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春秋》不是史書(文學的演變0303)

2021-01-20 閱讀與表達

文學的演變03

為什麼說《春秋》不是史書(文學的演變0303)

03《春秋》與《左傳》:歷史的迴響(文學的演變0303)

在先秦文學拼圖中,散文,尤其歷史散文是重要的一塊。起初巫祭、史官是合一的,即巫師不僅主持佔卜、溝通人神,而且負責保存官方的文獻典籍。以商代甲骨卜辭為例,它既是巫師佔卜的產物,又是巫師收藏保存的國家檔案。

到周代,巫的作用逐漸退化,於是才有了專門掌握文獻典籍和記錄統治者言論及國家重大事件的史官,並漸漸有了左史與右史之分。《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甲骨卜辭有歷史文獻的性質

《尚書》大約是周王室史官保存的歷代文獻彙編,而《春秋》則原為魯國的官方正史,後經孔子修訂,流傳後世,成為儒家的「五經」之一,也成為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編年體(按年代順序記事)史書。

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都有史官,也都有統稱為《春秋》的史籍,不過只有魯國的《春秋》保存至今。後來,隨著私人教育興起,文化下移到社會,官方的資料也有流傳出來的,於是出現由私人編寫的史書,即《左傳》、《國語》、《戰國策》一類,這些作品在語言表現方面越來越成熟。特別是作為敘事的作品,它們所包含的安排情節、描繪人物、渲染氣氛,乃至某種程度上的虛構(尤以《戰國策》為甚)等多種因素,體現出明顯的文學色彩。

微言大義,欲言故止

《春秋》因為孔子「微言大義(以即極簡的文字表現深刻的道理)」的「春秋筆法」而只記歷史大事且暗寓褒貶,從讀者難以從中了解歷史細節,甚至容易誤解作者的情感傾向。後來便有學者為《春秋》中的每句話作注釋,解說歷史大事的詳細過程,便於讀者了解其細節與要義。《左傳》即《春秋左氏傳》,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春傳》所作的「傳記」。

比如《春秋》記事的第一年,魯隱公元年,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記錄就一句話: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魯隱公元年夏天的五月,鄭伯在鄢城打敗了段)只是以最為凝練的字眼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而且這些字眼中還暗含了作者對人物的評價,正是以「微言」求「大義」的「春秋筆法」。但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肯定會困惑:鄭伯與段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打起來?戰爭的過程如何?……

如何能從這九個字中讀懂那段宮庭鬥爭史

實際上,這記錄的是一位老謀深算的腹黑政治家鄭莊公與他那愚蠢而作死的弟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前因後果,綿延多年:鄭莊公一出生,就為母親武姜所厭惡,武姜偏愛莊公的弟弟共叔段,甚至想要立共叔段為國君繼承人,只是被做父親的鄭武公拒絕了。鄭莊公繼位之後故意縱容共叔段與武姜,答應他們的無禮要求。當弟弟共叔段在朝中有母親大人撐腰,在外面破壞法度發現國君哥哥也不管,便愈發驕縱,大肆發展私人勢力,欲奪國君之位。然后庄公早已看穿一切,在其叛亂前夕出兵討伐,並追到鄢城將其一舉擊潰,使共叔段只能逃亡國外。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穎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穎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

《左傳》揭開了《春秋》的面紗

《春秋左氏傳》中解釋「鄭伯克段於鄢」道: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文中哥哥與弟弟的關係示意圖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腹黑君王要爭奪權力與道德至高點的故事

這裡不但將「鄭伯克段於鄢」的前因後果和發展過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將這段歷史交代得清楚明白——這才是史書該做的事。這篇傳中還解釋了「伯」、「克」與只說「克段」不提「出奔」的深意,將「微言」中的「大義」變得明了。

總體比較,《春秋》更像經書,《左傳》才是史書。

相關焦點

  • 孔子將史書命名為《春秋》,後世史書也用春秋之名,春秋什麼意思
    「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一年四季的名稱,那孔子在編纂史書《春秋》的時候也是用季節來命名的嗎?其實對於春秋這本書命名的最簡單解釋是說魯國的史官在書寫當時諸侯國的事件的時候,書寫順序是季節來記錄的,所以史官把書名稱為是《春秋》。
  • 中國古代文學,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麒,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古代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什麼是史傳文學,雖然這一術語人們經常使用,但對其內涵並沒有認真研究和界定。上文已經說過,歷史著作與文學作品是兩種不同的精神產品,它們所關注的重心是不完全一樣的。
  • 孔子將史書命名為《春秋》,後世史書也用春秋之名,春秋什麼意思
    「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一年四季的名稱,那孔子在編纂史書《春秋》的時候也是用季節來命名的嗎?其實對於春秋這本書命名的最簡單解釋是說魯國的史官在書寫當時諸侯國的事件的時候,書寫順序是季節來記錄的,所以史官把書名稱為是《春秋》。
  • 百家經典之七《春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如果說,《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紀傳體史書,是橫的敘述歷史,那麼,《春秋》、《資治通鑑》這類的編年體史書,就是縱的敘述歷史。編年體這種體裁的史書,在世界上,我國起源最早。東周時,各諸侯國都設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但名稱不統一,燕、齊、魯、宋等國均稱《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時,一年只有春、秋二時,而無冬、夏,因此古人稱年為"春秋"。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左丘明以《春秋》為綱,擴充史料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的編年史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則可能為戰國時期一熟悉各國歷史情況的文人所作。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 2020-08-22 17:20:51|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 春秋五霸是指哪五國?為什麼說春秋時期的演變是造就華夏的根基?
    一、 「春秋」時期(是指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不是春、秋兩個季節)大概是從周平王東遷開始到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後這段時間。(有說到三家分晉才是春秋的截止、戰國的開始,這些各家論各家的理,其實裡外差距也只在幾十年間,可以簡單了解下。因為論說不一,所以春秋時期有是兩百多年還是三百多年的爭論。)
  • 《左傳》是春秋時的著名史書,它為什麼能流傳百世?
    《左傳》作為春秋三傳之一,是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魯國左丘明所作,是否為《春秋》作註解的一本書仍有待考究暫且不提。它在中國史學書裡有極高的地位,有很重要的代表性作用,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同時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裡面句子敘述優美,有很強的文學性。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的誕生,不僅與其作者的史學、史才、史識密不可分,更與其作者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作為中國古典史學的開山之作,它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的誕生,不僅與其作者的史學、史才、史識密不可分,更與其作者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作為中國古典史學的開山之作,它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 為什麼叫春秋戰國而不是「冬夏戰國」?春秋有什麼特殊含義?
    我們平時所說的春秋時代,實際上就是指東周前半段的歷史。春秋一般被認為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有294年,直到三家分晉爆發,天下步入戰國時代後結束。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好奇,為什麼這段時期要叫春秋呢?春秋這個名字到底是誰取的?
  • 章培恆先生與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
    此書凸顯了章先生的古今演變的觀念,如書前《增訂本序》說:「我們的基本寫作原則——文學發展與人性的發展同步,文學內容的演進是通過形式的演進而體現出來的——固然一如既往,但也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儘可能地顯示中國文學的前現代時期所出現的與現代文學相同的成分及其歷史淵源。」(頁1)可見在原先架構的基礎上體現古今演變成為「新的要求」。
  • 春秋史書名稱解析
    作者:董芬芬(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春秋》原為上古史書的通稱,《漢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而史書被稱為《乘》《檮杌》,則見於《孟子》。《孟子·離婁下》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
  • 春秋時期的史書,《乘》《檮杌》和《春秋》
    春秋這個詞,既指《春秋》這部史書,也指春秋這一時期。那麼,春秋時期各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一、春秋時期的史書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東周的前半段叫作春秋,後半段叫做戰國。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官記錄本國的歷史。那麼,這些諸侯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大部分國家的史書也叫春秋。但是,也有些國家用其他的名字。孟子就曾經說,「晉之乘(shèng),楚之檮杌(táo wù),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就是說,晉國的史書叫作《乘》,楚國的史書叫作《檮杌》,魯國的史書叫作《春秋》。
  • 《春秋》這部經典,為什麼取春秋兩個季節為書名?
    (杜注《左傳》內頁)現在一般認為「春秋」兩字是各國歷史的通名,《春秋》同時也是魯國史書的專名,但這不是重點,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是,它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古代祭祀)注意,並不只有魯國史叫《春秋》,因為《墨子·明鬼篇》明確記載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他甚至還說:「吾見百國《春秋》」(據楊伯峻《再說春秋左氏傳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為何都以作者的名字命名?書名的由來十分簡單
    所以說,《春秋》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而《春秋》在記載的時候,有這樣一項規矩:如果記載其他國家事情的時候,其他國家記錯了,那麼本國史官在記的時候,也需要要按照錯誤的方法來記錄,比如當時周平王的去世,魯國記錯了,《春秋》也將錯就錯了。
  • 《春秋》:一部引人深思的史書巨著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後世不傳。傳之唯魯國《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六經」之一,傳說由孔子修訂。《春秋》成為經書比《詩》、《書》、《禮》、《樂》四經為晚。《春秋》經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持此說法者雖眾,存疑者亦眾。
  • 春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相傳由孔子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整,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 常說春秋戰國,那麼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哪裡呢?
    對於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以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為分界線,這是主流觀點「春秋」名稱的由來,是來自魯國的史書《春秋》。《春秋》是一部編年史,春秋之意,即是「年」的意思,我們有時侯說,人的一生有幾個春秋,春秋一個循環,就是一年。
  • 中國古代文學,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麒,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古代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什麼是史傳文學,雖然這一術語人們經常使用,但對其內涵並沒有認真研究和界定。上文已經說過,歷史著作與文學作品是兩種不同的精神產品,它們所關注的重心是不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