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2020-12-21 騰訊網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

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我家的黑牛生下一頭白犢,他說是吉兆,可是您眼瞎了,我何必再去問他呢?」老人說:「聖人的話,開始往往都不太準,後來往往靈驗無比。你還是去問問吧。」兒子又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這當然又是吉祥之兆。」孔子說老人瞎了眼還是吉祥之兆,他家兒子不信。孔子說:你父親瞎了眼這是件壞事,但是壞事裡面有好事,你不要難過,快快把這頭牛貢獻出來祭祀上天吧。兒子回去告訴了父親,父親對孔子的話十分相信,同意按孔子說的辦,把白牛犢貢獻出來祭天。

又過了一年,這家的兒子也雙目失明了。一家十分懊喪。接連的壞事,降臨到他家,這家父、子都瞎了眼,也沒有誰去問孔子了。就在此時,楚國攻打宋國,圍住了宋國國都,戰爭十分殘酷。國都內沒有食物,有的交換了兒子吃;沒有燒柴,有的用人骨頭燒火。許多青壯年,甚至老年人都在抗擊楚軍中戰死了。而這家父子卻因為雙目失明,沒被徵發打仗,免於一死。後來戰爭結束,父子二人的眼,又奇蹟般的復明了。

這個故事見於《列子·說符》。與《淮南子·人間訓》。與老子議論「塞翁失馬」故事相似。雖然這些故事宣揚了聖人先知先覺,有迷信色彩。但其中「禍福相倚」的哲理卻發人深省。

這一故事說明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應固定化、絕對化。好事中有壞事,壞事中有好事。福中蘊含著禍,禍中蘊含著福。一個人長處中有短處,短處中有長處。這些說法,並不是「無事生非」,而是複雜的、辯證的看問題。為此,應在一個人的不足中看到他的優點,在大量優點中找出不足處。善於在失敗中看到光明,也要善於在成功中看到蘊藏的危機。勝利時應居安思危,困難中應看到光明。我常用這兩句告誡自己:失敗時彆氣餒,得意時別忘形!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 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教出弟子三千。他教育的方式很靈活,隨時隨地進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書中均記載了「觀欹論道」的故事,就是一例。有一天,孔子帶幾個弟子到魯桓公廟參觀即實地學習。孔子感到奇怪,走向前對守廟人深施一禮,問道:「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叫宥坐之器,就是有意放在坐位之旁的器皿。」經守廟人一提,孔子恍然大悟,馬上追憶起來,說:「想起來了,我聽人家說,這種懸掛在座右的器皿,空著掛時傾斜,盛滿了水就要翻倒過來,只有放一半水的時候才能懸掛正當。是不是這樣?」守廟人點了點頭。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
  • 《大學》與《中庸》
    ◎ 嚴 思 《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但細細品味,兩者立論的層次是不同的。《大學》是「誠之者」的君子之學,《中庸》是「誠者」的聖人之道。現代大儒段正元說:「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雲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在孔子的《論語·雍也》篇中,他是這麼說得:「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很顯然在孔子的眼中,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它非但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還是一個褒義詞。不過中庸之道異常難行,以至於連孔子都發出了「民鮮久矣」的感嘆!中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德行,以至於得到了孔子如此的盛讚呢?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國古代《呂氏春秋》及《孔叢子》等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正與《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似。春秋時魯國定公當政時,國勢衰落,經濟蕭條,他重用的大臣季桓子心術不正,對內殘酷剝削人民,對外出賣主權,投靠一些強大的諸侯。
  • 《春秋》是一部文學作品,記錄著孔子的語境,反映儒家哲理
    提到孔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一下孔子的作品《春秋》。《春秋》是孔子自作的唯一一本書,當然也是六經或六藝中唯一自作的,通常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這一「作」字可了不得!但孔子說自己一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這怎麼理解?
  • 《論語》中的10條人生哲理,睿智犀利,耐人尋味
    《論語》全書共20篇,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其內容言簡意賅,意義深遠,同《大學》、《中庸》、《孟子》並列為「四書」。《論語》中的10條人生哲理,睿智犀利,耐人尋味。1. 三思而後行。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妄意,不妄下決斷,不固執,不以自我為中心。10.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當人們要確定一種是非判斷的時候,他正是要放棄中庸;當人們要成為卓越和優秀的時候,他正是要突破中庸。最早儒家注重了中或者中庸的方法論意義,認為它擺脫了左右偏見,是一種不偏不倚把握事物本身的方法。但孔子則把中庸看成了德的顯現。它不是一般的德,而是至德,也就是道自身的本性。 在上述基礎上,《中庸》繼承和發展了中庸之道,在本體和方法兩個方面均予以了闡釋。
  • 中庸(方法和心態),修為到了,領悟的就是內功的最高心法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儒家在修身方面強調「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息的本體論依據是「誠」,即「至誠無息」。正是由於不斷地堅持、積累和拓展,才成就天、地、山、水之實,也最終造就了君子、聖人。一般而言,中國儒家沒有啟示宗教,沒有彼岸世界關懷。
  • 女孩起名:這些出自於《中庸》的名字,讓你的寶寶清麗脫俗!
    《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的第31篇,是由戰國時期孔子的孫子子思編寫。南宋朱熹將其與《大學》、《論語》、《孟子》一起並成為四書。其實,最早提出「中庸」觀念的是孔子,但是孔子沒有明確給中庸下過定義。《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是一種德行,是至高的德行,不過民眾很久未曾有了。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 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剛一建立,就出現了這麼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大戰,最後正義終獲勝利,正是孔子所說「德不孤,必有鄰」。
  • 孔子為何反對「言必信,行必果」?兩個故事,體現儒家的靈活性
    孔子把誠信看成是人的立身之道,但孔子卻反對「言必信,行必果」,還把這樣的人看成是小人,這難道不矛盾嗎?孔子的弟子子貢,立志做個外交家。有一天,他問孔子,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士。孔子循序漸進地講了士的三個境界。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 《孟子》6句處世箴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本期我們節選《孟子》中的6句處世箴言分享給大家。《孟子》6句處世箴言·第一句「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孟子》6句處世箴言·第二句「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出處:《孟子·離婁下》今譯:隨意、胡亂談論別人的缺點,未來招來後患了,你打算怎麼辦呢?
  •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孔子的中庸之道旨在告誡人們「過猶不及」,這裡的「中」是適中的意思。同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並非叫人做八面玲瓏的人。八面玲瓏之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但是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是「德之賊」。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含義。
  • 孔子是全人類的老師,老外心目中的孔子,讚賞加「嫉妒」
    他們學中文,譯儒經,獨尊孔子,置於諸子百家之上,稱孔子為「Confucius」孔夫子。耶穌會傳教士,首先以《論語》、〈大學〉、〈中庸〉部分章節,譯成《中國的智慧》。後有法文本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書中描述孔子:「上天賜予的誠實正直品德,從十五歲始,便閱讀古籍,以身作則,督促人們敬畏上天,熱愛鄉鄰,抑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