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與烏託邦: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

2020-12-08 澎湃新聞

原創 劉雅笛 群學書院

自20世紀80年代國內掀起的「拉美文學熱」以來,國人對於拉丁美洲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拉美文學,而對拉美思想、哲學知之甚少。墨西哥思想家拉莫斯的著作《面具與烏託邦》正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之作,此書中譯本的出版以及「拉美思想譯叢」項目意在拓展關注視野,填補對拉美思想的關注空白。

2020年11月14日下午,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邀請學者滕威、張偉劼做客萬象書坊,圍繞《面具與烏託邦》展開討論。本文為對談紀要,由梅園經典共讀小組志願者劉雅笛整理,已經三位嘉賓審閱。

《面具與烏託邦》新書分享會紀要

文 | 劉雅笛

圖 | 榛子、陳琦

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聯繫可追溯到16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近代以來,中拉交往更為深遠密切,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界掀起的「拉美文學熱」。但時至今日,國人對拉丁美洲的關注仍然停留在拉美文學,對拉丁美洲的思想、哲學領域則知之甚少。為什麼國內知識界對拉丁美洲的思想及其現在的發展狀況關注和討論相對冷寂?拉丁美洲百年來的思想發展的脈絡如何?作為同樣處於全球化和物質文明衝擊下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借鑑拉美思想史中的智慧?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應該如何去接觸並了解拉丁美洲的思想?

2020年11月14日下午,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於在萬象書坊舉行沙龍,共讀由「拉美思想譯叢」推出的墨西哥思想家薩穆埃爾·拉莫斯的《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中譯本——《面具與烏託邦》。

在沙龍開場,主持人許金晶指出中國讀者十分關注拉丁美洲文學,但對於拉美的歷史、思想、文化關注度不足。上一場沙龍共讀的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而這一次沙龍就以墨西哥學者薩穆埃爾·拉莫斯的《面具與烏託邦》為讀本,共同探討文學之外的拉丁美洲。

沙龍的第一個議題接續著上一場對《百年孤獨》的討論,探討在拉美文學譯介和閱讀的熱潮之下,為什麼國內對拉丁美洲思想的關注仍然處於冷寂狀態?

滕威老師的博士論文《「邊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學漢譯與中國當代文學(1949-1999)》關注的就是拉丁美洲翻譯與接受的歷史,以及翻譯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這一話題。

滕老師指出,拉丁美洲文學的譯介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在50-70年代,我國為了突破外交封鎖,選擇用文學交流等民間外交方式與拉丁美洲國家建立良好關係,中國讀者也就因此更多地關注到了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掀起了中國對拉丁美洲文學翻譯的高潮,許多支持古巴革命的文學家的作品譯介到中國,例如著名的智利政治抒情詩人聶魯達。這一高潮很快因中蘇分歧而導致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而消彌,一大批支持蘇共的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也很快退出中國。在「文革」時期,幾乎沒有對拉丁美洲文學的翻譯引進,但「外國文學情報」等內部參考讀物一直保持著對拉美文學的關注,尤其是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關注。當1980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世界文學》順勢推出馬爾克斯的小說譯稿,在中國引發了討論《百年孤獨》等作品的熱潮。《讀書》等雜誌的推動更是引發了對馬爾克斯的「現象級」的關注,譯介拉美作家目的在於為中國當代文學尋找範式與出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一部分拉美作家不再受到熱捧,但博爾赫斯和村上春樹、卡爾維諾作為當時的小資必讀經典作家,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滕威老師認為,拉美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經久不衰,原因在於:一方面,拉美文學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一直在場,並且以其自身的多樣性和多元性,耦合了從中國從50年代開始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種種需要,它在中國當代文化發展脈絡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具有能被我們吸收和利用的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拉美文學在全球成為一種熱潮,中國對拉美文學的關注仍然是西方對拉美關注的鏡像,是西方視野下的折射。

因此,拉丁美洲思想著作不受關注,同樣是因為在整個西方的哲學和思想史脈絡中,大部分拉美思想家的寫作並不符合西方的市場規範和學院規範。在拉丁美洲,這部分學者被認可為思想家,但是在西方主流市場上卻很難給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定位,例如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也創作了《孤獨的迷宮》等思想類著作,但他被普遍認可的身份仍然是詩人。80年代以來,中國受這個西方的這種學術規範和經典序列的影響,拉美的很多思想文化著作沒有進入到這個序列當中,所以就很少有人去翻譯出版。

張偉劼老師以《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為例,進一步解釋了中國對拉美思想的關注折射著西方的關注視野這一觀點。這本書是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一部非虛構作品,敘述新舊殖民主義在拉丁美洲的侵入、掠奪的歷史。在90年代末,這本書就被譯介到中國,但一直沒有激起很大的反響。直到2009年,一則國際新聞報導了時任委內瑞拉總統的查維茲將這本書送給了歐巴馬,《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因此「出圈」,走進中國讀者的視線。這本打著反帝國主義旗號的一本呼喚革命的著作,與21世紀初的中國語境不大協調,如果不是美國和歐洲對於拉美文化的折射,它到現在可能仍然受到冷遇。

拉美文學和拉美思想的「冷」「熱」差別,張偉劼老師認為和讀者的閱讀意願、接受程度也有關係,在圖書市場上,思想類著作一定有它的讀者,但確實不像文學暢銷書那樣受歡迎。

對拉丁美洲的接受從文學轉向思想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滕老師指出,我們在最開始接受拉美文學時,接觸到的只是一種刻板印象,當了解更加深入之後,我們自然更願意接受與《百年孤獨》不同的作品,同時也慢慢接受拉美的思想。90年代,「貓頭鷹學術譯叢」已經開始了引入拉美思想的嘗試,雖然未能激起很大的水花,但推出了像加萊亞諾等一些重要的拉美思想家。雖然《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直因缺乏嚴謹性等問題飽受詬病,但它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歐洲中心主義,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歷史觀。

回到拉莫斯的《面具與烏託邦》,它與加萊亞諾等思想家的著作有很多相似之處,既不是能夠被主流學術規範認可的心理學、社會學著作,也不是文學作品,我們對它的討論,其實是一種對世界思想的多樣性和探討歷史與未來的多種可能性的一種努力。

張偉劼老師認為,拉美思想家拒絕「專業化」的寫作,正是對西方「歸類」的一種反抗。拉莫斯在書中也批判了「專業化」讓人越來越狹隘的現象,他將「專業化」和現代社會裡人的「機械化」傾向聯繫在一起,並且提出了新人文主義的觀點,這種新人文主義對今天的中國人同樣重要。除了拉莫斯的作品,拉美思想中很多著作可以為今天的中國提供經驗上的參考,因為他們的思想多從拉丁美洲社會向現代轉型的背景出發,而中國同樣處在轉型升級的階段,拉美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很多參考。

許金晶老師指出,所有事物都需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拉美思想通過譯介和討論一定能更廣泛地傳播開來,「拉美思想譯叢」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第二個議題討論「拉美思想譯叢」的由來,以及《面具與烏託邦》在整個譯叢中的角色和作用。

滕威老師作為「拉美思想譯叢」的主編,一直用非功利的態度來組織和推動譯叢成形,她認為這是需要有人投入精力和時間去做的一件事。譯叢的顧問陳眾議、戴錦華、劉健芝、索颯、汪暉、趙振江等前輩一直在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最新思想和文化動態,海外的學者顧問也會從他們自身的文化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為譯叢提供書目。譯叢編委綜合了很多國內國外的意見,搜索了很多大學拉美思想研究的必讀書目,並且召開研討會一起討論出版書目。譯叢不「把拉美作為方法」,而是擱置爭議,從拉美一百多年的現代化歷史當中,追溯其思想文化形成的基石,儘可能地把經典的、重要的著作翻譯進來,為中國的西語界、拉美研究界以及整個知識界提供參照。

滕威老師指出,第一批出版的《面具與烏託邦》等書是「拉美思想啟蒙」的先驅。拉莫斯開始站在拉美人的角度去思考拉美自己的思想史脈絡,拉美的文化主體性自此開始覺醒。

拉莫斯在書中指出墨西哥人面臨的兩大問題——歐洲主義和原始主義,一種亦步亦趨地效仿歐洲而失去了本土性,另一種則可能因反殖民而陷入極端民族主義的困境。墨西哥人被帕斯指認為「強姦之子」,他們身上流淌著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混合血液,幾代墨西哥人的思想文化都是在嘗試著摘清這種矛盾的文化認同狀態。拉莫斯是其中難得的,同時向兩種立場開戰的思想家,他既反對本土主義,又反對歐洲主義,並且早在1920年代就認識到美國文化將取代西班牙和法國,成為墨西哥最重要的思想來源。拉莫斯超越了二元對立視角,敏銳地看到了北美的新興資本主義文明,取代以宗教為代表的舊殖民力量時代的到來。

但是,在墨西哥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等問題還沒有完全釐清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已來勢洶洶,滕威老師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拉莫斯很難提出打敗各種敵人、拯救墨西哥的一攬子方案,所以他提出先從改變教育開始。

拉莫斯認為,國民教育要反殖民、反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和機械理性,幼兒教育要讓孩子像孩子,學校教育應該保護學生的想像力。從拉莫斯的社會和實踐經驗出發,教育要把孩子培養成有靈魂的,有獨立思考的,既不被墨西哥現有的偏見所侵蝕,同時也不受以美國為代表的工具理性擺布的人。

儘管拉莫斯在書中提出了很多創見,但這本書的思想穿透力和理論體系性確實有一些不足,這本書中關於墨西哥人心理解析、國民性等批判都是明顯的本質主義論述,缺乏嚴謹有力的論據,對心理學理論也是一種誤讀和誤用。但它的洞察力、對墨西哥的定位以及未來道路選擇的判斷,迄今為止,是不過時的。做到了這一點,拉莫斯作為一個思想家,就無可指摘。

張偉劼老師也談到了拉莫斯關於教育的論述,張老師援引李澤厚的第二次文藝復興的觀點,認為教育應當把人從技術理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技術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拉莫斯在書中提示我們警惕機械文明對人的綁架。同時,拉莫斯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思想立足於墨西哥本土,而不是引進歐洲的思想框架去嵌套墨西哥的現實。

張偉劼老師指出,拉莫斯在書中談教育、為國家獻言建策,這反映了當時墨西哥知識分子和權力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這本書創作的年代正是墨西哥革命給國家帶來巨變的時代,在當時,知識分子與革命後的政府的聯繫密切,致力於為政權、為社會服務,推動公共教育的普及。但現在的拉美狀況已經和當時完全不同,新自由主義導致國家力量被削弱,教育走向私立化,許多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大眾整體的文化水平下降,拉美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

在滕威和張偉劼老師對這本書的內容做了梳理之後,許金晶老師指出墨西哥的民族性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並從墨西哥的民族性與歷史的關係提問,並引出中國與拉美國家比較分析的議題。

滕威老師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驗,認為拉美思想家的智慧散見於作品當中,金句的價值超越其體系性價值。拉莫斯在書中談到了墨西哥人的自卑,自卑是兩面的,越自卑的人越崇拜強權,墨西哥的自卑指涉著其歷史中的兩個強權國家——西班牙和美國,墨西哥人也一直渴望打敗這兩個強權國家,與他們平起平坐。在60年代前期,墨西哥經歷了短暫的輝煌階段,經濟飛速發展被譽為「拉美之光」。但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是其當代歷史的轉折點,奧運會的籌備帶來了各種社會矛盾,反叛學生運動也在這時達到了高潮。墨西哥陷入了循環重複的歷史,陷入了發現問題、進行改革,改革失敗,再次發現問題,又不斷改革失敗的死循環。這不僅僅是墨西哥存在的問題,整個拉美國家未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的道路。很多思想家做出了嘗試,卻沒能在整個社會層面形成影響。拉美國家經歷了獨立戰爭,解除殖民之後卻未能完成建立民族國家的課題。

拉美的革命處於未完成階段,很多小說、電影等都是呈現這種未完成的狀態。滕威老師談到了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這本書以鬼魂為敘事主體,一代代鬼魂家族講述墨西哥大革命的歷史,以及革命之後的未完成狀態,循環而虛無歷史觀與歐美理性主義形成裂變與抗衡。墨西哥人以其循環的生死觀重新定義理性與生命,從而重新定義現代化道路。拉美到底怎麼走、走向何方,一直是拉美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過如薩巴塔民族解放運動的等各種實驗,拉美人很難再從歷史當中汲取養料。關於拉美如何生存,全世界的底層如何繼續生存,中國應該更多地從中吸取教訓。

針對中國如何看待拉美歷史及思想的問題,張老師補充了視角變遷的觀點。以前我們的視角更多的是「從中國看世界」,而現在這種視角應該轉變到「從世界看中國」,譯介拉美思想的嘗試也有助於推動我們的視角的轉變,從世界看中國。

兩位老師對談結束之後,讀者根據討論內容提出了一些問題:

我看過墨西哥電影《希裡王法則》,講的是墨西哥人的腐敗政治,政治歷史的循環性是否依然存在,美國對墨西哥的影響是否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滕威老師認為《希裡王法則》是墨西哥人對自身政治的自嘲,並以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阿萊曼政府為例,談到墨西哥統治階級一面反腐敗,一面把尋租合法化的矛盾。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鎮的狀況,但卻諷刺了墨西哥人逃脫不了的歷史循環。

美國對墨西哥的影響顯然是一種新殖民主義,電影《後院》講述的就是墨西哥因為受美國影響而產生的社會問題。拉莫斯當年預言到美國的影響,卻沒有意識到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這不是「去依附」能解決的問題。如今,疫情帶來的被迫「去全球化」,中國應該藉助這樣一個機會,重新思考全球化對我們意義和未來的方向。

本書的主標題讓我誤以為是藝術設計方面的書,但聽完老師的講解,發現這本書裡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內容,這本書的承載著到底是什麼?

滕威老師回應稱,這個封面是墨西哥文化的剪影。主標題「面具」是指墨西哥人戴著本土主義或歐洲主義的面具生活,而「烏託邦」是指有烏託邦幻想的青年人。

譯叢翻譯拉美思想專著是為了形成對拉美百年思想史的討論,通過寫作和言說把拉美思想遺產傳播下去,重塑中國拉美研究的譜系,形成有情懷、有思想深度的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共同體,並對中國思想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張偉劼老師認為,讀者的問題觸及到了一個重要的出版經驗,就是拉美思想這種冷門選題如何抓住中國讀者的心,起一個好名字就是一種策略。首先通過各種形式抓住讀者,慢慢形成喜歡、了解拉美思想的閱讀共同體,這樣才能對整個閱讀市場帶來改變。

在沙龍最後,許金晶老師總結了作家索引閱讀法、主題閱讀法、順藤摸瓜法等了解拉美思想的閱讀方法,指出拉美思想離普通讀者並不遙遠,只要用心尋找就能夠接觸到許多文化資源。希望這場沙龍能成為契機和窗口,讓參與者了解拉丁美洲,尋找打開拉美文化的鑰匙。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 | | | | | | | | | | 譚延闓逝世九十周年講座 |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紀念論壇 |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 | | | | (2018) | | | |

新書分享會 | 經典品讀會

| | | | | |||| | | | | | | |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面具與烏託邦:尋找打開拉美文化的鑰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
  • 【野城未來學】重構烏託邦,走向本體論時代
    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城市烏託邦仍舊在維特魯威的幾何城市控制之下難以突破。或許我們可以在達文西的手稿所構築的古典科幻烏託邦裡找到一點超前的現代性,儘管達文西繪製的飛行器、潛水艇或巨型橋梁的紙上發明,對於剛剛擺脫黑暗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來說無疑是瘋狂的臆想。
  • 讀完《花園裡的哲學》,原來烏託邦就在我們身邊
    花園是生動的藝術、文化作品,具有複雜的象徵意義,源於精細的腦力創造,同時也是哲學思考的主題。那麼花園與哲學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事實上哲學從未與花園過分疏遠,《花園裡的哲學》認為最初的哲學流派就是在花園中發展起來的,例如學風開放,以數學為重的柏拉圖學園、亞里斯多德的呂克昂學園,還有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花園,都是哲學思考的搖籃。
  • 什麼是烏託邦?自由主義為何如此反對烏託邦思想?
    導語:烏託邦思想是什麼?在現今的社會,對於烏託邦思想,人們的意見與分歧極為的明顯。有許多的思想家以各種方式對於傳統的烏託邦進行批判。在文學創作當中也有著反烏託邦的文學思潮與哲學方面的反烏託邦思想。而這種反烏託邦思想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呢?他們對於烏託邦的理解與反對是否真正的構成現實意義呢?
  • 《實踐論》《矛盾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理論標誌
    原標題:《實踐論》《矛盾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理論標誌 毛澤東寫於1937年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下稱「兩論」),能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不是自封的,而是在轟轟烈烈的中國民主革命實踐基礎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創新的歷史必然。
  • 什麼是政治哲學?
    最後,烏託邦理論表達了政治哲學的理想。政治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是緊密的,但是與理論哲學不同,它不是表現現實,而是批判現實,不是反映現實,而是要超越現實。政治哲學不僅是否定的——揭示現存社會的各種缺點和不正義,而且也是肯定的——提出一種令人憧憬的政治理想。
  • 姚大志:什麼是政治哲學?
    最後,烏託邦理論表達了政治哲學的理想。政治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是緊密的,但是與理論哲學不同,它不是表現現實,而是批判現實,不是反映現實,而是要超越現實。政治哲學不僅是否定的——揭示現存社會的各種缺點和不正義,而且也是肯定的——提出一種令人憧憬的政治理想。
  • 張偉劼評《拉丁美洲的精神》︱既是狗屎,也是奇蹟
    事實上,伊比利亞留給拉丁美洲的不僅僅是遺產,毋寧說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了拉丁美洲精神源流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構成了拉丁美洲最主要的血脈,換句話說,西班牙/葡萄牙是拉丁美洲之父。今天,拉丁美洲仍然是一塊欠發達的大陸。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拉丁美洲多個國家經歷了近年來最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要探清拉丁美洲苦難的根源,要判斷拉丁美洲往何處去,我們不能不回望它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源。
  • 拉丁美洲的智識傷口:墨西哥人如何克服殖民制度造成的自卑感?
    墨西哥著名思想家、作家薩穆埃爾·拉莫斯所著的《面具與烏託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一書,被視為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作品,是用歷史主義和現代心理學的理性眼光分析具體民族文化的嘗試。本文摘編自《面具與烏託邦》一書的《人民剪影》一章,由出版社授權發布。
  • 黑格爾的面具
    作為一個以行文晦澀著稱的形上學家,黑格爾的哲學論著即便對於許多專業學者也是難以理解的。理解黑格爾哲學的困難,並非僅僅來自於那些晦澀的文字,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並不願意輕易表露他的許多觀點和立場,他在闡釋理論的過程中主動戴上了許多面具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正如王爾德所言,黑格爾所表述的形上學真理是一種「假面的真理」。那麼,黑格爾是如何使用面具的?在這些面具背後隱藏的是什麼?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拉丁美洲近現代文化的發展,調和、妥協和融合,逐漸走向國際化
    拉丁美洲近現代文化的發展,調和、妥協和融合,逐漸走向國際化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拉丁美洲近現代文化。世界各地文化的發展,都有吸收、消化外來文明影響的相似問題。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可把1492年一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一年,看做是拉丁美洲文化演變的轉折點。此前,是在拉丁美洲單質演進的印第安文化;此後,是多種文化相遇並開始轉變為多成分的混合文化。起初,這個轉變過程表現為對土著文化進行野蠻的摧殘和不自覺地引進非洲文化,接著便是漫長的文化移植、衝突、各種成分在歐洲文化的主導下調和、妥協和融合的過程。
  • 黑死病與鳥嘴面具
    《鳥嘴面具》//出現與毀滅//所有的一切都起源於瘟疫,造型酷似鳥嘴形狀的面具,曾經那個時代最流行的口罩。1347年至1722年之間,鼠疫的不斷爆發導致中世紀的社會秩序幾近奔潰,由於教會在鼠疫流行中的處理無力,神權逐漸失去影響力,民間研究醫學的人開始增加,古希臘蓋倫派醫學在這一階段走向衰亡,因為蓋倫派醫生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血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當這四種液體比例失調時,人就會得病。在當時的環境,外科手術成了最重要的醫療方式,但也並不是有辦法去治療這種疾病。
  • 漫遊柏拉圖的烏託邦
    作者熊逸 選自《紙上臥遊記》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 轉自設計與哲學公眾號 ID: PhilosophyDesign「烏託邦」(utopia)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英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託馬斯
  • 生態博物館是博物館的烏託邦嗎?
    其實一代一代的博物館人也一直在努力尋找博物館的理想形態和準確定義,一方面以推動博物館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另一方面也在自身與社會的演化中把握博物館的本質乃至終極性的哲學意義。美國史密森機構(相當於美國的國家博物館)的早期秘書長喬治·布朗·古德(George Brown Goode)就曾經說過:博物館不應是物的墳墓而應是思想的搖籃。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從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中走向技術實踐技術的哲學元素和哲學的技術元素在技術時代巧妙地匯聚在一起,這使得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自然而然地構成了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技術哲學從其誕生以來常常被視為是在努力追隨技術的發展,但技術哲學並非僅僅是對技術的哲學腳註,而是在對技術本質的釐清中,走向技術實踐。這種走向需要先驗與經驗的聯袂,這種聯袂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對技術本質的形上學探究中,需保持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二是走向技術實踐雖然是偏重經驗的,但先驗與經驗的聯袂才能確保這種走向的深度、力度與持久性。
  • 你看懂GUCCI的面具嗎?面具是真正的人皮 人臉才是不動聲色的假面
    不過筆者今次想寫的不是Gucci這個Hermaphroditus面具,而是面具包含的意象,原來更包含戲劇、甚至心理、哲學和社會學。面具就是隱喻的工具不能言傳的獨特效果面的應用廣泛,由古希臘戲劇、義大利假面喜劇、中國戲曲到日本能樂也有使用。
  • 中國的「烏託邦」,必敗的太平天國運動
    烏託邦一詞,意為虛幻的不切實際的,這常用來形容政治設想不切實際,脫離現實。在中國歷史上有那麼一場農民起義,領導者打著一些「烏託邦」式的構想來吸引老百姓,最終因自己構想無法實現和內外矛盾不斷而走向毀滅。這就是太平天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