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2020-12-17 向上飛翔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主觀的世界史人為的,這一派別的人認為是思考決定了世界萬物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不過對於物質世界來說,世界最根本的是物質的誕生,隨後才有了人類。

哲學的探討都是自然、物理、宇宙等多項學說的綜合,如今哲學界的主流認為自然界物質都是有形的,並且構成物質的原子與分子永恆,這被稱為自然哲學。幾十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們的研究都在攻擊唯心主義的「反科學」。不過從唯心主義所倡導的理想化的世界來看,哲學家的理念和思想是超脫於物質的,這有點類似於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對立。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過長久的「戰爭」,這樣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打壓、相互促進的過程帶動了整個哲學體系的發展。柏拉圖作為唯心注意派哲學家中最著名的起源人物,奠定了整個唯心主義的基礎,是所有後來唯心主義者的引路人。柏拉圖是一名出生在古希臘的公民,他從小在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的手下學習。後來也成為了著名思想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老師,這三位也是西方哲學重要的三大奠基人,共稱為古希臘三大聖人。

盛傳柏拉圖出生了古雅典國王后代的家庭,但這缺乏權威文獻的記載,我們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他是古雅典知名政治家的侄子。自己的家庭也是家境優越,原生家庭除了給予他許多的時間、精力、物質支持去學習和談論思想、哲學以外,還極有可能是他理想主義、唯心主義思維的來源。

柏拉圖年輕時以流利的口才和天賦異稟的辯論能力而是雅典出名的青年,並也作為蘇格拉底的優秀學生為人所敬仰。雅典是歐洲歷史上最令思想家們心馳神往的文明,那時的思想氛圍極其濃鬱。偉大的哲學家在街上辯論、演講,使得每一處都成為了思想和知識沐浴的海洋。柏拉圖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成長的,無憂無慮的富家子弟,每天飽讀詩書,這成為他對理想嚮往的來源。

柏拉圖詮釋自己理念的著作叫做《理想國》,書中使用了那時最流行的哲學對話體,通過模擬日常和學士們辯論對話的情形,描述出心中的理想世界。這是一個理想的過度,在那裡,柏拉圖希望散播自己對政治治理、公民道德以及正義的概念,闡述了他對人人平等、富足世界的嚮往,這也是人類意識中美好社會——烏託邦的起源。

烏託邦的概念直到現在仍被用於思想、哲學、文學等領域,在我國也有陶淵明所寫的世外桃源,這也是一種東方烏託邦概念。但我們都明白,這是現實中很難實現的理想,不過他作為一種偉大的思想,是人類突破現實禁錮的鑰匙。他引領著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實行改革,對後來的黨派思想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自人類誕生,人們從來沒有停止思考,熱衷於研究本身就是人類的美德,並隨著文明的發現,能夠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誰更偉大?
    而且他後來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關於烏託邦的理想國的構建,很多都是借鑑了斯巴達城邦的模式。    首先是:烏託邦  什麼是烏託邦?烏託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託」是寄託,「邦」是國家,「烏託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在柏拉圖那本著名的《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漫遊柏拉圖的烏託邦
    作為少年夢想的搖籃與墳墓,「烏託邦」成為熊逸《紙上臥遊記》行經的第一站,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託馬斯·莫爾的「烏託邦」,這片由「高貴的謊言」做基石的無憂樂土在人類的歷史上被持續賦予著崇高的理想。「烏託邦」這個名字本身就如同莫爾所設置出的謎題,那麼謎底究竟是夢想中的藍圖還是虛幻的泡沫?我的看法總是和大家不同,他們覺得我喜歡故意搞怪,我覺得他們經常邏輯短路。
  • 柏拉圖和芝諾,兩種截然不同的《理想國》
    通過這種對比會發現,柏拉圖的《理想國》正是參考了斯巴達的體制,階層的劃分、統治者共用財產妻兒等等細節都在斯巴達城邦中找到例子,也就是說,《理想國》在當時,也還是有其現實性的。 當然,柏拉圖自己也認為這樣的哲人王理想是不現實的,故而也將此稱之為"理想國"。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東方有莊子,西方有柏拉圖。莊子的智慧在《逍遙遊》中,柏拉圖的思想在《理想國》裡。
  • 柏拉圖:哲學王與威權主義統治的理想國
    前言:本文接續蘇格拉底的部分(蘇格拉底的思想請參見百家號目錄文章),繼續介紹西方哲學史中的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要部分。 柏拉圖是思想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因而對於柏拉圖的哲學,需要分幾部分介紹,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與分享。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認識論
    雖然繼承了巴門尼德的傳統,柏拉圖無疑是西方哲學史上理性主義的第一位最重要的扛旗者,對後世影響深遠。柏拉圖堅定地認為,由於理念和可感世界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感官的知覺是不可能把我們引向真知的。現實世界中永遠沒有完美的幾何形象,沒有絕對的相同,但我們卻可以想像和理解這些概念,這種能力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只能來自人的心靈和理性自身。
  • 【哲學專題】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
    柏拉圖:「 哲學就是死亡練習。」 「真哲學家,總是專心致至從事死亡,因此,他們在一切人中最不驚慌失措。」 哲學家最不怕死,真正的哲學家一直都在練習死,哲學家始終處在半死的狀態。終有一死從而註定總有一天不再有明天的人,如何樹立以明天為指歸的聯想人生?正視死亡,向死而生!
  • 康德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嗎?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 走近柏拉圖和柏拉圖的理想國
    特殊的家庭環境和社會地位,讓柏拉圖在失去師尊的離傷中,重新審視起維護平民利益的民主體制。雖深愛雅典,可柏拉圖不再信任擁護民主體制的雅典人民,甚至是深深地仇恨。怎樣建立一個既能維護貴族特權,又能讓貧苦階層接受的社會?站在特權階層,懷揣私人憤懣,柏拉圖去往了斯巴達,用行動築著心中理想國。這,即是柏拉圖哲學之一的烏託邦思想。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理念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柏拉圖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時代,這一期,我們進入柏拉圖哲學思想最核心和著名的部分——理念論。理念論是柏拉圖對本體論核心問題,即世界本質的回答,也是其認識論和道德哲學的基礎。關於理念論的具體論述,主要集中在柏拉圖最著名的著作《理想國》的第五卷至第七卷。我們說過,柏拉圖的思想受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家影響很大。
  • 老子和莊子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也有人認為,老莊說的「道」是唯心主義。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是思維超驗的對象,是萬事萬物的總綱領,所以「道」是唯心主義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沒有形狀,沒有具體性質,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
  • 世界歷史:哲學之王——柏拉圖
    這就是他在《國家篇》(即著名的《理想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即所謂的「哲學王」,讓哲學家治理國家,或讓統治者成為哲學家。柏拉圖主要是哲學家,但也可以說他是一位政治家或政治思想家。柏拉圖青年時產生的政治志向實際上貫穿他的一生,他後來三次的西西里之行就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 柏拉圖:希臘的摩西? --教父對柏拉圖哲學的反應
    我期望立刻仰望天主,因為那就是柏拉圖哲學的盡頭6。俄利根( Origen) 、亞歷山大的克萊門( Clementof Alexandria) 、潘代諾 ( Pantaenus) 和亞歷山大教義問答學校( Alexandrian catechetical school) 在智識靈修兩方面給予柏拉圖主義與新約作者相等的地位。他們崇敬希臘大師,並藉此獲得靈感。
  • 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的哲學領域中的各種意識形態
    觀念論產生於世紀之初,繼承了十八世紀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特別是孔狄亞克(1715-1780)的感覺論學說,代表人物是卡巴尼斯(1757-1808)和德拉西,前者帶有庸俗唯物論的傾向,後者則表現了對十八世紀哲學的某種背離,預示著法國資產階級哲學向唯心主義的轉折。
  • 讀完《花園裡的哲學》,原來烏託邦就在我們身邊
    事實上哲學從未與花園過分疏遠,《花園裡的哲學》認為最初的哲學流派就是在花園中發展起來的,例如學風開放,以數學為重的柏拉圖學園、亞里斯多德的呂克昂學園,還有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花園,都是哲學思考的搖籃。這是因為哲學流派更加重視科學而非技術的價值,認為理論性的知識遠比工具性的知識重要,於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系統的概念,而非現實的生活之中。不可否認,花園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聯繫。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但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記述於後來的學者(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同時代的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的劇作中。
  • 西方烏託邦觸不可及,中國式理想國才最有可能實現
    「理想國」,無論是在英文還是中文裡,都代表著想像中的存在,「烏」字是「無何有之鄉」、沒有的意思。所以理想國也罷、烏託邦也罷、Utopia也罷,都存在一個相當矛盾的詞義,就是盼望它出現,可它又不大可能會出現。
  • 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提到柏拉圖,大家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中,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名字和精神戀愛結合在一起。那麼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呢?他的名字為什麼會和精神戀愛聯繫到一起?後人牽強附會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符不符合柏拉圖的本意呢?我們今天從他的思想開始聊起,最後再揭曉答案。
  • 從古希臘到中世紀:26個哲學概念
    理念理念是柏拉圖哲學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一個塑造了西方哲學兩千多年思辨傳統的重要概念。在柏拉圖的哲學中,理念是理智把握的對象,與感覺所把握的可感事物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在古希臘語中,「理念」來自於動詞「看」,原意是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