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020-12-25 齊魯微訊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

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

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當地一些豪強便聯合巫婆,謊稱河伯作亂。如果每年送去一個童女,便可避免水患。如此經過了好多年,向河中扔進不少女孩子,仍然止不住河水泛濫成災。不久,魏文侯派出西門豹為鄴守。西門豹到任後。卻採取了另外的措施。

到了祭祀河伯的那一天,當地豪強及巫婆照樣把一個逼來的女孩子梳妝打扮,舉行儀式,奉獻給河神(即把這個女孩子推進水中淹死)。儀式進行中,西門豹說:「這個女孩子太醜,河伯見了一定不高興,煩勞巫婆下去向河伯說一聲,再選個俊的送去。」說罷,把那個裝神弄鬼的巫婆扔進水中。又過了一會,西門豹說「這個巫婆不會辦事,煩勞主持這次儀式的豪強走一趟。」又將一個豪強扔進水中。這樣一來,當地一些為富不仁的豪強及欺人害人的巫婆、巫師都跪下來老實招供說:河伯娶婦的事全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勾結一起搞這個活動,是為了騙取錢財。

西門豹用巧計制服了那些壞人,立即向群眾宣告:為什麼鄣河發水為患,因為人們沒有治理,不了解它的規律。如果把它治理好,不但不是災害,還能澆灌田地。大家聽了西門豹的話,一起出工,按照自然界的規律治理水患,變水患為水利,利用漳河水澆灌農田,使農業獲得豐收,魏國富起來,成為戰國初年第一個強國。

多年前,有人曾問我最喜歡《論語》中那句話時,我回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為這八個字說出了一個大道理。「道」指事物的發展規律。一個人能以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利用規律,讓規律為人們服務。了解了事物的規律,便可使一些事物聽候自己調遣。相反,如果不了解規律,不承認規律,規律便會左右人,捉弄人,懲罰人,規律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永遠得不到主動權,永遠做不成事。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 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當地一些豪強便聯合巫婆,謊稱河伯作亂。如果每年送去一個童女,便可避免水患。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五集*(本文共402 字,閱讀大約 1分鐘)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皇侃《論語義疏》引蔡謨說,「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人可適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適人,故曰非道弘人也。」蔡謨這句話,解釋出自《周易繫辭傳》,依他的這個說法,指道是寂靜不動的本性,它無體無形,無時無地而不存在著。「道」其實也就是人的本性,無思無為,人則能以感通,再用種種方法把道弘揚出來,所以人能弘道。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 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大道,不是大道來弘揚人。」【集解】王曰:「材大者道隨大,材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
  • 沉迷於平臺和鄙視鏈的人須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廁上讀《論語》,讀到《衛靈公第十五·二十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時,只覺得渾身一個激靈,不由得感嘆,孔夫子真乃聖人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把道發揚光大,不是道把人變厲害。在第一個聖人、神發現、發明了道後,後世人做的,只是道弘人,在道的指引下,遵守道,希望道把自己提升,有幾個人能弘道,又有幾個人敢弘道。是的,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間也出過幾個亞聖,對道也有過闡釋、甚至某種程度的重新闡釋,但這些亞聖也是處在光環之下的,他們的身份很大程度上也是道給予的,道弘人的程度,依然大於人弘道。
  • 解惑|如何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解惑丨如何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來源大道知行
  •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還有這些深意
    弘是廓大之意,那麼道究竟指什麼道?儒家、道家甚至法家都有談及道,但他們的道各不相同。孔子所言之道,是儒家的道,是仁道。
  • 中庸解讀: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語譯】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平定治理,官爵俸祿可以辭掉不要,雪白的利刃可以冒死踩踏,中正和諧之道卻難於實行啊!」【解讀】用中之難。智者可以治天下,仁者可辭爵祿,勇者可以蹈白刃,「中庸不可能也」。智者指舜帝用中而治天下,仁者指顏回守中而辭爵祿,勇者指子路逞強而失中。前三句回扣前文,後一句開啟下文「子路問強」。
  •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句話語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擴展一下,意思是人必須修養自身、提升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標榜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 沉迷於平臺和鄙視鏈的人須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廁上讀《論語》,讀到《衛靈公第十五·二十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時,只覺得渾身一個激靈,不由得感嘆,孔夫子真乃聖人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把道發揚光大,不是道把人變厲害。在第一個聖人、神發現、發明了道後,後世人做的,只是道弘人,在道的指引下,遵守道,希望道把自己提升,有幾個人能弘道,又有幾個人敢弘道。是的,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間也出過幾個亞聖,對道也有過闡釋、甚至某種程度的重新闡釋,但這些亞聖也是處在光環之下的,他們的身份很大程度上也是道給予的,道弘人的程度,依然大於人弘道。
  • 論語心解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而道無所謂「弘人」,因為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道德經》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是客觀規律,施於自然萬物,當然也施於人,但並沒有對人有什麼特別偏愛,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道法則,無所謂「仁不仁」,更談不上「弘人」。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哪些人來弘道?(淨空老法師)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哪些人來弘道?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和光同道《論語》: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追求真理,掌握自然規律,發展人文文化,使社會邁向進一步的健康與文明。如果不這樣做,智慧與財富是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孔子明確指出,人與道的關係是:社會道德文明不會自動實現,只有人主動地去弘揚建設道德文明,它才得以不斷進步,健康發展。【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拙讀《論語》第四百二十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主流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仁道,不是仁道來弘揚人。」拙的體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說清了人與道的關係。當然,這裡說的道,在儒家裡,都是正面的,正能量的,善的。人能弘道,指的是人能通過自己的修養,把道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 論語340丨如何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廓而大之也。
  • 每天學點國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譯文】孔子說: 「是人能將道義發揚光大,而不是道義能將人抬高.」弘:護充,擴大。【見解】「道」是德的根本,是有利於人類健康發展的基石。 《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詳解:這句話和前面的有點不同,字面意思很簡單。「弘」,「使~光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然而,字面簡單的,往往理解起來更複雜。這個簡單的句子,卻釐定著《論語》、儒家對「人」與「道」關係的基本看法。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 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