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6日 18:25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記者史競男、張文)「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忙年謠,道出了中國人對過年的期盼,也道出了過大年時的隆重與熱烈。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民俗學家認為,廣義的春節是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大多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祭灶」最早是紀念發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後來逐步演變為祭灶王爺,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間習俗。隨著連綿不斷的年前習俗,掃房子、推米黍、去吊肉、宰公雞、把面發、蒸饅頭、團圓守歲、接神、包餃子……隆重的拜年儀式逐步把過年氣氛推向高潮。
這些過年的儀式和民俗被收錄在商務印書館日前出版的新書《年味兒》裡。該書由京味兒民俗畫家楊信創作,用95幅年俗畫和95篇回憶性散文,勾勒出北京人過年的習俗,帶領人們重溫熱鬧的兒時記憶。
作為在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年過半百的楊信算得上是「老北京」,他一直堅持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畫老北京,追憶逐漸逝去的風土民情。
楊信說:「過年的這些老習俗,我至今還在堅持著。年是我們中國人心中天大的事,每到過年火車票一票難求,誰都希望在過年的時候全家團聚。在我的創作中有很多細節,比如臘八這天喝粥舔碗的小孩,三十包餃子的時候拿著菸袋串門的鄰居,初一迎祖先用蓋簾貼上祖先的名字等等,希望用這些細節,喚起人們對於過年的珍貴記憶。」
什麼是「年味兒」?楊信說:「過年,就要講究有『年味兒』。所謂『年味兒』,是民俗,是老禮兒,也是滿胡同裡都可以聞到的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炸吃食的油香味兒,孩子們放小鞭兒的煙火味兒……這些味道構成了獨特而喜慶的『年味兒』。」
隨著社會的發展、風俗的演進,「年味兒」也在悄然變化中。當鞭炮聲不再響起,儀式感逐漸減弱,用手機發祝福取代了面對面拜年,如何找回變淡的「年味兒」?
在楊信看來,過年的民俗主要來自農耕文化,隨著城市化進程不可能一成不變,但其中有些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
「一個『年』字兒,勾著多少中國人的魂兒啊!」楊信認為,近年來,那些淡出人們視野的「年俗」正在悄然回歸,無論是影視作品、繪畫作品,還是各大廟會,都層出不窮地上演著這些「非遺」大戲。「這些年俗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臘月到正月,短短的幾十天裡,集納了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文化遺產,應該及早地發現保存並且傳播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