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北京
過春節,怎麼少得了吃呢!那些難忘的家鄉菜,勾起多少人的兒時的回憶。說起北京餐桌上的年味兒,就不能不提那些老字號:砂鍋居、鴻賓樓、烤肉季、同和居,同春園……這個春節,我們的記者將帶您走進老字號的後廚,尋訪幾道老北京的特色菜,咱們一起品味北京過年的滋味。
第二集:文吃武烤有味道
文
吃
武
烤
聽音頻更有味道!
農曆「三九」,什剎海厚實的冰面上,滑冰的遊人絡繹不絕。
夕陽西下,北風漸起,滑冰的人們呵著氣、跺著腳逐漸散去,而在不遠處的銀錠橋畔,一間綠瓦紅牆餐館中,不斷升騰著的陣陣暖流,讓人們再次駐足。
羊肉在炭火的炙烤下散發出濃鬱的焦香,這種1800年前就有記載的古老美食,如今仍然在刺激著食客的味蕾。
咱們吃烤肉是「三暖」,首先,這個羊肉就是暖的,炙子下面的火的溫度,也是暖,還有就是喝著白酒還是暖。
在烤肉季第七代傳人的眾多弟子中,馬帥是少數幾個掌握煨肉秘方的徒弟,也是「武吃自烤」的傳承人。
那個時候也小,就覺得這個多簡單啊,就跟老師傅逗,老師傅說你試試,結果真不是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剛開始,因為怕羊肉糊,就用筷子老動,師傅直接用筷子就打手,說你不能動,怎麼老動呢?也有點較勁的意思,就不信幹不好了,這一幹十多年就下來了。
炙烤,這種最為原始的烹飪方式,對火候的掌握是老師傅言傳身教的關鍵。而對食材和佐料的選擇,也有著更加精妙的講究。
咱們一般用後退和上腦,寬就是五到八公分,舉起來肉得透亮。
將切好的羊肉加入料汁,迅速攪拌。
不能提前醃製,前面開完票,我這兒就放調料,馬上就烤制,烤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讓調料蓋住羊肉本身的味道。
將大蔥、香菜切段備用。食材準備妥當,在案臺旁邊,直徑1.2米的圓形鐵炙子,就是這些食材即將登場的舞臺。
將果木填進爐膛點燃,水分的蒸發,使木材發出清脆的爆裂聲,同時,也讓果木本身的香氣四散開來。
基本以棗木為主,果木燃燒的香氣,就從炙子的縫隙裡沁入肉中,賦予烤肉更獨特的味道。
《明宮史·飲食好尚》中寫道:「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古人的記載,為炙烤羊肉增添了雅致的意蘊,如果把這種吃法稱為「文吃」,那麼與它一起流傳至今的,還有一種與之相對的吃法,更讓許多京城老饕津津樂道,那就是——武吃自烤。
武,就是踩著板凳,搭著毛巾,比較有北京爺們的架勢,叫武吃。遇到都是男士的情況下就可以光著膀子,有的客人說,這樣就能坦誠相對嘛,吃飯也要坦誠相對。
酒席宴間,猜拳行令,噼啪作響的炭火中,仿佛有了金戈鐵馬的豪氣:
最有北京風韻和特色的美食就是大炙子烤肉,武吃,豪氣豪邁,有北京人的講究。能把羊肉的質感分成非常好的層次來表達出來,嫩的時候有嫩的時候的好,即便是火候稍微有一點過,又有另外一種焦香。從窗戶外面能看到鐘鼓樓,這個太牛了!
中國的飲食,包含了人間百味,也飽含著人間煙火。當闔家圍桌而坐,與圓形的炙子構成了同心圓。人們敞開心扉,傾注於食材。這或許就是一種,人與人,人與食物之間最本真的情感,也是團圓應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