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從「不能碰」到隨處可見(臺灣在線)

2020-12-13 臺灣頻道

  豐子愷畫

  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簡體字在臺灣越來越常見。臺灣很多餐廳、旅館都推出簡體字菜單,以招徠大陸顧客。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籍,近來也在島內賣得很紅火。但有些島內人士看不慣簡體字,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之美」。近日,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簡繁之爭」的政治色彩

  從大陸推廣簡體字起至今,臺灣當局對簡體字的態度常帶政治色彩。

  政治禁錮的年代,字體繁簡在臺灣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中華文化道統的大事情。不消說簡體字不能用,連文字橫排都是禁忌。

  隨著兩岸互通,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他們發現,簡體字確實簡捷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像「塵」、「滅」這類簡化字造得很高明,甚至連反對使用簡體字的人也不自覺地模仿運用起來。

  2009年,馬英九曾建議「識正書簡」,即印刷體採用繁體字,一般書寫可用簡體字,希望兩岸就此達成共識。綠營立馬藉機抨擊他「棄守文化主權」,把祖先所用的文字都丟了。

  2011年,臺灣開放陸客自由行,許多商家將招牌、菜單和說明都改為簡體字,簡體字書籍也佔到臺灣新書的20%,這引起一些島內保守人士的擔憂。為安撫情緒,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出面聲明,推廣繁體字是「行政院」一貫立場,未來不會改變。

  日前,馬英九參加臺「教育部」主辦的2015年青年政策論壇。他在與學生聊起「華語文推廣」話題時說,「簡繁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他還建議,商家不要為了大陸觀光客改用簡體字,這樣反而使陸客失去認識繁體字的機會。

  對於馬英九的建議,有島內網友認為「管得太多了」,商家招攬顧客,有自由選擇使用漢字的權利,誰說大陸遊客就一定特別想認識繁體字?但也有激進網友認為,應該在臺灣封殺簡體字。

  簡體字大幅「拋頭露面」

  雖然「捍衛繁體字」的聲音一直都在,但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簡體字在臺灣越來越頻繁地「拋頭露面」,甚至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用簡體字給同僚寫信。臺灣作家余光中認為,「這是一種生活習慣使然」。他說,以「臺灣」兩字為例,所有臺灣人書寫時幾乎沒有用「臺」的繁體字,都是用簡體。

  除商店、風景區外,臺灣校園一直是簡體字「出沒」的集散地。2008年,臺灣高雄縣和春技術學院判斷出兩岸未來交流越來越頻繁的趨勢,首開大專院校風氣之先,將簡體字列入大一國文必修課。隨後,許多高校開設起簡體字課程、舉辦簡體字辨識比賽。臺北大學的學生說,他們在上課時已使用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籍。在政治大學東亞所、臺灣大學國發所,研究生看的簡體參考書甚至比繁體參考書還多。

  此外,由於網絡的發達,要與對岸網友溝通甚至筆戰,臺灣學生無形中都必須要先自學簡體字。

  如今,大陸人不僅可以到臺灣自由觀光,還可以赴臺投資、求學,與臺灣人戀愛、結婚,在臺生根。島內學者認為,簡體字一定會更加盛行,因為文字的選用是隨著使用者需求而定的。

  沒有不能並存的道理

  事實上,不少臺灣民眾都認為簡體字、繁體字系出同源,不難認,若不是意識形態的因素,其實沒有不能並存的道理。

  臺灣網友「大貓兒哥」說:高中時老師曾發了幾篇簡體字文章讓同學們測試,把看得懂猜得到以外的字圈畫起來。一開始看這種不熟悉的字感覺大半都不認識,可是結果出乎意外,辨識率高達八成以上。其實繁體簡體,真的只是不習慣而已,真要看,大多都看得懂,少部分看不懂的字依據前後文也能猜得出來。

  大陸網友「陳就」說:我們從小就愛看港臺電視劇、電影,唱的港臺歌曲也不少,「70後」、「80後」對大部分繁體字都無障礙。「落英滿懷」說:我們自帶簡繁轉換功能,不用擔心。「老歌新聽」說:繁體適合書法,簡體適合交流,都是中國字,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財富。

  兩岸同文同種,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漢字。實際上,許多簡體字在古代的書法帖上早已出現,並不存在「繁體字才能體現文字之美」的定論。只要能夠方便兩岸民眾的閱讀和使用,方便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順其自然各取所需才是王道,無需意識形態來橫插一腳。

相關焦點

  • 簡體字圖書在臺灣走紅(兩岸聚焦)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曾幾何時,臺灣人對大陸使用簡體字還頗有微詞,現如今,許多臺灣人有意識地認識簡體字,有臺灣高校甚至開設簡體字課程,而大陸原版的簡體字書籍,也越來越受島內讀者歡迎,創造了不一樣的「臺灣奇蹟」。簡體字風行臺灣,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最主要的恐怕還是像臺灣媒體所說的,是因為大陸綜合實力不斷上升。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QQ群裡問大家,臺灣人能看懂簡體字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能回答的出來,現在兩岸交流比較密切了,經常有臺灣的朋友來大陸工作或者旅遊,也沒有聽說過哪個臺灣人來之前還要專的學習簡體中文的。
  • 臺灣最大的簡體字書店熄燈
    導讀:在臺堅持營運18年,虧損16年,賠掉新臺幣7千多萬,全臺最大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因不堪長期虧損,決定在9月底熄燈!消息傳來,兩岸知識界一片惋嘆。若水堂董事長董事長宋東文表示,兩岸民間交流受到蔡英文當局打壓,已到了非理性地步,對島內「反中」氣氛極度失望下,決定不再運營下去了。不少消費者登門尋找需要的書籍。
  • 臺灣寫真:簡體字圖書銷售在臺灣逆勢成長
    中新社臺北12月14日電 題:簡體字圖書銷售在臺灣逆勢成長中新社記者 路梅第四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正在臺北舉辦,內容豐富、品類齊全的簡體字圖書在臺灣受到歡迎,經營簡體字書籍的書店在臺灣蕭條的實體書店群體中逆勢成長
  • 臺灣最大簡體字書店結業 老闆 :島內不應落入"反中"氛圍
    圖源:中評社 海外網8月21日電 臺灣最大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將於9月結業,「若水堂」、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宋東文表示,兩岸民間交流受到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打壓,已到了非理性地步,他認為,臺灣島內不應陷入「反中」氛圍。
  • 臺灣最大簡體字書店結業 老闆:島內不應落入「反中」氛圍
    來源:海外網圖源:中評社海外網8月21日電臺灣最大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將於9月結業,「若水堂」、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宋東文表示,兩岸民間交流受到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打壓,已到了非理性地步,他認為,臺灣島內不應陷入「反中」氛圍。
  • 臺灣最大簡體字書店將關閉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我國的臺灣省目前還是在使用繁體字,跟港澳地區有些類似但是又不一樣。在臺灣很少看到簡體字,但是有一家書店卻實簡體字書籍,這就是臺灣最大的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另外據負責人表示,臺當局總認為「若水堂」賣簡體字書籍,會從大陸得到很多「好處」,臺灣稅務部門經常來查帳,可這根本是莫須有。所以綜合以上因素,「若水堂」將在9月底關閉。「若水堂」關閉意味著兩岸文化交流又缺少了一個可靠的平臺,希望有更多的像「若水堂」這樣的交流平臺勇於擔當。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 大陸簡體字書籍臺灣熱賣 學者:臺民眾希望了解大陸
    臺灣民眾一直沿襲使用繁體字,所以繁體書籍以及是臺灣民眾的首選,不過近年來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籍也漸漸在臺灣受到了關注。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熱衷購買簡體字書籍,專門出售大陸簡體字書籍的書店更加同雨後春筍一般的湧現出來,那麼目前臺灣簡體字的書籍進口數量已經從原先一年16萬冊,增加到現在每年600萬冊,可以說發展是非常快速的。
  • 迎接大陸遊客 臺灣商家大打簡體字宣傳戰
    迎接大陸遊客 臺灣商家大打簡體字宣傳戰 2008年06月17日 13:3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人在大陸:入境隨俗學簡體字 如今沉浸其中
    臺灣人在大陸:入境隨俗學簡體字 如今沉浸其中   中新網12月6日電 臺灣《旺報》今天刊登讀者「青檸檬」的文章,作者分享了她來大陸學習、工作後,為適應當地生活,努力學認簡體字、學寫簡體字的過程,其中也不乏樂趣。
  • 為什麼臺灣香港仍在使用繁體字?他們一直這樣「解析」簡體字!
    簡體字肯定是有它存在的必要,當初我們才會改用,現在看來確實是方便了不少,認字也容易多了,但是臺灣和香港不這樣,他們用的一直都是繁體字,也沒有要改用簡體字的意思,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一:歷史沿襲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佔領了,後來鄭成功把人家收回了我們自己的懷抱,1895年在《馬關條約》裡又被清政府割給日本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它回到了中國。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因此呢在太平天國時期,把這種簡體字賦予到了合法的地位,那麼一直到了清未民初的時候呢,那麼一直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呢。很多學者呀,都提出了使用簡體字的呼聲,特別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呢,白話文運動興起了,於是呢,就有很多的學者表達了推行,簡體字的倡議,甚至有很多學者,都做出了簡體字的標準,作出了對照表格,隨著這種呼聲呢,在1930年代,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呀,就推行了簡體字的標準,他們為實行簡體字做著準備,可是呢隨著之後抗日戰爭爆發了,然後呢國共內戰爆發了之後呀,國民黨就敗退到了臺灣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錢玄同曾說過「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1935年曾經由民國政府出臺過一版由423個簡體字組成的字表,但是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被停用。
  • 臺灣高雄縣和日月潭擬使用簡體字服務大陸遊客
    中新社香港一月十日電 臺北消息:高雄縣政府計劃在高雄旅遊網網站上,使用簡體字提供該縣旅遊資訊。  臺灣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也表示,今年印製觀光導覽折頁時,將加上簡體字版本。  吳裕文稱高雄縣應是臺灣第一個計劃運用簡體字的觀光旅遊網的縣市。至於有關縣內旅遊景點增置簡體字指引,還在考慮中。  報導指,位於臺灣南部地區的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擬成立觀光策略聯盟,三縣市觀光部門將於近日協商共同行銷、共同規劃套裝行程,發揮宣傳效果,並研議因應大陸遊客赴臺的具體作法。
  • 臺欲禁用簡體字發現一個罰百萬,網民放出菜寫的信,16個簡體字
    為了臺獨,已經到了歇斯底裡的地步,而其中文化臺獨、切香腸式的臺獨,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這不,昨天,對岸臺蛙又開始了新一波的文化臺獨。這一次,臺獨當局把文化臺獨的目標對準了簡體字。如此操作,臺獨當局的計劃是一舉兩得,既可以進一步的進行網絡管制、壓榨言論自由,讓臺灣內部只能發出臺獨聲音而不能出現統一與愛國之音,另一方面則可以藉機對島內的統派、藍營人士進行打擊和進行白色恐怖,讓他們不敢說話。
  • 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負責人:大陸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漸長
    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負責人:大陸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漸長 2019-、天龍文創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沈榮裕23日在臺北介紹,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增長非常快,尤其是各類考試的工具書、兒童繪本等受到學生家長們的歡迎。
  • 簡體字是我國古代文字遺產的承續
     在2010年7月11日舉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田青指出,「簡體字由來已久,兩岸都有使用,所以不應刻意將簡體字這一問題政治化。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重要原因即在於它兼收並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就我國的漢字而言,其發展演變就有這樣一個明顯的特點,從大汶口文化圖畫文字到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和行書,無不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而漢字的「簡化字」或「簡體字」的產生則是漢字一系列動態變化中的一個必然結果。
  • 臺灣啤酒預計明年五月原裝登陸 說明改簡體字(圖)
    臺灣啤酒預計明年五月原裝登陸 說明改簡體字(圖) 2008年12月27日 10:1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歷史一樣長,甲骨文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了。有人說簡體字就是斷裂看中華文化,就不能代表中華正統了,這才是沒文化的認識。看看王羲之用了多少簡體字,就知道簡體字不簡單了。所以不能說繁體字就代表了所有的傳統文化。文字的本質是什麼?是交流是實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一個文盲佔大多數人口的中國很是焦急萬分,因為漢字筆畫的繁複程度已經阻礙了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公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有人極端到要「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簡化漢字,是那一代人的共識,是一種社會思潮。
  • 綠媒小編簡體字痛罵蔡英文:丟臺灣人的臉!
    昨日(2月21日),有臺灣網友發現,島內一親綠媒體竟在其官方臉書帳號公然痛罵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評論內容如下↓↓「不是打壓你,而是選你,你亂來,丟臺灣人的臉,所以不支持你連任」。有臺灣網友錯愕表示,為什麼《民報》小編要用簡體字?此事被臺灣網友及媒體關注後,在島內持續發酵。隨後,《民報》將涉及該留言的貼文刪除,並在臉書發文澄清,由於所有編輯和記者均有使用官方帳號回復網民留言的權限,其中某位權限使用者忘記切換帳號才導致此事發生,目前該編輯已被移除相關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