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一外兩人語言不通,一人拿出手機一頓吼叫,手機自動給兩人翻譯。於是兩人聊天暢通無阻。
這是電影裡的橋段。
中國人學英語,寒窗苦讀十幾年,很多人開口還、大數據時代是說不了幾句。然而現在情況大變了,諸多網際網路公司推出的翻譯軟體越來越智能化,準確率也提高了不少。只要對著手機說國語,就會自動輸出相應的外語,堪比貼身翻譯。
人、狗語言不通,何以交流?
筆者通過下載了一款有道翻譯官app(網易出品的),對著手機嘰裡呱啦一通,發現一般情況下,翻譯準確率也是挺高了。但是還沒達到電影裡那麼神奇的效果。需要手動選擇語言種類。說話時還要按住按鈕,對準手機,再釋放。手機自動輸出語音翻譯結果後,再按住按鈕,手機對準另一說話人,再釋放。如此反覆操作即可。確實不如電影裡的傻瓜式操作來得簡單。但是相信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一來,我們還要學外語麼?這做翻譯的還有飯吃嗎?
嘿,小子,夠聰明就來說中文,要啥翻譯
毋庸置疑,這樣的軟體已然可以代替大部分的日常翻譯了。比如,入住酒店時,點餐時,對於絲毫不懂外語而又沒人幫助的,可是大救星了。
但是機器翻譯要取代人工翻譯?想多了。其實無論機器翻譯水平怎麼高,出現錯誤都是無法避免的。除了軟體本身的智能化水平限制、硬體設備的響應和配合,還有自然語言的千變萬化。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想完美匹配人類的自然語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大數據再怎麼發展也是再現、模擬人的語言系統。它會時不時犯些錯誤,若完全依靠它,就像地圖導航一樣,在你渾然不知的情況下,可能會把你導入大江大河。正如「男人要是靠得住,母豬也會爬上樹。」就像女人不能完全依賴自己的丈夫一樣,過分依賴單一的某樣產品,顯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懂點外語很有必要,可以發現一些錯誤,避免更大的損失。而人工翻譯自然也就必不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