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2020-12-20 黃淮書畫院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書者總覺得不如它的繁體字異體字美,書寫出來的簡化字總覺得不如意,曬出來唯恐業內人士不認同,自覺得有損顏面,所以索性儘可能的避開簡化字。其實簡化字有簡化字的美,尤其是那些寫起來總覺得不好看的字,就要看誰能把那些所謂的不好看的字寫得更好看。

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

自秦漢之際發生隸變,出現隸書,直到1956年簡化字改革,規範漢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穩定的。但是,從出現隸書,到書聖王羲之把作為日常書寫的行書和草書字體推向巔峰,中間過了500年時間;從王羲之、王獻之,到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為官方規範書寫的楷書推向巔峰,又過了300年時間。這800年,實際上就是歷代優秀的中國文人不斷探索怎樣把漢字寫得盡善盡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歷代的文人墨客學寫字就靠臨習先人的法帖,因為怎樣把漢字寫得美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再怎樣發揮創造,也不可能超過二王、歐顏柳趙。

田英章楷書書法作品

簡化字改革是隸變之後規範漢字字形經歷的最大變化,很多常用字的寫法發生了劇變;這樣一來,把簡化字寫得美實際上是一項全新的任務;而在毛筆字已經基本退出實用領域、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不再花精力在毛筆書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簡化字寫得達到歷代繁體字法帖那樣盡善盡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過程之漫長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書法上的保守派會覺得簡化字「醜」。其實,繁體字的美和簡化字的醜都不是本質意義上的,習慣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見漢隸也會覺得奇醜無比。關鍵在於,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時間以及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才能讓簡化字的字形在審美上達到過去繁體字所達到的高度。當然,必須得有人去做這項工作;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閉門造車式的探索不會有什麼結果。因此,如果學習書法,一個很自然的選擇是從臨帖入手,學習書寫經過歷代大師探索已經臻於完美的繁體字。

姜秀真書法作品

寫繁體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表現

雖然一般場合使用簡化字是規範用法,但200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還明確規定了數個場合使用繁體字是完全合法的,其中一個就是書法篆刻,但是不是說書法家就沒有簡體字作品呢?當然不是,啟功先生就有好多幅簡字作品.

書法是表現藝術,人們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總想追求盡善盡美,總想把每一個字寫好,這猶如每一個人總喜歡把自己最美最帥的一面展示給世人一樣。這就又涉及到一個書法的結體問題,具體到每一個字的結體和解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字簡體顯得單薄,用繁體表現更顯得沉穩和莊重,這時候就有必要使用繁體進行表現,反之有的字自身就具有雄渾端厚的外形,這樣就沒有必要去硬尋其繁體去表現了,這是其一。

書法家在創作過程中,也不是每個字都能盡情表現的,他也有敗筆也有寫不好的字出現,比如有些字的筆畫很少,不論你怎麼寫都寫不出那種想要的效果,這時藉助一下,以繁化簡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能藏拙,就不會影響整篇書作的表現力。

啟功書法作品

總之,並不是繁體字天然就比簡體字好,或者天然就適合用毛筆書寫。從漢字字形確定,到把漢字寫美,中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漢字的字形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寫它,並不等於能把它寫好;到底一個字怎樣寫才最美,是要經過反覆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

相關焦點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書法可以寫簡體字嗎?
    書法不能寫簡化字麼?今天,書思推薦大家閱讀來自雲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成聯方的文章,深度剖析簡體與書法的淵源。 書法創作只能寫繁體字的觀點是書法界普遍贊同的,但是,在現代漢語的簡化字時代,這個觀點卻有很多漏洞。一是因為古代經典碑帖、古代典籍中都有簡化字,二是因為國家文字政策也要求書寫簡化字、推廣簡化字。所以,書法界如何應對簡化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去臺灣香港的論壇發帖,用簡體字他們也一樣能很好的和你交流。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中文其實並不全是簡化字,很多字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出現的,是政府推動的結果。我們在手機上看電視、電影的時候,有時候一些古代劇節目會出現簡體字,有不少彈幕評論就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質疑編劇或導演,嘲笑人家沒文化,說那時就有簡體字了嗎?還動不動就要讓編劇出來「聊聊人生」,或者要「給導演寄刀片」。實際上,那些人真正應該嘲笑的是自己,看看自己的「語文是不是體育教師教的」才對。
  • 《書法問集》188、毛筆字的行書必須寫繁體字嗎?
    毛筆字不一定必須寫繁體字,與其說繁體字不如說是古時候的漢字。如果想要寫一幅符合古時候書寫習慣的字,或者是一幅作品的時候,目前階段不管行書,楷書,甚至草書都必須用繁體字。個人練習無所謂簡繁。簡繁之爭,自簡體字出現以來就開始爭論。啟功先生的觀點我個人非常同意。啟老曾說:」有人曾問我:有些『書法家』不愛寫 『簡化字』,你卻肯用簡化字去題書籤、寫牌匾,原因何在?我的回答很簡單: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
  • 安倍也會書法,但他是寫漢字還是日文,完全出乎預料
    安倍也會中國書法,但由於日本字和中國字不完全一樣,那麼他寫的書法到底是漢字還是日文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看他書法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二幅吧。 這是安倍的妻子昭惠和梅拉尼共同舉起了「和平」二個字,看來他們對中國漢字還是挺感興趣的啊。這是安倍在展示一幅中國書法作品,其內容是「風雲論道」。
  • 學習毛筆書法為什麼要用繁體字?
    學習毛筆書法最好要用繁體字,這是被普遍認可的,以前參加書法考試,試卷上面會有要求,要求考生要繁簡體統一,要麼全部用簡體,要麼全部用繁體,但真要是答卷全部用簡體,總分肯定要下來。既然練習了毛筆書法了,就不差這幾百個繁體字了。
  • 孫曉雲對書法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小時候主要寫繁體字
    在當下書壇,孫曉雲的書法造詣無疑是非常突出的。這位書法家從名不見經傳,一步一步走上書法頂端水準,除了刻苦的書法修煉之外,還在於她對書法藝術有獨特的理解方式。孫曉雲不僅是一位用毛筆寫書法的書法家,還是一位認真思考過書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法理論家,她的書法理論集,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從理論層面讀透書法提供了平臺和思路。孫曉雲對書法的理解有許多獨特的觀點。比如她曾經說書法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用筆去寫,還要用心去寫。這種書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似乎很少人能夠達到。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一段據說是臺灣網友調侃大陸簡體字的「順口溜」: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百米廣告牆 寫滿繁體字 雙井附近的「繁體」牆
    百米廣告牆 寫滿繁體字廣告牆的繁體字中間還有幾米花花綠綠的圖畫。「爸爸,這牆上寫的是什麼字啊?」旁邊一位大約七八歲的小女孩指著廣告牆問爸爸。「歡笑灑滿……」小女孩的爸爸大聲「翻譯」著牆上的字。「我們老師在課堂上教我們寫的字不是這麼寫。」「過去古代人寫的字就是這樣的。現代人應該寫簡體字才對。走吧,別看了。」爸爸邊給小女孩解釋邊拽著小女孩走了。「繁體字的宣傳語中夾雜著兒童畫,並且還用近百米長的牆來宣傳,有這樣做宣傳的嗎?」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簡體字出現的背景: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 中小學教繁體字 有必要嗎
    你認識繁體字嗎?先別急著說「不認識」,我相信中國所有的大媽和大爺,多多少少都認識幾個,比如:「發」、「萬」、「東」等等,近期出了個熱搜話題,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這事,你怎麼看?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我覺得不是故意舍簡體而用繁體的都不應該被質疑被攻擊,識繁書簡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現代的包容的中國大陸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倘若有一天台灣回歸了,我希望中國官方可以強制推行識繁書簡,就像學習古代的文言文一樣,正宗的繁體字可以描述出漢字的文化傳承,至於官方語言什麼的,那得政府考慮了。
  • 林則徐書法作品有簡體字 廈博物館書畫疑為贗品
    不僅林則徐的作品,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行書四平幅中,被網友發現了簡體字「亂」。清代書法作品裡竟然有簡體字,假的?  廈門博物館館藏書畫展示,意外引發一場關於文物真假的跨省爭議。對於這些質疑,不少專家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給予一一解剖。而廈門博物館方面昨晚回應,館藏的作品是一代代傳承下來,贗品可能性不大。
  • 為什麼臺灣香港仍在使用繁體字?他們一直這樣「解析」簡體字!
    大陸人基本上都已經習慣了簡體字,繁體字是寫不出的,有時候連看都看不懂。
  • 這四位明星發文章偏要用繁體字,羅晉還是其中之一
    首先上用簡體字配文 還有更早的嗎事後卻秒刪,改成了繁體字 就是這個小小的發現讓大家起了爭執,原來羅晉發文都是繁體字啊其實愛用繁體字發文的明星還不止羅晉一位,比如周筆暢還有老帥哥靳東也是用繁體字發文甚至連蔣欣也是如此雖然說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明星們的自由,而且能弘揚下繁體字的精髓也是很不錯的。
  • 大字書法,應該怎麼寫?
    首屆大字書法展 入展作品本次展覽秉承中國書法大字之祖「瘞鶴銘」的藝術創新精神,引領當代大字書法創作方向,展示中國書法藝術創作成就。這從中也不難看出,文化的缺失,對書法創作帶來的局限。黃庭堅說過:「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縱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三是風格趨同,參展作品以行草書居多,但風格沒有明顯區別,還是慣常各類全國展的樣貌,可以想見,參展者案頭一定少不了時人的入展作品集,這不僅導致了書風雷同,而且把傳統書法的古意關在了門外。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在海外生活的華人使用的文字,除了所屬國的文字以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繁體字的。因為繁體字的歷史悠久,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在異國他鄉使用繁體字,能夠帶來一種文化自信,給旅居海外的華人們帶來民族自豪感。其實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統稱為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