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
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我家的黑牛生下一頭白犢,他說是吉兆,可是您眼瞎了,我何必再去問他呢?」老人說:「聖人的話,開始往往都不太準,後來往往靈驗無比。你還是去問問吧。」兒子又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這當然又是吉祥之兆。」孔子說老人瞎了眼還是吉祥之兆,他家兒子不信。孔子說:你父親瞎了眼這是件壞事,但是壞事裡面有好事,你不要難過,快快把這頭牛貢獻出來祭祀上天吧。兒子回去告訴了父親,父親對孔子的話十分相信,同意按孔子說的辦,把白牛犢貢獻出來祭天。
又過了一年,這家的兒子也雙目失明了。一家十分懊喪。接連的壞事,降臨到他家,這家父、子都瞎了眼,也沒有誰去問孔子了。就在此時,楚國攻打宋國,圍住了宋國國都,戰爭十分殘酷。國都內沒有食物,有的交換了兒子吃;沒有燒柴,有的用人骨頭燒火。許多青壯年,甚至老年人都在抗擊楚軍中戰死了。而這家父子卻因為雙目失明,沒被徵發打仗,免於一死。後來戰爭結束,父子二人的眼,又奇蹟般的復明了。
這個故事見於《列子·說符》。與《淮南子·人間訓》。與老子議論「塞翁失馬」故事相似。雖然這些故事宣揚了聖人先知先覺,有迷信色彩。但其中「禍福相倚」的哲理卻發人深省。
這一故事說明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應固定化、絕對化。好事中有壞事,壞事中有好事。福中蘊含著禍,禍中蘊含著福。一個人長處中有短處,短處中有長處。這些說法,並不是「無事生非」,而是複雜的、辯證的看問題。為此,應在一個人的不足中看到他的優點,在大量優點中找出不足處。善於在失敗中看到光明,也要善於在成功中看到蘊藏的危機。勝利時應居安思危,困難中應看到光明。我常用這兩句告誡自己:失敗時彆氣餒,得意時別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