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和馬鈴薯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字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雖然兩種作物分別有名義上的通名「甘薯」和「馬鈴薯」,但其實這兩個名字都沒有那麼通用。相反,中國各地對這兩種作物命名上的想像力可謂異彩紛呈。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對同一種東西往往有不同稱呼。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熱衷於記錄這些不同的叫法。如《左傳》裡面就提到楚國把「虎」稱作「於菟」。而《爾雅·釋器》中則記載對「筆」的稱呼各地也有不同,如有叫「不律」的。漢朝楊雄的專著《方言》裡更是詳細地給出了很多物事在當時不同方言區的說法。

這種習慣至今亦然,如同一種蔬菜,上海叫「青菜」,北京叫「油菜」。江浙人說的「包菜」西安人就稱「蓮花白」。荷花的莖大多數地方稱作「藕」,西安則是「蓮菜」。廣東人熟悉的「芽菜」在嶺北卻是「豆芽」。海南人所謂的「石榴」在臺灣成了「芭樂」。

不過,比起兩種食用根莖類作物的名稱的多樣性,以上所有都是小巫見大巫,只得甘拜下風。

這兩種作物的學名分別是「甘薯」、「馬鈴薯」。

《爾雅》中描述了一些物事在不同地方的叫法

名字有多少

雖然兩種作物分別有名義上的通名「甘薯」和「馬鈴薯」,但其實這兩個名字都沒有那麼通用。相反,中國各地對這兩種作物命名上的想像力可謂異彩紛呈。

以「甘薯」為例,全國至少有薯、薯子、薯仔、薯薯、苕芋頭、山藥、山藥兒、茴、番薯、番苕、番芋、番蘿、番葛、山薯、山芋、山蘿蔔、地瓜、紅薯、赤薯、朱薯、紅苕、紅芋、白薯、白苕、白芋、白山藥、黃薯、黃苕、黃山藥、甘薯、甜薯、糖薯、甘蘿蔔、花薯、花芋、飯薯、飯芋、沙芋、粉葛、紅山芋、白山芋、回子山藥等稱呼,總共不下四十種。

「馬鈴薯」更是不遑多讓,有「薯」、薯仔、薯囝、薯崽、薯菇、芋頭、山藥、山藥豆、山藥蛋、山藥圪蛋、洋薯、洋苕、洋芋、洋芋子、洋芋頭、洋芋卵、洋芋哩、洋芋崽、洋芋艿、洋嗯艿、洋芋果、番芋卵、番芋囝、番仔薯、番仔芋仔、番人薯、番人芋、番鬼薯菇、番鬼芋、紅毛芋、荷蘭薯、山芋頭、山芋蛋、山豆子、山蔓菁、山蔓菁蛋、山蔓菁兒、地豆、地豆兒、地豆子、地蛋、地蛋子、地瓜、地瓜蛋兒、地瓜子、地蔓菁、地蔓、土豆、土豆兒、土豆子、土蔓菁、花生芋、麥子芋、馬鈴薯、馬鈴芋、馬鈴豆、冬薯、雪薯、冬芋仔、冬菇、洋番薯、洋番芋、洋山芋、洋山薯、洋紅薯、洋黃芋、洋花芋、番仔番薯、紅毛番薯、洋毛番薯等,名字數量超過七十種。

為什麼甘薯和馬鈴薯的名字如此之豐富呢?

中國街頭常見的街景,有人稱之為烘山芋,有人稱之為烤白薯

為什麼會有不同名字

一種東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長期方言隔離、音變不同導致名字發生了變化。如上述「筆」被稱作「不律」,實質上是上古漢語pr-複輔音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演化,叫「不律」的將這個複輔音拆成兩個音節分別發音。

稱呼老虎為「於菟」很可能也是這樣的情況,這兩個字上古漢語音qaadaa,而一般的「虎」上古漢語則是qhlaa』。和漢語的諸多親屬語言比較可發現,古代緬語對老虎的稱呼為kla,成書於唐朝的《蠻書》則記錄當時的古白語稱呼「虎」為「羅」,對應la音。對應一個詞根。

但是甘薯和馬鈴薯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這兩種作物洋洋灑灑幾十種叫法,並不是由於一個詞的方言分化而成,而是選擇了不同的語素和命名方式。

這兩種作物之所以名字如此豐富,實在是因為出現得太晚,作物傳播路徑太多樣,以至於名字無法統一了。

楚國令尹子文,名為「鬥榖於菟」,即老虎哺乳的意思。

中國自古以來就從域外引入各種各樣的農作物,現今中國人熟悉的很多蔬菜水果究其根本都非中原土著。從最早的麥、後來的葡萄石榴、更晚的西瓜等,中國人不斷用舶來品充實自己的餐桌。

但是比起甘薯與馬鈴薯,這些早期引進的物種引進路線較為單一,基本上是從西域進入中土。又有充足的時間讓其通名通行全國,加之如葡萄、石榴更是進入時就帶上了名字(分別來自巴克特利亞語bādāwa和帕提亞語Aršak),因此其名字較為統一。

可惜的是,甘薯和馬鈴薯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番薯變甘薯

甘薯屬旋花科,原產中南美洲,很早就為印第安人所栽培。作為一種產量高、味道好的塊莖類作物,其栽培歷史可直追史前時期。

但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甘薯基本上只限美洲人食用。除了美洲人之外,唯一有幸共享番薯的則是南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人。玻里尼西亞先民在哥倫布之前就已經通過某種方法登上了美洲大陸並順利返航,帶回了甘薯。至今紐西蘭英語中仍然把甘薯稱作kumara(來自毛利語kumara),和其他英語國家稱其為sweet potato或者yam不同。

Yam到底指什麼在英語中如中國「山藥」指什麼一樣混亂,甘薯、山藥、甚至芋頭都有可能。

不過,當時在中國,也有一種被稱作「甘薯」的東西。

西晉惠帝永興二年,嵇含寫了《南方草木狀》,其中記載了一種叫做「甘薯」的作物。他認為甘薯「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和葉片都和芋很像。果實像拳頭,「皮紫而肉白」,味道和薯蕷一樣。

此後這種名為「甘薯」的作物還多次出現於各種古籍之中,甚至有人認為此「甘薯」就是現代說的美洲甘薯。

從中國海外交流史看,這顯然不太可能。上古時期中國人並沒有和美洲人有接觸,也無從引種這種產自美洲的植物。而美洲甘薯作為糧食,產量很高,味道也很好,很難想像中國人如果真的已經取得了美洲甘薯的種源會長期將其束之高閣。中國古籍中所謂的「甘薯」更可能是山藥之類的作物。

美洲甘薯首次成功引入中國在明萬曆年間。關於甘薯進入中國,其故事大多是在海外的華人在異邦見到甘薯、因對方貿易封鎖求購不得,遂冒著被抓捕的生命危險以各種巧計帶回中國。如傳萬曆十年東莞人陳益從越南引番薯至東莞,同期電白人林懷蘭引越南番薯入廣東電白皆歷經千辛萬苦。

而最可靠、影響最大的一次引種則是萬曆二十一年陳振龍引呂宋甘薯到福州長樂縣。呂宋人同樣不準外國人帶甘薯回國,於是陳振龍把甘薯藤編入船繩之中方逃過檢查。回閩後其子陳綸獻甘薯於福建巡撫金學曾。金在試種後飭令全省各州府種植甘薯。

甘薯並非一次引入中國,在中國廣為栽種甘薯後,尚有外國優良品種輸入,如清朝就數次有文來薯(產自今汶萊)輸入的記載。而且輸入路線也不光從東南沿海一地,地處西南的雲南也是最早栽種甘薯的省份之一,而其薯種可能直接引自東南亞,西部地區的甘薯很有可能是從雲南北傳。

雖然甘薯萬曆年間就已引入閩粵並開始廣泛種植,但由於其薯種不耐嚴寒,清朝以前在各北方省份栽種並不廣泛,甚至連江蘇在乾隆以前栽種甘薯也未成氣候。但乾隆以後,由於中國人口膨脹,加之技術瓶頸獲得解決,甘薯的栽種面積驟然擴大,遍及大江南北,而其名字也經歷了爆炸式增長的過程。

窖藏甘薯塊莖越冬的技術最早起源於山東。

早期甘薯主要種植於閩粵地區,閩粵對甘薯的外來屬性知道得很清楚,因此和「番人」、「番仔」一樣,閩粵地區對甘薯的稱呼多以「番」冠之。

但當甘薯北傳後,它的外來色彩就漸漸減低。當其傳入長江中下遊的平原地區後,平地人只注意到這種作物來自閩浙的山區,所以多稱其為「山芋」之類。而在廣大華北、西南地區,人們對其顏色更感興趣,各種紅、白、黃的搭配也就應運而生。

洋氣的馬鈴薯

而馬鈴薯傳入中國就更加晚了。

相對甘薯的香甜可口,同樣起源於美洲的馬鈴薯味道寡淡。其主要優勢是耐貧瘠土壤,在美洲分布於高海拔的安第斯山區。由於馬鈴薯味道不如甘薯,歐洲人對它起初並不感冒,只有愛爾蘭這樣糧食生產困難的歐洲邊區為了生存才不得不大規模種植馬鈴薯。

疑似馬鈴薯的作物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同樣是在萬曆年間,當時寓居北京的紹興人徐渭記載了北京出產一種叫「土豆」的作物。不過對於這種土豆到底是馬鈴薯還是中國本土的某種作物尚有爭議。

馬鈴薯真正在中國大規模鋪開種植髮生於19世紀。自此開始,馬鈴薯大量出現於各種方志之中,開始為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問題做貢獻了。

相比甘薯,馬鈴薯較為適應北方乾冷的氣候,在中國的傳播路徑也更加多樣。又因為時間更加晚,名字也更為豐富。

閩粵地區繼「番薯」之後再次引入薯類作物。但是因為「番」已經被甘薯佔用,因此不得不變換花樣,變成「番人」、「番鬼」、「紅毛」、「荷蘭」薯之類。更有甚者如廈門把馬鈴薯稱作番仔番薯,番上加番。

而在19世紀,西南西北也多次獨立引入了馬鈴薯。由於西南西北多高寒山區,馬鈴薯的出現意義尤其重大,如在四川涼山地區的會理州、雷波廳,馬鈴薯均成為山區人最重要的糧食來源。

雲南有特殊品種的紫心洋芋,顯示西部馬鈴薯引種或有不同路線。

對這些地方而言,馬鈴薯來自更西的西洋,最常見的稱呼往往是「洋芋」或其變體。在山西,則因傳說其出自西方的「回國」,故而回回山藥的說法開始流行。當然,北京的「土豆」作為一個顯不出半點洋氣的土名仍然得到沿用。

由於馬鈴薯擴散得實在太晚,各種簡單的名字早已被其他根莖類植物佔用,因此馬鈴薯在很多地方被迫和其他作物共享名字,只是多了個修飾而已。上海常見的「洋山芋」出現於20世紀早期,即為此中代表——和馬鈴薯比起來,甘薯已經被視作土產了。

只是神奇的是,在諸多漢語名稱中脫穎而出的「甘薯」和「馬鈴薯」在口語中的普及度都不算高,往往限於少數地區,殊為難解。同樣源自美洲,俗名眾多的「玉蜀黍」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未來,這三個名字到底能否像「葡萄」、「石榴」這樣一統華夏,實在讓人很難樂觀起來。(文/鄭子寧)

延伸閱讀:

姚堯:《從甘薯、馬鈴薯的名稱分布看外來作物的命名方式》,《語言科學》2015年06期

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這樣防治馬鈴薯、花生、甘薯等作物地下害蟲,用一次管一季
    馬鈴薯、花生、甘薯等作物都是以地下塊根或塊莖作為食用器官。近幾年來,由於小麥、玉米收穫後秸稈大量還田,造成地下害蟲發生嚴重,尤其是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已經成為花生、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發生最普遍,危害最嚴重的地下害蟲,防治不力,常常造成嚴重危害,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 為什麼甘薯的學名叫紅薯?他有什麼樣的故事?你真的明白嗎
    在我的家鄉蘭陵,紅薯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紅薯。據老人說,土地開發面積小,糧食供應短缺,幸運的是,在山野丘陵裡有「數之不盡」紅薯,這使他們免於飢餓。紅薯的學名是紅薯,又稱土豆、紅薯和土豆。他屬於管狀花目,成熟的甘薯莖長兩年多,臥在地上。
  • ...旅順口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布——兩個甘薯、一個馬鈴薯…
    旅順口區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十二)旅順口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布——兩個甘薯、一個馬鈴薯… 2020-09-20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做脆皮烤的甘薯薯條
    今天我可以自信地說,酥脆的烤箱甘薯薯條的秘密是多餘的澱粉和油的組合。他們一起工作,在薯條上製作薄薄的塗層,當烤制時,變得令人愉快地酥脆,而紅薯軟化。隨著最簡單的變化,我們結束了脆皮甘薯油炸,內部柔軟,仍然足夠浸漬。為什麼玉米澱粉能夠製作脆皮炸薯條?
  • 玉米和甘薯為什麼會成為清代人民喜聞樂見的主食?
    甘薯又叫紅薯,北京人愛吃的烤白薯也是同一種東西,山東人把這個叫做大地瓜,烤地瓜是香,您要是整天吃這個,胃裡冒出的酸水,連你自己都接受不了,要多難受有多難受。我小時候雖然沒挨過餓,但是有一次吃這玩意兒吃多,那種持續的酸爽的感覺,至今難忘。
  • 好看又好吃的彩色馬鈴薯和番薯你見過嗎?
    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程林潤一邊說著,一邊從大棚的盆栽裡挖出了一個個紫色、紅色、黃色等各種顏色的小馬鈴薯,襯著盆栽的綠葉顯得格外誘人。記者了解到,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市農科院就引進了彩色馬鈴薯,只是當時的彩色馬鈴薯跟本地一些品種相比,在品質、口感和產量上都存在劣勢,所以本地種植戶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 甘薯收穫機械化技術對比,結果如何?
    近日,市農機鑑定推廣站技術人員聯合密雲區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先後在密雲區綜合試驗站和密雲區河南寨鎮陳各莊村開展甘薯機械化收穫試驗。 本次試驗主要對引進的4U-190雙行甘薯收穫機、4UG-180型雙行振動篩式甘薯收穫機、甘薯傳統犁式收穫機進行收穫質量試驗,主要對比不同收穫方式的明薯率、埋薯率
  • 甘薯莖腐病的症狀識別及防控技術
    甘薯莖腐病屬於我國進境檢疫性有害生物,病源為菊歐文氏菌Erwinia?chrysanthemi,是歐文氏屬中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能引起多種農作物和觀賞性園藝植物腐爛病,寄主範圍主要包括甘薯、馬鈴薯、水稻、西紅柿、包心菜、茄子、大豆、菊花、矮牽牛花、非洲堇、牽牛花等50多種植物。目前,該病在廣東、河北、河南等地都有發生危害,在我省為首次發現。
  • 馬鈴薯的營養與成分
    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荷蘭薯等。馬鈴薯有150多個野生種,栽培種8個,還有1個亞種,但只有2個種是現代栽培種的祖先,即普通種(亦稱智利種)和安第斯栽培種,目前栽培的主要是前者。
  • 甘薯翻蔓會減產?是什麼原因導致甘薯減產呢?
    甘薯是旋花科無性繁殖的塊根作物,甘薯種植歷史悠久,約在公元前3000年起源於中美洲或南美洲的西北部,15世紀初傳至歐洲,16世紀初相繼傳播到亞洲和非洲。目前主要在亞洲、南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栽培。甘薯在我國各地別名很多,有地瓜、紅苕、番薯、山芋、金薯、紅薯、白薯等名稱,已有400多年栽培歷史。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產國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約佔世界的70%和85%。目前我國甘薯常年種植面積在600萬公頃以上,僅次於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總產量達1.5億噸。甘薯翻蔓好還是不翻蔓好呢?
  • 中國將大力種植馬鈴薯以確保糧食安全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11日報導:中國寄望薯類作物,特別是馬鈴薯和甘薯種植以保證滿足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糧食供應。謝開雲, 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國際馬鈴薯中心北京聯絡處專家說種植馬鈴薯和甘薯將幫助中國實現到2020年糧食增產1,000億斤的目標。
  • 怎樣種植紫色馬鈴薯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種植,已經衍生出許多品種,如黑美人和黑金剛。紫色馬鈴薯適合在中國所有主要和次要馬鈴薯產區種植,種植方法基本相同。目前紫色馬鈴薯在國內栽培面積尚小,市場價格每公斤6~8元,相當於普通馬鈴薯的6~8倍,一般畝產量約2500公斤,經濟效益超過1萬元。因此,紫色馬鈴薯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備受廣大農民關注。
  • 福建4個馬鈴薯新品種通過品種登記
    5至8日,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2020年度總結考評和執行專家組會議在廈門召開。記者從會議上獲悉,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閩薯4號、閩彩薯1號、閩彩薯2號、閩彩薯3號等4個馬鈴薯品種日前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
  • 菜市場買甘薯,紫薯、紅薯和白薯,哪個更有營養?明白後別買錯了
    菜市場買甘薯,紫薯、紅薯和白薯,哪個更有營養?紫薯紫薯又稱為紫肉甘薯、紫心薯或黑薯,它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18種胺基酸、10多種微量礦物質元素和8種維生素。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含有的花青素含量很高,100克紫薯就有20-180mg花青素。花青素這種物質自然不用多說了,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功效,能美容護膚,對人體健康有諸多的好處。
  • 主糧化,為什麼是馬鈴薯而不是紅薯?
    消息一出,頓時引發各方關注,讓一向為人冷落的馬鈴薯頓時多了不少人氣,但也引發一些爭論,為什麼是馬鈴薯,而不是紅薯?比如一篇報導的題目就很能體現這一疑問情緒:《土豆君退出蔬菜界成主糧:紅薯山藥已哭暈》。作為一個曾經研究馬鈴薯8年之久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倒是來了興趣,準備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何以土豆在新主糧的競爭中勝出?
  • 土豆為什麼叫馬鈴薯?
    土豆為什麼又叫馬鈴薯?菲律賓華人把土豆塞進馬的身體裡,沒錯,是你想的那樣,從那裡塞……如果被檢查也可以當馬糞球糊弄過去,畢竟沒人願意仔細看馬屎……就這樣馬鈴薯傳到中國。在最開始宣傳分發土豆時,都是騎馬搖鈴,吸引百姓注意,之后土豆在中國培養種植成功。因馬而來,聽鈴見薯,所以命名馬鈴薯。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土豆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馬鈴薯。兩種說法更喜歡哪個?
  • 番薯、馬鈴薯、木薯「三兄弟」,為何唯獨番薯被全世界窮人「排擠」?
    當今世界分有三大薯類,分別是番薯、馬鈴薯和木薯,其中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地瓜,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在我國,番薯最早出現的時間點是萬曆四年(1576)的雲南。
  • 這是種植的什麼東西,竟然比養豬的利益還要高,甘薯的高產技術
    但是現在在農村養的比較多的應該是屬於豬吧,現在在市面上我們常見的、常吃的肉基本上都是屬於豬肉的,所以養殖豬還是屬於現在比較賺錢的一個項目,特別是到過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割肉,割的肉最多的應該就是豬肉了。所以,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個前景,然後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去養豬了。
  • 澱粉品種那麼多,哪種適合勾芡,哪種適合油炸,具體區別有什麼
    澱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綠豆澱粉、木薯澱粉、甘薯澱粉、紅薯澱粉、馬鈴薯澱粉、麥類澱粉、菱角澱粉、藕澱粉、玉米澱粉等等,是不是一聽這個名字就有點雲裡來霧裡去。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常用的三種澱粉主要為:玉米澱粉、土豆澱粉、紅薯澱粉,如果你能把這三種澱粉分清了,基本上就很厲害了。
  • 幽默一笑:為什麼人類有那麼多名字,而我們全叫雞
    1、小雞問母雞:「為什麼人類有那麼多名字,而我們全叫雞?」母雞回答:「人類活著的時候全有名字,但死了全叫鬼了。」我們活著的時候沒有名字。但死的時候有很多名字 小雞說:「真的嗎?都是什麼名字?」他說他統計過,打架鬥毆死了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先動手那個,然後問孩子們這是為什麼?我兒子說:因為沒死的都說是死了的先動手。4、舅舅那年師範畢業,元宵節後開學到我們學校教二年級,我在另一個班,他提前告訴我去他課堂上,聽他講的第一節課。必須去捧場啊,結果上課因為我坐姿歪了,被他叫上講臺狠狠拎了耳朵罰站一堂課,他那個班的紀律從此一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