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別名山城,提到重慶腦海裡閃過的是火鍋、山地,如今的重慶是長江上遊水運運輸的樞紐,中國西部最大的內陸港口城市,而其實幾百年前的重慶,繁華程度也是一點不遜色於現在。在重慶市九龍坡區的走馬古鎮,是古官道中通往程度的必經之地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想了解重慶的歷史,那來這裡就沒錯了。
走馬古鎮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興建於北宋時期,明清兩朝達到鼎峰,距離主城區27公裡。走馬古鎮是重慶前往成都的重要驛站,修建在形似奔馬的山崗上,商旅來到此地後需要更換馬匹、調整休息後第二天繼續前進,故此被人稱為走馬驛站。當地的百姓在走馬驛站開了幾家商鋪,往來走馬驛站的人群日益增多,進而修造了走馬古鎮,別名走馬場。
走馬古鎮內保存的古建築大致分為古驛道遺址、古街區、鐵匠鋪、老茶館、明清建築古戲樓和孫家大院,慈雲寺遺址等民居建築。古鎮鎮內四處可見黃桷樹,有守護鎮子風水和護佑百姓平安的用途,其中有一棵老楓樹,據稱已有100多歲高齡。走馬古鎮的北門,是古驛道遺址中的其中一處,為了保護驛站的安全建造的,約400多年歷史,保存較好,是走馬古鎮保存較為完好的遺址之一。
還有一處古驛道遺址便是靈澤驛路,據傳古時有名書生,自幼喪失父母,被鎮內居民撿到收養取名黃姓。這名黃姓書生趕考前在黃桷樹下發誓稱不中狀元誓不還鄉,但由於貧窮無法前往京城參加考試,沒想到誓言說完之後,在自家大門口出現了馬匹和進京所需的錢財物品,黃姓書生連忙趕路前往參考考試,果真高中,返鄉之後修建了靈澤驛路。
鎮內的武關廟是後人為關羽修造的,與武關廟戲樓誕生於同一時代,據稱已有600多年歷史,在清代時修葺過一次,後來年久失修,同事遭到嚴重破壞,如今的武關廟、武關廟戲樓是後續重修的。走馬古鎮老街場口大門始建於明朝,保存完整,是古鎮必要的遊覽之地,大門是用山石頭堆砌而成,石頭硬度較強,幾百年來屹立至今。走馬鎮附近有1000多畝桃花林,環繞著些許鬱金香、油菜花,距離走馬鎮很近,有直達的班車前往。
走馬鎮自古就有說故事、喝茶、看川劇的習俗,在大街上隨時能看見圍坐在茶館裡的人,聚眾喝茶、講故事,傳聞走馬鎮內的故事約3000多個,其中包含山歌故事、野史裨聞,讓外地遊客聽入迷,而商客與行人的到來也為走馬古鎮積攢了濃鬱的驛道文化。走馬古鎮還有趕場天,分別是初二、初五、初八。
走馬古鎮從臘月廿四直到除夕前一天,還有一項傳統,名為「轉轉飯」,男方家的親戚之間要互相請對方吃轉轉飯,這是象徵圖團年的家宴。在除夕之後,還會宴請「春酒」,這是與親朋好友之間的聚會。在初一清晨,按照走馬鎮的習俗要前往水井邊燒香,挑會一擔水,寓意著「銀水」。
走馬古鎮目前尚未完全開發,平常還有有川劇、民族表演等節目,還可以在武關廟朝拜、敲鐘,遊客不是很多,如果喜歡安靜的遊客,可以漫步在青石街巷中,感受走馬鎮不一樣的驛道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