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2020-12-24 騰訊網

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左丘明以《春秋》為綱,擴充史料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的編年史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則可能為戰國時期一熟悉各國歷史情況的文人所作。

1.《左傳》的思想內容

《左傳》以《春秋》事略編次,用魯君世襲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為序,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寫起,一直寫到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敘事更至悼公14年(公元前454年)為止,前後敘述了268年的歷史。其書廣採當時文籍,"博採諸家,敘事尤備,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陸淳語)。從性質看,《左傳》是"傳"《春秋》的編年體史書,但其規模龐大,內容豐富,篇幅近20萬字,遠非《春秋》可比。從觀點看,也不同於《春秋》的"尊王"正統思想,而表現出比較進步的歷史觀。

西周末年以後,隨著奴隸主統治地位的動搖,"天"或"上帝"的絕對權威產生了動搖,代之而起的是"天人相分"的思想。《左傳》昭公十八年記載:夏五月,火星於傍晚出現後,隨之起了大風,宋、衛、陳、鄭幾國都接連發生火災。鄭國大夫裨灶,主張以寶物祭神來禳除火災,說如果不這樣做,鄭國還要再次發生火災。而鄭國的執政子產卻以"灶焉知天道"為由不予理睬,結果,鄭國也沒有再發生火災。這就用事實肯定了"天人相分"的進步觀點。

民本思想是當時歷史發展的進步思潮。《左傳》在君民關係上,比較重視"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本思想。《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在混亂的諸侯中,陳懷公拿不定主意親誰遠誰。在吳、楚之間左右為難。紀逢滑則以民本思想為原則作出回答:"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而無見其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果然聽了他的話,親楚疏吳。雖然由此而結下了吳陳之怨,但紀逢滑這種以民本思想衡量國運的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左傳》以《春秋》為綱,藉助豐富的史料,概括了春秋及戰國初期的極為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它從王政衰微、鄭國初圖霸業寫起,寫到楚國強凌江漢諸國,寫到齊桓公的霸業,宋襄公爭霸,晉文公爭霸,秦穆公霸西戎,楚莊王的霸業,晉景公爭霸服齊,晉厲公爭霸勝楚,晉悼公復霸,晉楚弭兵,鄭子產為政,晏嬰相齊景公,孔子事跡,吳王闔閭入郢,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等廣泛的政治、軍事、文化內容。其中還涉及到軍事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記載。作者寫史,全以事實為據,把歷史通過活生生的故事展現出來,從而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如展喜犒師,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而且表現出柳下惠(展禽)這位賢人的正義與才華(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正是由於忠於史實,《左傳》又體現出"不隱惡"的態度,往往如實地暴露統治者的暴行與醜行。如作者於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宰夫胹熊膰,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宣公十年載:"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與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汝)。"對曰:'亦似君'"這種君臣皆與夏姬通姦而又相互戲謔的情景,躍然紙上。而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犒賞秦師,暗中向國家通報信息,從而解救了鄭國的一場兵難;定公四年記載,楚國申包胥哭秦庭,終於說服秦國出兵,拯救了祖國的危亡等,又表現出百姓臣民的愛國精神。

2.《左傳》的藝術成就

《左傳》是一部史書,但具有文學價值。它善於對龐雜的歷史資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同時在故事中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從而使之具有了文學色彩。《左傳》的許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故事首尾完整,層次分明;結構疏密有間,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勝,尤其長於戰爭描寫。

《左傳》全書所記大小軍事行動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145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鞌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都記述得生動具體,首尾完整。

《左傳》寫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不僅把戰爭看成是刀光劍影的搏鬥,而是將戰爭視為一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它寫戰爭,一般是先從戰前寫起,首先描寫戰爭雙方的政治情況,人心的向背,對戰爭的準備,以及各種外交上的鬥爭,然後才寫到戰場上的交鋒。而對戰鬥本身的描寫,往往也著重寫戰術的成功或失敗,使人深刻地感到戰爭的勝負絕非偶然。例如,對城濮之戰的描寫,直接寫到戰爭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對晉、楚兩國戰前的外交糾紛,君臣情況,兵力、士氣做了充分的描寫,以致雙方的勝負,早就在讀者的料想之中。

《左傳》還善於在戰爭描寫中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請看晉、齊鞌之戰中的兩個精彩場面:

師從齊師於莘,六月壬申,師至於靡笄之下。齊侯使請戰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對曰:"晉與魯、衛,兄弟也。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無令輿師淹於君地,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齊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餘勇。"癸酉,師陳於鞌。邴夏御齊侯,逢醜父為右。晉解張卸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吾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未絕鼓音,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矢貫餘手及時,餘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住。

齊國君臣的驕傲輕敵,晉國指揮中心三位將領以國事為重的相互鼓舞與獻身精神,都躍然紙上。

《左傳》還善於刻畫人物性格,語言簡練生動,富有哲理。

3.《左傳》對後世的影響

《左傳》是我國時間最早而內容詳備的編年史書,同時也是一部長於修辭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據徐仲舒先生的意見,《左傳》成書之後,即在三晉流傳。《汲冢書》有《師春》一卷,與《左傳》記卜筮事無一字之異,這就是《左傳》在魏國編寫或首先在魏國流傳的證明。《戰國策》載虞卿之言:"臣聞之《春秋》,'於安思危,危則慮安'。"實與《左傳》所引《書經》的"居安思危"相同,可見,虞卿所稱的《春秋》即《左氏春秋》。虞卿為趙國上卿,證明《左傳》流行於趙。《韓非子》著作中也有《左傳》的內容。

漢代以後,《左傳》流傳日廣。河間獻王劉德愛好搜集傳播古代文化,還設立了《左氏春秋》博士,專門講授《左傳》,甚至出現了《左傳》章句。

《左傳》與《春秋》合編,成為儒家的一部經典,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學派所謂的"文"其實是指"文化",主要是歷史經驗,政治哲學,以及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一方面,《左傳》正是《春秋》的絕好輔導材料。《左傳》在史料和寫作方法上,對後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不少取材於《左傳》,而且《左傳》對後世史學,散文乃至戲劇的創作與取材,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史學著作作為中國文學常識中的重要考點,出現比較多,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史學經典-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音穀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稱。《春秋》經文言簡義深,若無注釋,則難以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秋》。
  • 春秋三傳(文學篇)
    春秋三傳「春秋」就是歷史的意思。在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記載的,所以,「春秋」 就被引申為歷史。《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古時帝王身邊設有史官,分左史、右史。右史記帝王言論,如《尚書》。左史記帝王行動,大事記在「策」裡,小事則記在「簡」裡。(春秋,就是根據這些簡、策編成的魯國編年史(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七二二年~公元前四八一年)。
  • 劉文淇吳靜安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
    主要著述有《左傳舊疏考正》、《楚漢諸侯疆域記》等,代表作則是未完成的《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劉文淇之子劉毓崧,道光庚子優貢生,自幼隨父客遊四方,協助其父校勘書籍,繼續對《春秋左氏傳》的研究。劉毓崧長子劉壽曾,同治甲子、光緒丙子兩中副榜,繼承祖、父遺願,發奮繼志,以述事為己任,撰述《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至襄公五年而卒。
  • 為什麼說《春秋》不是史書(文學的演變0303)
    文學的演變03為什麼說《春秋》不是史書(文學的演變0303)03《春秋》與《左傳》:歷史的迴響(文學的演變0303)在先秦文學拼圖中,散文,尤其歷史散文是重要的一塊。起初巫祭、史官是合一的,即巫師不僅主持佔卜、溝通人神,而且負責保存官方的文獻典籍。
  • 快速了解《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關係
    在說這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春秋》。《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因其「絕筆與獲麟」而得名),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 左氏春秋 ——江蘇左氏藝術家作品聯展暨拍賣會
    」加入左氏大家族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左」;請點擊上面「天下左氏一家親」再點「關注」,即可擁抱左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聚左氏親情,揚左氏文化,傳播左氏正能量從左丘明撰寫中國第一部體史書《左氏春秋》起,左氏開始在中國姓氏中被受關注,左氏來源以官名為氏,古有左國,以國為氏,左史,原為周代史官。周穆王時有左史戎父,春秋時楚靈王有左史倚相,其後皆有左氏。左氏家族人才輩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很多仁人志士,歷史上的左姓名人也有很多:左丘明、左延慶、左雄、左慈、左思、左宗棠等等,不勝枚舉。
  • 國學知識――中國史學名著「春秋三傳」
    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秋》。《春秋》是記事的,後多散佚,僅留下孔子整理的魯國《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且都是編年體史書。《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 左丘明的氏不是左,《左氏春秋》的作者其實是吳起的老師
    《左氏春秋》亦既《春秋左傳》(以下簡稱「左傳」),是一本以《春秋》為本,採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史書。過去包括很多古代文學、歷史巨匠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左丘明。
  • 中國著名古典文學
    小說最早在陳所發行的《世界繁華報》上連載,共五編60回,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它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雜小吏等,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1998年,香港《亞洲周刊》評選20世紀100部優秀文學作品,《官場現形記》排列前10名。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三傳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三傳,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但是《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的書就是「春秋傳」。《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   1.《左傳》   《左傳》左丘明著,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十:南北朝小說、文學批評
    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十:南北朝小說 中國的小說源於古代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保存了許多神話傳說。秦漢時期的《說苑》、《新序》、《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都記敘了人物的言行,載有生動的故事,是中國小說的雛形。
  • 給《春秋》寫傳的原因眾多,春秋三傳有什麼不同嗎?
    《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春秋》出現以後,後人就寫了很多書來解釋他。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穀梁傳》。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選擇給《春秋》寫傳呢?這三本書有什麼不同嗎?
  • 中國古代文學,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麒,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古代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什麼是史傳文學,雖然這一術語人們經常使用,但對其內涵並沒有認真研究和界定。上文已經說過,歷史著作與文學作品是兩種不同的精神產品,它們所關注的重心是不完全一樣的。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宋襄公像晉文公,姬姓,名重耳,年少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後回晉自立,在位期間,任用賢良,重視通商,寬待農業,國力大增,對外於城濮之戰,大敗楚軍,與各諸侯進行踐土會盟,成為了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 2020-08-22 17:20:51|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 世界足球運動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都臨淄
    《漢書·枚乘傳》云:「鞠,以韋(皮)為之。」唐代的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說,鞠用皮做成,中間塞以毛髮,成為圓球,用腳蹴蹋以為戲樂。《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索隱:「今之鞠戲,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為戲。」《辭淵》釋「鞠」曰:「皮毬也。踢毬,古謂之蹋鞠。亦曰蹙鞠。」由此可見,蹴鞠(蹋鞠)就是今之足球運動。
  • 《晏子春秋》的文學價值:反映現實 文體獨特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3.文體獨特,被譽為「傳記之祖」《晏子春秋》以記敘晏嬰的言行事跡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突出描繪了晏嬰這一智慧型的人物形象。如此集中描寫一人的長篇巨製,在先秦著作中堪稱新創。其文體頗為獨特,有如一部文學一傳記,因而《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為「傳記之祖」。這種文體為後世史傳文學及歷史小說的寫作,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和啟示。案《晏子》一書,由後人攤其軼事為之,雖無傳記之名,實傳記之祖也。舊列子部,今移入於此。
  • 孔子寫春秋,關公讀春秋,為何會讓漢奸小人膽戰心驚?
    無獨有偶,白崇禧為臺灣省新竹縣關帝廟題寫一聯為:山別東西,前夫子、後夫子;聖分文武,著春秋、讀春秋。這兩幅對聯一是將關羽,嶽飛同列,共為武神;二是將文聖孔子與武聖關公齊名,同為中華二聖。在百姓的心中,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比肩而立,相映生輝,同為中華文明開萬世基石。
  •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
    有一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本書就是《春秋》,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春秋還分為三傳,即「春秋三傳」。那麼「春秋三傳」到底指的是哪三傳呢?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春秋三傳」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之後,經學作為現代學術的棄婦,在數十年中受盡冷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獨領風騷的風採,慢慢變成殭屍,深藏並滯息於塵封的故紙堆中。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一傳十、十傳百,「春秋」之名從子傳到孫,從一國傳遍另一國。《國語·楚語》載:「教之春秋」。《國語·晉語》載:「羊舌肸習於春秋」。可見,最後各諸侯國都以「春秋」指代國史。但《春秋》文字記載較為簡單,全書一萬八千餘字。為了解釋《春秋》經文,有《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分別加以解釋,被稱之為《春秋三傳》,至南宋均被被列入儒家「十三經」。歷代學者對《春秋》及《春秋三傳》注釋考證的文章書籍瀚如煙海,《春秋》及其注釋考證已經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問:春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