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走訪:崇州市江源街道桅杆村
在崇州市江源街道場鎮以西約1.3公裡處有一個57畝的林盤,一塊高大古老的牌坊矗立入口,這裡就是江源街道桅杆村黃家林盤。據傳,黃氏先祖修建了黃家大院,樹黃家龍門子。現黃家龍門子已列入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崇州市文化地標。由於黃家林盤盛名於黃家龍門子,取名「龍門·黃家大院」。近日,記者走進黃家大院看到,林盤內巷道乾淨整潔,院落周圍綠植花木井然有序,原本古老陳舊的黃家大院就像穿上了一件件「新衣」,面貌煥然一新。
提升品質 美化老舊建築打造微景觀
「這是我們林盤75戶人齊心協力,花了幾個月時間改造出來的。」桅杆村黨支部書記文秀珍介紹說,今年7月以來,桅杆村對黃家大院13個公共空間進行了「微」改造,改造過程中注重小微空間品質提升、老舊建築物文化喚醒,主要針對竹林荒地、破舊房屋、居民院落等小微場所改造提升,對每個節點靈活布局,實現了景觀「微」更新。
據了解,黃家大院在改造之前,由於老建築缺乏修繕,林盤也沒有整體的規劃和打理,周邊雜草叢生、垃圾亂堆。今年7月,黃家大院通過對老舊建築美化,讓家風記憶與「微更新」有機結合,在實現了空間美化的同時,加深了龍門·黃家大院歷史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據文秀珍介紹,改造過程中,通過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兩種方式對老舊物品進行美化。把廢棄的竹林改造成村民休閒娛樂、乘涼拍照的打卡點。同時,把老院壩進行硬化,營造風車景觀,用於開展文化活動。此外,美化大片土墳堆,打造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眾勤園。通過一系列的微改造,不僅保留了傳統習俗,同時實現了微空間品質提升。
多元參與 籌資5萬餘元籌工1100次
「我們林盤的微更新,群眾是主力軍。」改造之前,桅杆村兩委通過群策群力廣泛徵求社區規劃師、鄉賢、黨員群眾意見,匯聚人心,形成合力。據悉,群眾籌資5萬餘元用於龍門·黃家大院「微更新」品質提升,籌工1100次開展公共區域清潔、鋪設彩磚、種植花草等。「可能大家對籌工1100次沒有概念,如果按現在的人工成本核算,大約可以折合現金30多萬。」文秀珍說,林盤內小徑彩磚、路沿石均由當地企業支持提供。
完成改造以後,黃家大院還成立林盤黨小組、管委會、監委會、理財小組等,實現黨組織、自組織的全覆蓋和作用發揮。依託組織帶領作用,實行「門前三包」、責任管護,由項目鄰近戶對公共空間進行輪流清掃管護,發現破損如需維修報管委會商定實施。依託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對管護效果好的責任戶給予評比加分。在做好日常管護的同時,實現長效運營。
江源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祥表示,我們通過空間美化、功能再造,不僅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環境,同時,保護和傳承了江源寶貴的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
崇州市委社治委常務副主任伍建光表示,龍門·黃家大院微更新項目,通過對老舊建築物的精細、精緻的改造,最終創造出了有地域特色和歸屬感的社區空間新形態。在實施過程中,社區群眾是主角,充分體現出多元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發展治理理念。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楊鎧 江源街道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