一張圖片,稱高雄市九如和澄清路口的「待轉區」三個字使用了簡體字。劉世芳臉書上傳圖片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劉世芳的「義憤填膺」。她不僅在圖片上配字「還我繁體字」,還直接喊話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情況,最後不忘呼籲網友向她「舉報」看到的其他簡體字。
  • 中小學教繁體字 有必要嗎
    你認識繁體字嗎?先別急著說「不認識」,我相信中國所有的大媽和大爺,多多少少都認識幾個,比如:「發」、「萬」、「東」等等,近期出了個熱搜話題,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這事,你怎麼看?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此外,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要讀懂這些信息首先要能讀懂漢字記錄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但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通過文字資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難主要在於記錄這些信息的語言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同樣,現在古典詩文都已經有簡化字版,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也一樣讀不懂。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用的字是繁體字的一種變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是從當年古代繁體字中進簡化和省略的一種字體。建國之初,為了普及文化,我們將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減少,推廣了簡體字,作為我們使用和書寫的工具,那麼這種工作的意義就是使得我們學習漢字的成本和難度大大的下降,有利於我們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 臺景區對簡體字宣傳意見不一 臺東稱不迎合大陸客
    中新網7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民進黨民意代表李應元建議臺灣知名景點應提供簡體字版觀光折頁及網頁。對此,臺灣桃園縣、花蓮縣、臺東縣等地官方有不同看法。桃園縣府觀光營銷局長李紹偉表示,桃園縣是國際機場所在,是大陸客必經處,縣內慈湖兩蔣文化園區,尤其吸引陸客,為方便陸客取得相關訊息,縣府很早就有觀光簡體版網頁。花蓮太魯閣受陸客歡迎,縣府觀光暨公共事務處長蘇意舜說,陸客快速成長,如果多個縣市都推出簡體字網頁,花蓮也會跟進。太魯閣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張登文表示,站在觀光角度,如果提供簡體字折頁能提升觀光效益,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