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畫家眼中的「年味兒」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民俗畫家眼中的「年味兒」

2019-02-06 18:25:2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澤華

2019年02月06日 18:25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記者史競男、張文)「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忙年謠,道出了中國人對過年的期盼,也道出了過大年時的隆重與熱烈。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民俗學家認為,廣義的春節是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大多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祭灶」最早是紀念發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後來逐步演變為祭灶王爺,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間習俗。隨著連綿不斷的年前習俗,掃房子、推米黍、去吊肉、宰公雞、把面發、蒸饅頭、團圓守歲、接神、包餃子……隆重的拜年儀式逐步把過年氣氛推向高潮。

  這些過年的儀式和民俗被收錄在商務印書館日前出版的新書《年味兒》裡。該書由京味兒民俗畫家楊信創作,用95幅年俗畫和95篇回憶性散文,勾勒出北京人過年的習俗,帶領人們重溫熱鬧的兒時記憶。

  作為在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年過半百的楊信算得上是「老北京」,他一直堅持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畫老北京,追憶逐漸逝去的風土民情。

  楊信說:「過年的這些老習俗,我至今還在堅持著。年是我們中國人心中天大的事,每到過年火車票一票難求,誰都希望在過年的時候全家團聚。在我的創作中有很多細節,比如臘八這天喝粥舔碗的小孩,三十包餃子的時候拿著菸袋串門的鄰居,初一迎祖先用蓋簾貼上祖先的名字等等,希望用這些細節,喚起人們對於過年的珍貴記憶。」

  什麼是「年味兒」?楊信說:「過年,就要講究有『年味兒』。所謂『年味兒』,是民俗,是老禮兒,也是滿胡同裡都可以聞到的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炸吃食的油香味兒,孩子們放小鞭兒的煙火味兒……這些味道構成了獨特而喜慶的『年味兒』。」

  隨著社會的發展、風俗的演進,「年味兒」也在悄然變化中。當鞭炮聲不再響起,儀式感逐漸減弱,用手機發祝福取代了面對面拜年,如何找回變淡的「年味兒」?

  在楊信看來,過年的民俗主要來自農耕文化,隨著城市化進程不可能一成不變,但其中有些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

  「一個『年』字兒,勾著多少中國人的魂兒啊!」楊信認為,近年來,那些淡出人們視野的「年俗」正在悄然回歸,無論是影視作品、繪畫作品,還是各大廟會,都層出不窮地上演著這些「非遺」大戲。「這些年俗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臘月到正月,短短的幾十天裡,集納了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文化遺產,應該及早地發現保存並且傳播給下一代。」

相關焦點

  • 「百年老店」傳承人眼中的「新」年味兒
    「百年老店」傳承人眼中的「新」年味兒 2019-02-05 20:徐珊珊 攝   (新春走基層)「百年老店」傳承人眼中的「新」年味兒  中新網淮安2月5日電(徐珊珊)「現在的春節,是一年中越忙越高興的時候。」農曆正月初一,55歲的嶽雲飛早早就趕到他的茶饊小鋪,輕裝「上陣」,樂呵呵地忙活起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購買茶饊。
  • 蘇州:繽紛「年味兒」寒假作業 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讓學生度過一個快樂有意義的寒假,學校布置了濃濃「年味兒」的寒假特色作業。掃塵、寫春聯,貼窗花等特色民俗充滿濃濃的年味兒,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體驗中更具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春節的習俗。
  • 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津城「年味兒」愈濃鬱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隨著農曆春節的臨近,津城年味兒漸濃
  • 年味兒,其實就是活著的年俗
    又到年終歲尾、新春佳節之際,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人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然而,年味兒究竟是什麼?究竟要去哪裡尋找失落的年味兒?因此,那些植根於傳統的農耕生活的儀式,也漸漸不再流行,在家裡,人們不再親手炸年糕、剪窗花,在社區裡,也少見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失去了傳統的民俗,失去了儀式感,也就失去了年味兒。然而,人有感性的一面,即便在現代社會,人們依舊需要儀式感,需要精神的富足。因此,那些原本失落或接近失落的民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 你要的年味兒 迎春民俗文化節給你!1月20日-24日泉城廣場不見不散
    是餐桌上熱氣騰騰的餃子,是大門上貼著福字的大紅燈籠,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琳琅滿目的美食、玩具……伴隨著2021年春節日益臨近,12月24日,記者從活動主辦方了解到,2021年濟南迎春民俗文化節將於1月20日至24日在泉城廣場舉辦,為您找尋兒時的年味兒。
  • 畫家謝文明和他的非遺民俗文化藝術收藏
    畫家謝文明和他的非遺民俗文化藝術收藏文  楊會亮 向美君「如果條件允許,我將在黃橋——建一座多功能民俗文化博物館
  •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兒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隨時可以吃上「年夜飯」,每天都是「穿新衣」,很多人感覺到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甚至有人認為過不過年沒有什麼區別。懷著對過年的企盼和鄉愁的眷戀,我利用春節回鄉之機,開始了一次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兒之旅。
  • 春節臨近 京城年味兒漸濃
    近兩天多地舉辦的各類迎新春活動,為京城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紫竹院街道舉辦的「萬福送萬家」春節春聯福字書寫活動現場。書法家揮毫潑墨,小朋友提筆助興。在海澱區紫竹院街道舉辦的「萬福送萬家」春節春聯福字書寫活動中,書法愛好者受邀為居民寫福字、送春聯,同時也送上美好的生活祝願。
  • 年味兒,其實一直都在
    但也有人說,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城市林立的高樓間,找不到小時候那種大家見面相互拜年的場景;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讓大家對過年的期望值逐漸減少。那年味兒真的變淡了嗎?其實不然,只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年味兒有了新的內涵。
  • 跨年旅行到延慶,賞燈、民俗、親子、美食、溫泉,年味兒十足
    除了世園會的廟會之外,世葡園冰雪嘉年華也非常適合小朋友去玩耍,而延慶的精品民宿則將舉辦許多充滿民俗氣息的活動項目,和孩子一起做傳統手工的體驗一定很棒。線路五:民宿年味之旅有人說現在的年味兒淡了,其實他是沒找對地方。那麼,過年到延慶來吧。
  • 成都民俗老畫家: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這一消息令著名老成都民俗畫家戴樹良欣喜又欣慰。他通過手繪民俗畫的方式,對二十四節氣進行解讀。在戴樹良的作品中,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有四川民俗,還參考了中國其他地區的民俗進行創作,「因為經緯度的差異,節氣在南北方也有區別,我綜合了南北民俗中相對比較有特點的民俗進行創作。」  據戴樹良介紹,《二十四節氣》民俗國畫是他在2008 一2009年間創作的。
  • 貴州從江:岜沙苗寨民俗引客來
    大批遊客來到岜沙苗寨,體驗原汁原味的苗族蘆笙舞、苗族婚禮、鐮刀剃頭等民族風情,感受濃濃的年味兒。 2月7日,村民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岜沙景區表演當地苗族特色民俗。大批遊客來到岜沙苗寨,體驗原汁原味的苗族蘆笙舞、苗族婚禮、鐮刀剃頭等民族風情,感受濃濃的年味兒。 2月7日,村民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岜沙景區表演當地苗族特色民俗。
  • 我們這裡的年味兒更濃啦
    (王文捷供圖)春節到,年味兒濃。春節的氛圍在海外傳播洋溢,舞龍舞獅、逛廟會、貼春聯、吃年夜飯,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了年味兒。美國的民俗文化節引來當地民眾的熱情參與,俄羅斯的中餐年夜飯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澳大利亞的春節嘉年華演出不斷、精彩連連,巴西的舞龍舞獅引來千名觀眾圍觀……無論身處何地,華僑華人的心因春節而貼得更近,海外的年味兒因華僑華人的熱情分享,更加深入當地,深入人心。春節是親人團圓的節日,也是思念家鄉的節日。
  • 民俗畫家告贏北京國際飯店 賠償額"縮水"至7萬
    北京國際飯店因在其28層著名的「旋轉餐廳」裝修中擅自使用民俗畫家楊信的70幅作品遭到起訴。一審被判侵權後國際飯店不服,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近日終審判決國際飯店侵權成立,但是考慮原判決確定的賠償數額過高,二中院將國際飯店的賠償數額由21萬元改為7萬元。  京城民俗畫家楊信獨立創作了大量展現老北京民俗風情的彩鉛筆畫,並先後出版《捧讀胡同兒》、《京城老行當》等美術作品集。
  • 盤錦城市裡的「年味兒大集」
    一進福街,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堆成小山的大紅棗、現炸現賣的小米麵鍋巴、紅紅火火的春聯福字,那味道、那場面,與記憶中的大集一般無二。 最火的要數本次大集的主會場——福街3號館,10000多平的偌大建築內擺滿了各種攤位,來自全國300多個縣區的特色農產品在這裡一一呈現。
  • 都說蔚縣最有年味兒,真有那麼好玩嗎?
    繼1月24日「紅紅火火中國年」首屆張家口年俗國際旅遊節暨第八屆蔚縣民俗文化旅遊節盛大開幕之後,2018年2月7日—8日,百家媒體再次走進張家口中國年主場蔚縣,參加臘月二十三小年系列活動。
  • 北方網評:年味兒
    儘管大家都忙活得熱火朝天,可還是時常能聽到有人說「年味兒淡了」,「現如今都沒啥年味兒了」,「吃啥都不是小時候的味兒了」,「想當年我們小時候」……仔細想想,年味兒真的淡了嗎?還是新年新過法,新年有新樣?所謂「年味兒淡了」,是因為刺鼻的火藥味兒少了。取而代之的電子鞭炮聲光電一體化,製造點動靜烘託節日氣氛一點也不遜色。
  • 小時候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
    這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心領神會的詞兒,叫做「年味兒」。新華社照片,濟南,2020年1月19日在首屆山東省非遺年貨大集拍攝的民俗飾品。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小時候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年味兒是什麼? 小時候總覺得這些講究很累人,不知卻是最深的年味兒
  • 《2019春節出遊趨勢報告》:中國遊客異地找「年味兒」
    近日,馬蜂窩旅遊網發布了《2019春節出遊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春節期間,新年相關的民俗文化成為遊客出遊的新熱點。數據顯示,相比國慶黃金周和其他小長假,春節期間選擇國內遊的遊客更多,大部分遊客會錯峰出行,避免除夕當天在路上奔波,出境遊的遊客,多數也會選擇在國內過新年,初二、初三再出發,因此春節前後或將出現兩個旅遊小高峰。
  • 拾起傳統民俗,你就找回年味兒了!從拜天公說起!
    很多人都覺得沒有年味兒!其實,是我們越來越不「俗」了。以為高大尚了,卻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我們尊重信仰,更尋求一種傳統的味道!  閩南傳統民俗——初九拜天公閩南地區、臺灣省漢族民間節日,每年正月初九舉行。拜天公是閩南人在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也有人把它稱為「過小年」。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