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一部文學作品,記錄著孔子的語境,反映儒家哲理

2020-12-23 傾鹿一生66

提到孔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一下孔子的作品《春秋》。《春秋》是孔子自作的唯一一本書,當然也是六經或六藝中唯一自作的,通常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這一「作」字可了不得!但孔子說自己一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這怎麼理解?老先生在生命將盡的時候好像忽然發作了,放出了異彩,而且正是這部充滿了時機感的作品讓孔門學說「自見於後世」了。這是第一個獨特的地方,和他以往的作為、風格不一樣了,「述而不作」的風格好像發生了改變。

第二,這個「作」又不同於古今中外其他作品的「作」,它是完全以「述」的方式進行的作,也就是說,它似乎只包含純歷史事件的記述,再無其他。你想從裡面找點兒什麼「吉」、「兇」、「好」、「壞」的評論,沒有!就是「述」。看來「述而不作」的風格到這兒也不能說就完全改變了,他是靠「述」來「作」。正因為這樣,才會有前面所引的歷史上和現代的一些觀點,說《春秋》是「魯史」,說它是大事記」,等等

但從另外的角度看,它又確確實實是一部特異之作,不然絕不會在歷史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孔子講的「見之於行事」不同於「記載行事」,把「行事」只當做特殊的、個別的事實來看待;相反,從這「行事」可以「見」那深切著明的大義,這些所謂的「大事記」本身就表現出「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的思想特點,這些也不只是道德的判斷。

所以司馬遷說《春秋》「辭微而指博」,「推見至隱」。說話說得很隱約,但是思想非常博大,在最隱約、最微妙的地方,還能表現出孔子思想的要義」;公羊家們也一再這樣說。但你想把這「大義」普遍化又辦不到。漢儒在解《易》的時候也找了很多的「義例」,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書事詭其辭」,在記述一個事件的時候,要讓它的表達變得詭異。但正因為這樣,《春秋》才特別「深切著明」地體現了孔子和儒家的「非普遍主義的情境生意成真論」的特徵。不到此處,儒家哲理真正的妙處,你就根本探測不到。

從這兒我們看到,孔子在他最需要作、最想作時,也不會像老子、莊子、墨家、法家那樣作,更不會像柏拉圖、耶穌那樣作,而只在「述」的「情境」、「意一藝境」或「時間化的上下文」中來顯微闡幽。所以我覺得,孔子終其一生的思想與表述風格是「一以貫之」的,而且在《春秋》這裡還表達得特別深切。那些懷疑孔子曾「作《春秋》」的論斷,實際上主要是由於這些懷疑者的見地不夠,看不出《春秋》本身「述作不二」的特點

第三,《春秋》特別突出的非普遍主義又非特殊主義的特點,使它成為一部典型的「聖之時」之作。從形式上看:它是一部按年記事的史書,但它又絕非僅僅包含了「在時間之中」出現的特殊史料或事件。它通過記述「行事」,展示了「張三世」、「通三統」、「大一統」、「當新王」、「改舊制」等一系列迴蕩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時義」,而且還隱含著其他五經的時機化含義。

所以《春秋》通五經這些我們以後都會討論。總之,《春秋》無論從名稱、外結構、內結構、表達方式、意義的實現方式、在歷史中起作用的方式,都有一個非對象化、非實體化、時境中構成的重要維度。在人類文明史中,我還沒看到過哪本書有這麼深邃詭譎而又頂天立地的時間感和歷時命運。

第四,這本書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絕。前面提到的那被後人驚嘆的「微」「約」、「隱」、「詭」等表達方式,看來絕不是原來的各國史記就有的,也不是無意為之的,而是孔子有意為之!孔子對他手上所依據的《魯春秋》,有的記下來了,但還有很多東西給削掉了。後來據說《春秋》首先傳給子夏—子夏多聰明的人啊!

《孔子世家》還講:「乃因史記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這「指博」就是要靠「約其文辭」才達得到,一定得把那「文辭」給它「削」「約」了,它的「指」才能「博」。要是像原來的史書記得那麼詳詳細細的,那「指」就「博」不了!所以我們後面會講到,孔子在這兒非把《春秋》搞成個「殘本」不行!不是殘本就出不「大義」。我覺得哲學行到了21世紀,我們從西方學一些,現在也在形成自己的思想;從19世紀後期以來,有些哲理的觸角已經涉及這個問題。什麼樣的文本可傳?什麼樣的文本有意思、有深意?都跟這個問題有關。

當然,各人有各自的闡釋語言,但起碼就我個人來說,要是沒有那些哲學上的體會,我無法看出《春秋》裡面原來有這麼多東西—對我來講是最深刻、最前沿的哲學問題。這些內容都在說明,孔子有意將《春秋》作得如此隱約簡微,以便獲得特別的思想傳承效應。它既是「前現代的」,又是「後現代的」,極有哲理含義。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春秋》是一本記錄歷史的書,是怎樣成為儒家經典的?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如果僅僅是這些的話,《春秋》是不能成為儒家經典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是經過孔子修訂的版本,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至聖先師的稱呼。
  • 荀子思想研究:確認儒家《春秋》的經典地位
    荀子之所以要將這一歷史記錄加以理論概括,使之成為教導大家講誠信的一個哲理性觀點,是因為荀子所生活的戰國末年,肇始於春秋初年的「禮崩樂壞」的社會失序狀態已經持續了幾百年,社會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而在一個良性的社會秩序下,誠信觀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核心價值觀。所以,荀子結合時代主題需要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理論提升。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左丘明以《春秋》為綱,擴充史料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的編年史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則可能為戰國時期一熟悉各國歷史情況的文人所作。
  • 中高考必考知識-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概覽
    《論語》是我國最早的語錄體散文集,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論語》共計20篇,共約五百章,內容涉及文史哲,社會思想,文化教育和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在形式上既有語錄體(格言體),也有對話體和敘事體。
  • 當代文學反映中國氣質
    在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文學、翻譯與傳播學院任教的穆裡爾·吉勒姆教授告訴本報記者,她的漢語翻譯課包括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學生們普遍比較喜歡中國當代知名文學作家的作品,如莫言、餘華、蘇童、劉震雲等的代表作。他們對作品中所呈現的與自己國家不一樣的世界特別感興趣。」吉勒姆說,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打開了一扇了解和理解中國的窗口。
  • 孔子寫春秋,關公讀春秋,為何會讓漢奸小人膽戰心驚?
    無獨有偶,白崇禧為臺灣省新竹縣關帝廟題寫一聯為:山別東西,前夫子、後夫子;聖分文武,著春秋、讀春秋。這兩幅對聯一是將關羽,嶽飛同列,共為武神;二是將文聖孔子與武聖關公齊名,同為中華二聖。在百姓的心中,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比肩而立,相映生輝,同為中華文明開萬世基石。
  • 小升初語文文學常識考題
    2、 《楚辭》 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 精衛填海、 嫦娥奔月 等。   3、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是 《尚書》 ,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 ,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4、「四書」指:《大學》、 《中庸》 、《論語》和 《孟子》 ;「五經」指:《詩》《書》《禮》《易》 《春秋》 。
  • 孔子經典作品推薦,《四書五經》最受讀者歡迎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博700餘件作品系統展示孔子文化
    展覽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四個部分,匯集了自新石器時期至當代的珍貴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240餘件(套),總共700餘件,其中41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40餘件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 儒家鼻祖孔子,及其七十二賢人的畫像及簡介(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 夢回春秋時代!話劇《孔子》回家了,千萬別錯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如果你想了解孔子傳奇的一生,如果你想體會詩意的舞臺浪漫,,如果你想夢回春秋時代12月15號、16號、17號,就來看話劇《孔子》吧。曲阜是孔子的家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引進話劇《孔子》,進一步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內容,傳播孔子的思想,讓曲阜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話劇。話劇導演為著名導演張繼鋼,是「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的獲獎人,擔任國際、國家級大型晚會總導演70餘次;創作舞蹈作品600餘部。
  • 「武聖」關羽為何對儒家經典《春秋》情有獨鍾呢?
    《春秋》是一部什麼樣的書,竟然引的關羽手不釋卷? 《春秋》全名《春秋左氏傳》,是左丘明對《春秋》一書作的詳細記述和一些個人註解,它既是「經」,也是「傳」,更是目前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更是記錄了春秋時期的一些經典戰例,如「曹劌論戰」等,我們可以很大概率猜出,關羽讀《春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研究其中的戰例。
  • 5種傳記作品,在他人的傳奇人生中,尋找自己前行的力量
    今天推薦5種傳記作品,一起細品。《孔子傳》畢寶魁 著本書是一部關於孔子的歷史傳記作品。作者畢寶魁梳理了古代典籍中有關孔子生平事跡的相關著述,以傳記體的形式和簡明淺近的語言,系統地書寫了孔子的一生,力圖讓這位中國儒家學派的聖人的形象更清晰、更鮮活,並從孔子的言行中領悟其富有哲理的思想,從而觀照現實中我們自身的言行。作者在高校講授古代文學並潛心於孔孟研究多年,出版孔孟相關著作多部,而這部《孔子傳》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寫就的。
  • 為什麼說《春秋》不是史書(文學的演變0303)
    文學的演變03為什麼說《春秋》不是史書(文學的演變0303)03《春秋》與《左傳》:歷史的迴響(文學的演變0303)在先秦文學拼圖中,散文,尤其歷史散文是重要的一塊。起初巫祭、史官是合一的,即巫師不僅主持佔卜、溝通人神,而且負責保存官方的文獻典籍。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史學著作作為中國文學常識中的重要考點,出現比較多,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史學經典-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音穀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稱。   一、《左傳》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工於記事,長於記人,內容多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
  • 孔子將史書命名為《春秋》,後世史書也用春秋之名,春秋什麼意思
    「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一年四季的名稱,那孔子在編纂史書《春秋》的時候也是用季節來命名的嗎?其實對於春秋這本書命名的最簡單解釋是說魯國的史官在書寫當時諸侯國的事件的時候,書寫順序是季節來記錄的,所以史官把書名稱為是《春秋》。
  • 當歌德遇見孔子:古典作品中的未來啟示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被中國乃至國際社會奉為「萬世師表」,記錄其言行的《論語》自漢代以來就是圭臬之作。歌德是18-19世紀德國著名的思想家、詩人、作家,被譽為「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們雖然生於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在作品中對人性與仁德有著深刻的解讀,至今仍在被無數人不斷地閱讀和討論。
  • 中國著名古典文學
    3、《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 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 白華、華黍、由康、崇伍、 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 ...傳統視野的新認識》:一部從大傳統視角解讀儒家第一經《論語...
    葉舒憲、蕭兵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姜建斌)一部從大傳統多維視角解讀儒家第一經《論語》的學術新作——《〈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近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由我國文學人類學派的領軍學者葉舒憲和蕭兵合著,入選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也是湖北人民出版社重點學術出版叢書「中華元典的人類學解讀」系列之一。該書以儒家經典《論語》為研究對象,使用文化人類學的多維研究方法,在大傳統視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讀《論語》的新認識和新思路,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 在孔子的語境裡上智和下愚是不是階級固化的藩籬?
    孔子是以一道貫之的,如果孔子的確是按照智慧和愚蠢把人分成社會的上下等級,或者孔子思想中含有按照人的先天稟賦和才質來把人劃分成上下等級,那麼孔子的思想可以理解成:肯定了人與人在社會中先天的不平等,進而理解成孔子是維護不平等的等級統治的,進而孔子的思想,在現代平等文化的意義上,要受到拷問,並且要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