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大規模調水致地方搶水 漢江或變旱江

2020-12-25 搜狐網

  6月11日,丹江口大壩,周末的人們在大壩戲水。受持續乾旱天氣影響,丹江口水庫近日出現罕見 低水位。本報記者 郭麗萍 攝

  本報記者 郭麗萍 發自湖北丹江口

  去年10月以來,由於長江流域秋冬春夏四季連旱,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已喊渴多時。儘管乾旱重災區湖南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湖北有多地因為新近連續幾場強降雨已由旱轉澇,但湖北西北部地區依然渴極待哺。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從4月初起,也空前地在死水位下持續「裸奔」了兩個多月。

  6月初,中國級別最高的兩位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在湖北考察旱情之時,先後登上了丹江口大壩。

  大壩攔的是「貢水」。按規劃,2014年起,丹江口水庫每年將有近1/4的清水,逶迤北上1200多公裡,惠澤沿線京、津、冀、豫地區。這不容許有半點閃失。

  但針對大旱會否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帶來不利影響,人們展開了爭論。

  有人已開始擔憂,因為南水北調工程大規模調水、地方爭相搶水,加上流域密集的水電站截水發電,漢江很可能因為超負荷運轉而陷入水質變差、水源不足的早衰局面。

  為了避免漢江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旱江」,相關專家呼籲,要「系統、全面、協調」地對漢江流域進行規劃。

  「烤」驗漢江

  自去年秋末以來,湖北降雨持續偏少,半年多的時間裡,全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至少五成,打破近60年的氣象紀錄。

  其中,位於湖北西北部的丹江口半年多的降水量,較歷史平均值偏少了六成。丹江口水務局的統計顯示,在今年乾旱高峰期,丹江口市境內51條長達5公裡以上的河流基本處於斷流狀態。全市超過半數的小型水庫,跌入死水位以下。

  素有「中國水塔」之稱的丹江口水庫亦無法倖免。今年4月4日以來,丹江口水庫水位開始低於139米的死水位;5月16-18日,水位一度降至134.7米,比歷史最低水位還低近0.5米。漢江河床出現大面積裸露,部分淺水地區水面甚至長出了水華。

  為緩解漢江、長江中下遊不斷加劇的旱情,5月29日往後的一周,在已經低於死水位的情況下,丹江口水庫將下洩流量從調度前的500立方米/秒,提高到了800立方米/秒。這令庫區沿岸農業雪上加霜。

  6月13-14日,丹江口下起淅瀝的小雨。丹江口水務局副局長張炳均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降雨量最大的地方也僅18毫米。雖然旱情有所緩解,但全市依然有近6萬人飲水困難,糧經作物受旱62萬畝。

  張炳均說,這些雨量很快就蒸發了,要基本緩解旱情,降雨量至少35毫米。

  6月14日,張炳均告訴記者,往年這時入庫水量會達到3000立方米/秒以上,水位也會達到149米左右,並開始為防汛做準備;但今年水庫的水位一直在135米左右搖擺。

  早在2010年初中國西南大旱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就針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應該對影響水利調度的水文資料進行重新修訂,對乾旱的出現頻率、可能性進行重新評估。

  「旱澇這種極端氣候現象在哪一年出現是偶然,但出現這種乾旱現象是必然的。過去是用類似於多少年一遇這樣的辦法統計出來,這幾年連續發生乾旱,要趕快修訂計算方法,重新評估這種極端氣候發生的機率,而且這些資料都應算入水文資料裡進行重新統計。南北方水資源如何進行調度,需要很好的規劃。」 劉樹坤說。

  無償「獻血」

  旱期向下遊放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落成後,還要向北方調水,被譽為「小太平洋」的丹江口水庫除了移民問題外,似乎與丹江口本地沒什麼關係。

  中國的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存在嚴重失衡問題,被認為是「南澇北旱」。統計表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佔了全國水資源總量的八成,而北方僅區區一成。

  1952年10月,毛澤東在聽取黃河水利委員會原主任王化雲的工作匯報時,放出話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這一個「借」字,發酵成了如今的南水北調工程。

  2002年,這個工程最終在中國版圖上畫出了東、中、西三條線。其中西線因諸多原因引發眾多反對聲音,上馬與否仍是未知數;東線深受水質汙染困擾,治汙艱巨。饑渴的京津冀豫各地,遂把希望託付中線工程—從水質從不曾低於二類的漢江調水。

  1958年始建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地屬湖北十堰,橫跨於漢江、丹江交匯處下遊800米處,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即始於此。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路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流到北京、天津。輸水乾渠長達1200多公裡。按照計劃,2014年汛期過後,丹江口水庫正式向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首期年供水量為95億立方米,二期年供水量達130億立方米。

  國務院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披露的數字表明,丹江口大壩以上地表水源總量為388億立方米,扣除每年23億立方米左右的耗水量,水庫年入庫水總量為365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湖北首期就得取出丹江口1/4的入庫水量,向京津「進貢」。

  不僅如此,陝西循著水味也跟著盯上了漢江。

  作為漢江發源地,陝西「貢獻」了丹江口水庫超過2/3的入庫水量。雖位列北方缺水大省,但陝西本身不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地之列。

  為解缺水之患,在南水北調工程推進的同時,陝西省也在力推「引漢濟渭」工程,即在陝西漢中市洋縣境內漢江源頭引漢江水,過秦嶺,進關中地區,融入黃河最大支流渭河,以解西安、寶雞、鹹陽、渭南四大重點城市以及興平、華陰等13個中小城市的工業、生活用水的大量缺口。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本已致漢江下洩水量減少,陝西省又調走上遊部分漢江水,這讓位於漢江中下遊且嚴重依賴漢江的湖北陷入恐慌,對陝西頻頻提出異議。

  2009年,陝西省副省長洪峰帶領該省水利廳和「引漢濟渭工程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赴武漢與長江委、湖北水利廳進行首次溝通,以期獲得對引漢濟渭工程的支持。

  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陝西以退為進,將「引漢濟渭」工程目標改為:2020年調水5億立方米,2025年增至10億立方米,2030年調水量達到最終調水規模15億立方米。

  如此,從2030年起,漢江將每年向南水北調中線和「引漢濟渭」兩大調水工程「獻血」145億立方米,佔漢江上遊水資源總量近40%。

  面對這一「嚴重失血」的水資源外流趨勢,位於漢江中遊的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襄樊自不甘坐以待斃,也加入了搶水大戰。2007年底,襄樊市開始醞釀從丹江口水庫直接挖一條58公裡長的「引丹大渠」至老河口和樊城解決漢江「獻血」後的渴水問題。該工程被命名為「引丹入樊」,設計日供水能力86萬立方米,年引水量約3億立方米。

  動脈「補血」

  湖北境內的漢江流域,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裡,是湖北最為富庶的地帶,區域內人均收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十幾個百分點。南水北調中線和「引漢濟渭」兩大工程啟動後,深受影響的湖北開始尋求「補血」源。它的目標鎖定了長江。

  2002年,湖北出具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中下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內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如果不考慮中下遊治理,對漢江中下遊生態環境將產生不利的「四減少,四降低,四增加」:漢江流量減少,水位降低,水資源利用成本增加;環境容量減少,水體稀釋自淨能力降低,控制汙染的難度增加;航運條件好的中水歷時大幅度減少,航運保證率降低,航運成本增加;合適的魚類越冬場、肥育場所面積減少,水溫降低,不適合魚類生存的因素增加。

  為緩解上遊的「大失血」,湖北進而提出了應與調水工程同步實施的針對漢江中下遊的四項補償工程,其中之一正是「引江濟漢」。

  「引江濟漢」,即調引長江水,彌補中線調水後漢江中下遊水量。具體方案是從長江荊州附近調水,經人工渠道於潛江興隆注入漢江下遊。渠道全長約67公裡,將是中國現代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年平均輸水37億立方米,其中31億立方米補漢江,6億立方米補東荊河,改善漢江興隆段下遊270餘公裡區域的生態、灌溉、供水、航運用水條件。

  2010年3月26日,湖北得償夙願,「引江濟漢」工程動工。

  除了「引江濟漢」,湖北省快馬加鞭,還提出上馬一項暫命名為「引江補漢」的工程,以進一步對衝巨量調水的衝擊。這項工程初定方案為從湖北境內的三峽水庫蓄水區巴東縣神農溪引水,經多級提水、穿越巨型隧道引至漢江上遊支流堵河,再匯入丹江口水庫。據媒體報導,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的「引江補漢」工程規劃任務書,已在2010年7月上報水利部;預計引水量也由原來的60億立方米提至100億立方米,與南水北調中線首期調水量基本持平。

  若「引江補漢」順利上馬,將與「引江濟漢」共同成為向漢江動脈補血的兩條重要輸血管。

  「肝腸寸斷」

  在中國現當代的水電開發熱潮中,江河就像一個個大蛋糕,每個地方都想切上一塊。漢江流域堪稱典型,漢江1000多公裡的幹流上,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就達15座,平均每座電站相隔不足100公裡。在漢江支流堵河的源頭,1-2立方/秒的小水溝也修起了小水電站。

  有人因此打趣,在地圖上,這條長江最大的支流將變成一串「冰糖葫蘆」。

  長江委早在1993年就看到了開發水電的契機,提出可在湖北境內漢江幹流進行九級梯級開發。隨後,丹江口水庫下遊30公裡處王甫洲水電站開工,並於1999年竣工。

  2002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動工後,時任水利部部長的汪恕誠來到湖北,主動提出漢江中下遊梯級開發方案,要求將漢江中下遊建設成為現代水利示範流域。汪恕誠在2005年亦稱,借著南水北調這個機會,可以搞一個漢江開發計劃,類似多瑙河或是美國田納西的開發規劃,它將成為湖北省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田納西工程,是美國上世紀30年代針對田納西河流域啟動的綜合開發工程。在聯邦政府下成立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通過在幹支流上建起9個梯級共計54座水庫,使得原本災害頻發、生態退化的這一流域得以起飛,並成為工農業較為發達的中等發達地區。

  借「南水北調」之東風,這些平時不易立項的水電站,最終拿到了國家層面的通行證。目前,湖北設計的九級漢江大壩中,除華家灣因與興隆水利樞紐在地點上過於接近,被國家相關部門否決外,孤山、丹江口、王甫洲、新集、崔家營、雅口、碾盤山、興隆8座水電站都在建或已建成。

  水電站帶來的是防洪、發電、灌溉等綜合的巨大效益。臥攬漢江上遊幹流的陝西也絲毫不曾落後。陝西省也早從1997年開始,在漢江上遊幹流上興建了黃金峽、石泉、喜河、安康、旬陽、蜀河、白河7座水電站。

  被廣為忽略的一點是,田納西與漢江的區別在於不存在跨流域調水問題。而且,田納西長達1450公裡的幹流上也僅有九個梯級開發,間距較長。漢江目前的開發程度,已大大高于田納西河。

  漢江流域支流的開發程度甚至比幹流更加密集,據保守統計,漢江幹支流上大大小小的水電站總數超過900座。

  十堰市博物館「南水北調」展廳裡,有一塊「十堰市水資源分布及利用」的沙盤,上面密密麻麻地標記了十堰市200多個已建和規劃中的水電站項目。該市下屬房縣、竹山、竹溪、鄖西等小水電站更是遍地開花,層層攔蓄幹支流河水。同樣,2006年6月的統計數據亦顯示,陝西安康所在的漢江支流已建成小水電站近400個。

  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等專家曾就此情況向媒體表達過他們的憂慮:目前漢江上遊在建、規劃的水電項目普遍缺乏流域綜合規劃,基本上是全流域超負荷梯級開發。無節制修建水庫蓄水極易引發漢江兩岸的山體滑坡,對本來就稀疏的地表植被造成破壞,同時引發水質、泥沙和地質災害等問題,甚至會損害丹江口水庫的使用壽命,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造成影響。

  專家們不是杞人憂天。由於未考慮生態因素,漢江水電開發過去已有深刻教訓:上世紀70年代初興建的陝西石泉電站,由於破壞了周圍環境,造成水土流失入庫,而興建時未考慮衝沙設施,目前已被淤塞近億立方米;1979年完工的石門水庫運行僅20多年,水庫超過1/3的庫容已被淤積;2003年八九月間,漢江中上遊普降暴雨,陝南、鄂西北等地漢江幹支流水庫先是惜水發電,超容蓄水,後見來水洶湧,便先後加大洩洪,致使水逼安康、十堰,漢江沿岸大量公路、民居被毀,直接損失過億元。

  期待一個全流域規劃

  6月4日上午,在丹江口水庫壩頂,前來考察的溫家寶總理提出,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央決策的重大工程,必須建設好,但有四個重大問題應該全面考慮:一是水質問題,要保證一泓 清水到北京,這既涉及庫區周邊水環境,也涉及南水北調沿途輸送環境;二是移民問題,要保障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和長期穩定就業;三是漢江水環境容量問題,要密切關注漢江水環境的變化,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四是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

  但在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環境與災害研究室主任杜耘博士看來,目前的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

  「水是戰略資源,水資源怎麼分配是個大問題。以後水資源肯定會進一步短缺,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預先的協調機制,你搶我也搶,以後不知道會出什麼樣的亂子。」杜耘如是說。

  由於各行政地各自為政,漢江的規劃同樣分散且無序。比如,水源歸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有限責任公司,漢江下遊治理歸湖北省南水北調管理局,此外渠道、航運、環保等也是各歸各口、地方歸地方。

  在杜耘看來,漢江流域應該有一個全面、系統、公開的規劃。

  「據說漢江流域已經做了一個全流域規劃,是長江委做的,但目前我還未看到。像這樣的一個規劃,因為牽涉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湖泊、農田生產、城市發展各個方面,應由多個部門共同參與。若僅由一個部門來規劃,可能會因涉及局部利益,或因視野問題、站的角度不同,從而不自覺地出現偏頗。」杜耘說。

  杜耘認為,在漢江流域的開發和管理上,中國可以效法歐洲,「通過中央政府和地方聯動,建立類似於萊茵河的管理委員會,大家一起來商量、平衡」。它應由一個更高層次的部門來統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甚至包括民間人士和民間組織在內。

  萊茵河流經瑞士、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等9個歐洲國家,是沿途幾個國家的飲用水源。曾經號稱「歐洲下水道」、「歐洲公共廁所」的萊茵河,現在卻是公認的世界上管理得最好、人與河流關係處理得最成功的一條河。這源自萊茵河流域各國的有效協調合作。

  萊茵河由萊茵河保護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由各成員國的部長輪流擔任。而保護委員會的秘書長總是荷蘭人。因為荷蘭是最下遊的國家,在河水汙染的問題上,荷蘭人最有發言權,最能夠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說話,對於治理汙染也最有責任心和緊迫感。

  萊茵河保護委員會是一個民間組織,從來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工作人員僅僅12人。萊茵河保護委員會中的觀察員機構把自來水、礦泉水公司和食品製造企業等「水敏感企業」都組織進來成為水質汙染的報警員。例如,荷蘭一家葡萄酒廠突然發現,他們取自萊茵河的水中出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化學物質,酒廠立刻把情況反映到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有分布在各國的8個監測站,迅速檢查出來,這種物質是法國一家葡萄園噴灑的農藥流入了萊茵河。很快,這家葡萄園就賠償了損失。

  類似的生態補償機制對於漢江流域來說,也是勢在必行。

  杜耘說:「跨流域調水畢竟是『犧牲了我的利益來保證你的利益』,因此對於水源地應該從經濟上、生態保護上進行補償。」

  「此外,在全流域規劃的前提下,我們現在最需要算清楚幾筆帳,然後再來分配這個水資源。比如陝西這一塊,經濟發展、工農業發展需要多少水,需要從漢江調多少水,應該從大方向上算清楚。協調好以後,比如我超額用水,就要花錢買,或者進行生態補償。建立起這樣一種靠資本或靠經濟來撬動的機制,或許更有利些,單單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

  另外,杜耘一直呼籲建立起一個漢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長期動態監測網絡。

  「對於漢江流域的生態問題,我們還缺少足夠的認識。調水之後,漢江就成為一個生態敏感區,是需要重點保護的地區,值得我們去投入做這個事情。所以應該長期對水文變化、區域環境影響、山區、溼地、自然保護區、物種等全面地進行動態監測,現在水環境有一些監測,但是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全覆蓋監測還沒有進行,僅靠一些科研項目定期去取樣分析還是不夠的。」杜耘說,「長江流域就已經建立起了對物種、水土流失、地下水、土地利用等各方面的監測,漢江流域也應該儘快開展這樣的監測研究,並且這種監測研究應該由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來共同承擔,才能保證這個數據的公正性,更公正、更可信些。」

(責任編輯:孟先亮)

 

 

相關焦點

  • 陝西力推引漢江上遊水補渭河 湖北提抗議(圖)
    大壩攔的是「貢水」。按規劃,2014年起,丹江口水庫每年將有近1/4的清水,逶迤北上1200多公裡,惠澤沿線京、津、冀、豫地區。這不容許有半點閃失。但針對大旱會否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帶來不利影響,人們展開了爭論。有人已開始擔憂,因為南水北調工程大規模調水、地方爭相搶水,加上流域密集的水電站截水發電,漢江很可能因為超負荷運轉而陷入水質變差、水源不足的早衰局面。
  • 漢江水既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又是引漢濟渭的水源,那麼漢江水夠用麼
    因此國家針對性地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的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並在源源不斷地往華北地區輸水,其中中線工程目前已經安全的向華北地區輸水3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座三峽水庫的庫容(三峽最大庫容約393億立方米)。中線工程目前每年輸水近100億立方米,遠期可達13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水量。
  • 南水北調是誰提出來的!南水又是如何北調?
    南水為什麼要北調?南水北調工程,就是要分別從中國的西部、中部、東部修建三條輸水線路,把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黃河和長江連通。說到缺水,南方的朋友們可能沒什麼感覺,除了春季總是下雨,夏季總是颱風雨沒覺得我們會缺水。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遊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對策
    但是,跨流域大規模調水工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對水源地的影響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沒有長期的系統的科學監測和研究,調水工程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的。漢江中下遊地區是湖北省的糧倉和重要的產業基地,是漢江流域經濟發展的中心。
  • 漢江的水既要調往華北地區,又要調往關中地區,漢江水夠用麼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南北地區的水資源是非常不平衡的,前些年我們的南水北調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也解決了我國大部分地區水資源匱乏的問題,我們現在中線工程的輸水量已經達到了三百多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這樣的數據相當於三峽大壩所有的水容量。如此大規模的輸水量雖然能夠解決許多地區的水資源問題,那麼我們南方的水資源是否夠用呢?
  • (經濟)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題: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調了多少水?水質怎樣?多少人受益?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周年,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一路北上,南水情長。東線,自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沿京杭大運河及平行河道逐級翻水北送,以世界最大規模泵站群實現「水往高處流」,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中線,南水出陶岔、過啞口、飛渡槽、鑽暗涵,跋涉1432公裡潤澤京津冀豫,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394億立方米,記錄著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6年來的點滴。回望這6年,數字背後,南水為北方帶來的,遠不只水。
  • 南水北調漢江源頭「護水人」(圖)
    寧強是漢江的發源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漢江水自源頭流出,第一站便經過張邦貴家門口。十多年來,被稱為「漢水源頭第一戶」的張老漢經常帶著夾子和袋子,義務撿拾沿河垃圾。從2010年開始,漢中市就開展了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題的農村清潔工程,漢江源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記者趙永輝攝影報導
  • 南水北調問水行:從民間到政府 漢中齊心保漢江
    南水北調問水行:從民間到政府 漢中齊心保漢江 時間: 2015-03-22 07:25:11 進入論壇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
  • 央視《開講啦》聚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鈕新強和撒貝寧舉杯同飲漢江水
    節目中,撒貝寧現場品嘗漢江水。(視頻截圖)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何利 報導:日前,央視一套節目《開講啦》邀請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在節目中,鈕新強提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說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質時,他跟主持人撒貝寧現場舉杯同飲漢江水,並現場區分漢江水和礦泉水。南水北調中線從長江支流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越1276公裡到達北京團城湖,途中分流至天津段156公裡,全長1432公裡。雖然中線可以實現全程自流,但因為沒有現成的河道可以藉助,所有輸水乾渠都需要新建。
  • 超1.2億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超1.2億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2020-12-15 07:33:45參與互動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 南水北調為什麼不從黑龍江調水?
    問題問得比較好,南水北調之所以不從黑龍江取水,而是取自長江流域,主要有三個原因,分別是地勢地貌、距離以及氣候變化,其中地勢地貌是最主要原因。從地勢上看,雖然在文化習俗以及傳統的地理劃分上,我們習慣說「南下北上」,似乎北方的地勢更高,從東北黑龍江調水南下更符合水往低處流的邏輯。但其實南水北調工程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調水河道幾乎沒有翻山越嶺,而從黑龍江到華北,要跨越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以及燕山山脈,比南水北調工程量還大。
  • 一泓清水澤荊楚——南水北調漢江中下遊四項治理工程發揮功效紀實
    南水北調漢江中下遊治理工程。我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重要影響區。按照設計規劃,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成後,丹江口水庫每年向華北地區輸送95億立方米水量。中線工程通水5年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已成為受水地區的主要水源。為緩解中線調水對漢江中下遊的影響,國家重點安排了漢江中下遊四項治理工程,包括引江濟漢、興隆水利樞紐、部分閘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
  • 漢江「綠」水向哪流?
    「不過,今年漢江上的水生植物並非以浮萍為主,水面上葉片較大的植物是水葫蘆,一棵水葫蘆的危害比幾百片、幾千片浮萍還要大。」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於丹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情況與南水北調有很大關係。 水少質差促擴散 「這種情況是一段時間積累形成的結果。」
  • 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熱點追蹤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調了多少水?水質怎樣?多少人受益?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對此,記者走訪工程沿線多地現場,同時向水利部南水北調司等單位進行了了解。6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東線工程從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出發,用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一級一級「託舉」長江水北上,東流膠東,北上天津,造福萬千人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上天」過渡槽、「入地」穿黃河,長江水千裡奔流,潤澤豫冀津京。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圖文:四問鄂北調水工程
    要從根本上解決鄂北乾旱缺水問題,利用現有水資源已無濟於事,必須從域外調水。 會影響南水北調和漢江生態嗎? 比選從長江、漢江中下遊引水等不同方案,從經濟角度、方便程度等多方面考慮,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確定從丹江口水庫引水。 但是,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有人認為,從這裡取水,等於在北方人民的「大水缸」裡舀水,會影響國家南水北調。
  • 南水北調浮想·調水工程幾時休
    一、關於「北方水少、南方水多」一說到南水北調這一巨於三峽、世界第一的宏偉工程,不能不感謝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他老人家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正如主席「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詞章鼓舞、催生了三峽大壩,南水北調也萌生於偉人的這一宏偉設想吧。的確,「北方水少、南方水多」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年:為北京送去最甜漢江水
    走綠色發展之路確保淨水北上【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五年來】「甜甜的,可以直接飲用!」寒冬晌午,湖北丹江口庫區的水面上罩著淡淡的霧氣,十堰市關門巖村51歲的翟運華雙手捧著清澈的江水喝了起來。翟運華見證著漢江生態的逐步好轉,網箱取締、荒山種樹、退耕還林……俯瞰壯闊的庫水,湛藍無垠,遠山鬱鬱蔥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年來,作為核心水源區的湖北省十堰市現在情況如何?「為北京送去最甜的漢江水」「看,漢江在十堰境內越流越乾淨!」
  • 南水北調 澤被南北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9月26日,是我省南水北調漢江中下遊四項治理工程正式建成投入運行5周年的日子。9月25日,省委宣傳部舉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湖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16場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5年來的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