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其實就是活著的年俗

2020-12-18 新京報

又到年終歲尾、新春佳節之際,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人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然而,年味兒究竟是什麼?究竟要去哪裡尋找失落的年味兒?

春節是四季輪迴的起點和終點,也是過去數千年農業生產周期的輪迴節點,一個春夏秋冬耕耘收藏的過程結束,人們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啟動新一年的規劃。對一個農耕民族來說,這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因此,千年以來,逐漸形成了許許多多約定俗成的風俗,吃臘八粥、送灶神、炸年糕、祭祖先、走親戚、拜大年……

所以,年味兒,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貼上窗花對聯、下廚煎炒烹炸、打掃房屋、掛起燈籠,演起社戲……人們在一個又一個密集而忙碌的儀式中度過新春,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年味兒」。

百年現代化的歷程,打破了傳統農耕生活的節奏,那些建立在農耕生產上的生活方式也逐漸改變。在城市裡,大自然的節點被無限淡化,「不知季節變換」成為常態。甚至在鄉村,科技的進步也改變了農業生產的規律,哪怕在嚴冬,溫室大棚裡也一片生機。

因此,那些植根於傳統的農耕生活的儀式,也漸漸不再流行,在家裡,人們不再親手炸年糕、剪窗花,在社區裡,也少見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失去了傳統的民俗,失去了儀式感,也就失去了年味兒。

然而,人有感性的一面,即便在現代社會,人們依舊需要儀式感,需要精神的富足。因此,那些原本失落或接近失落的民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的人,開始尋找,我們的年味兒在哪裡?

年味兒在哪兒呢?它不在那些塵封已久的典籍裡,也不在莊嚴肅穆的博物館裡,更不在浩如煙海的電子文檔裡。真正的民俗,一定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裡,真正的文化,一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因此,春節之際,新京報記者遍訪那些保留著傳統民俗的村落和村落中的人,他們有的全村剪紙,把剪紙變成鄉村振興的產業,有的發展成了對聯生產基地,每年銷售數千噸對聯,還有的人家,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的手藝,也傳承著古老的禮儀和文化……

中國人說「禮失而求諸野」,其實,在廣袤的鄉間,在那些千百年傳承不絕的村莊裡,仍舊保留著大量的民間風俗,而且,許多地方並非僵化的傳承,而是在現代化的歷程中,把民俗變成在鄉村振興的資源,藉助民俗,踏上快速現代化的道路。

這些,就是活著的民俗,或許,也就是「年味兒」,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年味兒並非一去不返,傳統的民俗,依然能夠在現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相關焦點

  • 「年味兒」變淡了?老年俗的生長出新的「臉」
    臨近過年,「年味兒有沒有變淡」的話題總會引起廣泛的討論。在新浪微博,「小時候和長大過年的區別」「怎樣過年才有儀式感」「嚮往的年味兒是什麼」等話題,在春節前夕先後登上熱搜話題榜。沒有灶王龕的人家,則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而這塊印版就是用來印製灶君神像的。從展示的印版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北京地區「通用」祭灶畫像的樣子:灶王和灶王夫人並排而坐,身邊環繞著侍從、增福財神、聚寶盆、雞、狗等。「俗話說,『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過去,臘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家家戶戶『除舊迎新』,都會把貼在灶間的舊灶君像拿下來燒掉,換上一幅新的。
  • 年味兒,其實一直都在
    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90後」小楊回憶著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那會兒最高興的事就是跟著爸媽去買東西,新衣服、糖果、乾果等等,看到什麼我都想要。」除夕當天,小楊還和父母一起掛燈籠,貼對聯,把在臘月裡買的糖果乾果擺放好,「貼對聯的時候碰到鄰居,還要相互拜個年。每個人都喜氣洋洋,從小區到各家,張燈結彩,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小楊說。
  • 新春新年俗:在民宿中體驗最濃的年味兒
    在民宿體驗年味兒(新春新年俗)尋找最濃的年味兒,是很多家庭共同的心願。民宿提供的更寬敞的活動空間、更強大的容納能力、更自主的勞動參與以及更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恰恰是賓館和家中難以同時滿足的。據民俗村的經理於銘介紹,民俗村自2016年運營以來,來過春節的人越來越多。「2017年春節還只有8家,今年剛臘八就有20家預訂了除夕的房,算到初七有70多家,眼看著滿房。」「11月中旬就預訂了,就這個屋,原班人馬!我們把兄弟5個,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好長時間沒像今年聚這麼齊了,咋不得熱鬧到初三?」
  • 民俗畫家眼中的「年味兒」
    民俗畫家眼中的「年味兒」 2019-02-06 18:25:23  這些過年的儀式和民俗被收錄在商務印書館日前出版的新書《年味兒》裡。該書由京味兒民俗畫家楊信創作,用95幅年俗畫和95篇回憶性散文,勾勒出北京人過年的習俗,帶領人們重溫熱鬧的兒時記憶。  作為在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年過半百的楊信算得上是「老北京」,他一直堅持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畫老北京,追憶逐漸逝去的風土民情。
  • 「淘寶式過年」,或將成為年輕人的新式年俗
    或者說,在今天,有一些新式年俗,是不是早已慢慢形成了呢? ━━━━━從幾年前開始,「年味」就已經悄然變化 提到春節的「年俗」「年味」,我們腦海裡第一時間蹦出的就是大紅的燈籠,紅底描金的春聯,親戚朋友為家裡孩子們準備的壓歲紅包,冰箱裡塞得滿滿當當的年貨
  • 華夏年俗冬令營 | 穿越時光—遇見古城堡·玩轉中國年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孩子們在一起開開心心的畫面,就是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穿新衣、貼對聯、放鞭炮、收紅包.2020華夏年俗營全面升級,帶你走進客家文化,感受不一樣的年味兒。這次的年集與小夥伴一起,帶上一定金額的錢,一起去採購年貨吧~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孩子們將在這場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挑戰中,運用自己的知識為團隊贏得榮譽,感受濃濃的年味兒,一場猜燈謎頭腦風暴馬上開始!
  • 「二十八貼窗花」:剪紙年俗在邢臺老人和孩子手中傳承
    「二十八貼窗花」:剪紙年俗在邢臺老人和孩子手中傳承 2017-01-25 16:11: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年俗裡的「年味兒」(下)
    其實,「打大豆,歸大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鄉下孩子在二月二期間玩得最歡且樂此不疲的一種遊戲。  在青海民間,人們習慣上認為「沒過二月二,不算過完年」,吃過二月二的大豆,年也就結束了,莊稼人開始忙春耕了。記得那年月,十五一過,小孩子們就盼望著二月二的到來。雖說二月二是年的尾聲,但它自有樂趣——吃大豆,打大豆,歸大豆、看社火。
  • 這些年俗,讓農村人過年變得熱鬧,你知道幾個?
    這些年俗,讓農村人過年變得熱鬧,你知道幾個?春節作為我國最傳統的節日,深受光大人群的重視。每當新年即將來臨的時候,無論是城市裡大大小小的超市,還是農村裡稀稀散散的集市,都擠滿了前來購買年貨的人群。過年前,要祭祖自古以來,我國的一個傳統美德經久不衰,它就是—孝。在我們從小接觸的書籍當中,闡述解釋最多的就是孝道。對於每一位中國人來說,孝就像一個民族的專屬印記,被人們牢記在心。孝不僅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孝順尊重自己的祖先。
  • 【春節隨記】那些年的年味兒
    正因為不缺,也就沒有了對年的期盼和激動,只感覺除了長大了一歲外,其它和平常日子沒有什麼太大不同。夜晚,小區裡傳來零星的炮仗煙花噼噼啪啪聲,推開窗,姚江對岸的夜空中,時不時煙火升騰,斑斕璀璨,突然間懷念起過去那些年的年味兒,雖然那是些遙遠的回憶,但一切還是那樣鮮活明亮。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年其實從臘月下旬開始,大人們就忙開了。
  • 信息通信處的年味兒
    信息通信處的年味兒 春節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在信息通信處的大家庭裡,過年的習俗一個也不能少,洗邋遢、貼春聯、辦年貨、守舊歲樣樣都有。
  • 小時候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
    這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心領神會的詞兒,叫做「年味兒」。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小時候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年味兒是什麼?就是那盆奶奶在納鞋底前也會熬的漿糊,麵粉越熬越濃稠,甚至還挺香!現在,餃子餡料已經越來越多樣,那份傳統的年俗你還在堅持嗎?如今,越來越多的過年形式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眼界開闊的人們也有了更多的新年記憶。
  • 「新四大年俗」揭曉: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遊
    每當大街小巷掛上福字時,年就要到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走親戚」「穿新衣」「吃大餐」已成常規項的今天,科技與傳統年俗結合催生的新年俗、新體驗讓「年味」更濃了。記者仔細梳理發現,「新四大年俗」其實可分兩類,雲拜年、全家遊是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變化;集五福、搶紅包則是人們傳遞祝福的方式改變。專家表示,年俗形式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無論新舊年俗,都體現了人們美好願望、祝福的寄託。「新四大年俗」揭曉集五福入選「你的五福集齊了嗎?」
  • 以前年味兒VS現在年味兒
    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90後、00後這一代,不少人開始感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雖然現在許多年俗和從前有了變化,有人感慨年味兒變淡了,其實,「年」還是那個「年」,不過是換了種過年形式。過去的除夕夜是「在家守歲」,現在「一家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旅行過年也是團圓;過去的拜年是磕頭作揖,現在微信視頻表達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也很受歡迎……但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過年嘛,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就好!
  • 「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新春年俗大展示
    年俗大展示 小讀者對新春年俗很感興趣 近日,延吉市少兒圖書館開展「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新春年俗展,營造祥和、濃鬱的節日文化氛圍。 在少兒圖書館一樓大廳,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小讀者認真觀看年俗展示,他們不時圍繞一個年俗熱烈討論,不時把感興趣的年俗記在本上。年俗展是圖文展覽的形式,小讀者們可以沿著春節的時間線,了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年俗文化,比如「鼠年」的由來,以及辦年貨、掃塵、貼春聯、守歲、壓歲錢、拜年、舞龍舞獅、廟會、賞花燈等習俗的內涵。
  • 聚焦2016春節年俗之「變」 當春節遇上「網際網路+」
    放鞭炮、貼對聯、吃餃子……各式年俗交雜著團圓、祝福、喜慶等情感,這便是中國傳統的年味兒。近年來,隨著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年俗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過年被賦予了時代氣息。  「網上趕集」:春節網絡消費成趨勢  置辦年貨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環。
  • 故宮賀歲|我們為什麼越來越愛傳統的年味兒?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過了小年,宮中的年味兒愈濃了起來。這一期《故宮賀歲》就帶大家共同探尋一下宮中傳統的儀式節俗。年味之一:那些大年夜親手寫下的願望,已歷百年吉語,就是新年的願望,和我們如今相似,皇帝也是在大年初一的零點寫下願望。乾隆皇帝一生一共「元旦開筆」64次,這些吉祥的黃箋紙全部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比如,乾隆元年元旦,他寫下:海宇同喜,和氣致祥;風年為瑞。而在乾隆四十八年的元旦,他寫下:三陽啟泰,萬象更新;和氣致祥,豐年為瑞。
  • 記者手記:澳門的年味兒
    澳門的年味兒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此前大大小小的社團春茗活動到此時基本告一段落,還沒有舉行的放到年後,讓年節最美好的時光回歸家庭。  澳門的各大景點,都在此前後陸續裝點上彩燈。運送金桔樹的車輛在大街小巷穿梭,無論是商家還是居民樓,大門口都要擺上兩盆金燦燦的桔樹,增添喜慶。
  • 18國海外學子走進浙江金華古村 體味原汁原味中國年俗
    18國海外學子走進浙江金華古村 體味原汁原味中國年俗 2016-02-01 15:31: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18國海外學子走進浙江金華古村,體味原汁原味中國年俗。
  • 年味淡了?青島老西鎮年俗文化節尋年味去!
    為了讓群眾感受最濃鬱的年節味道,在臘月二十三小年到來之際,大家歡聚一堂,用大紅的燈籠,手寫的福字、春聯,木版年畫、軟陶麵塑、剪紙、繪本畫年俗等作品和威風鑼鼓、歌舞表演,讓到場的居民群眾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青島市書協副主席、市南區書協主席高波和青島市美術館藝術總監薛波等島城藝術家也趕到現場,揮毫潑墨為居民們送上新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