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左丘明以《春秋》為綱,擴充史料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的編年史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則可能為戰國時期一熟悉各國歷史情況的文人所作。
1.《左傳》的思想內容
《左傳》以《春秋》事略編次,用魯君世襲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為序,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寫起,一直寫到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敘事更至悼公14年(公元前454年)為止,前後敘述了268年的歷史。其書廣採當時文籍,"博採諸家,敘事尤備,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陸淳語)。從性質看,《左傳》是"傳"《春秋》的編年體史書,但其規模龐大,內容豐富,篇幅近20萬字,遠非《春秋》可比。從觀點看,也不同於《春秋》的"尊王"正統思想,而表現出比較進步的歷史觀。
西周末年以後,隨著奴隸主統治地位的動搖,"天"或"上帝"的絕對權威產生了動搖,代之而起的是"天人相分"的思想。《左傳》昭公十八年記載:夏五月,火星於傍晚出現後,隨之起了大風,宋、衛、陳、鄭幾國都接連發生火災。鄭國大夫裨灶,主張以寶物祭神來禳除火災,說如果不這樣做,鄭國還要再次發生火災。而鄭國的執政子產卻以"灶焉知天道"為由不予理睬,結果,鄭國也沒有再發生火災。這就用事實肯定了"天人相分"的進步觀點。
民本思想是當時歷史發展的進步思潮。《左傳》在君民關係上,比較重視"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本思想。《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在混亂的諸侯中,陳懷公拿不定主意親誰遠誰。在吳、楚之間左右為難。紀逢滑則以民本思想為原則作出回答:"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而無見其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果然聽了他的話,親楚疏吳。雖然由此而結下了吳陳之怨,但紀逢滑這種以民本思想衡量國運的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左傳》以《春秋》為綱,藉助豐富的史料,概括了春秋及戰國初期的極為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它從王政衰微、鄭國初圖霸業寫起,寫到楚國強凌江漢諸國,寫到齊桓公的霸業,宋襄公爭霸,晉文公爭霸,秦穆公霸西戎,楚莊王的霸業,晉景公爭霸服齊,晉厲公爭霸勝楚,晉悼公復霸,晉楚弭兵,鄭子產為政,晏嬰相齊景公,孔子事跡,吳王闔閭入郢,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等廣泛的政治、軍事、文化內容。其中還涉及到軍事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記載。作者寫史,全以事實為據,把歷史通過活生生的故事展現出來,從而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如展喜犒師,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而且表現出柳下惠(展禽)這位賢人的正義與才華(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正是由於忠於史實,《左傳》又體現出"不隱惡"的態度,往往如實地暴露統治者的暴行與醜行。如作者於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宰夫胹熊膰,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宣公十年載:"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與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汝)。"對曰:'亦似君'"這種君臣皆與夏姬通姦而又相互戲謔的情景,躍然紙上。而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犒賞秦師,暗中向國家通報信息,從而解救了鄭國的一場兵難;定公四年記載,楚國申包胥哭秦庭,終於說服秦國出兵,拯救了祖國的危亡等,又表現出百姓臣民的愛國精神。
2.《左傳》的藝術成就
《左傳》是一部史書,但具有文學價值。它善於對龐雜的歷史資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同時在故事中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從而使之具有了文學色彩。《左傳》的許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故事首尾完整,層次分明;結構疏密有間,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勝,尤其長於戰爭描寫。
《左傳》全書所記大小軍事行動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145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鞌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都記述得生動具體,首尾完整。
《左傳》寫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不僅把戰爭看成是刀光劍影的搏鬥,而是將戰爭視為一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它寫戰爭,一般是先從戰前寫起,首先描寫戰爭雙方的政治情況,人心的向背,對戰爭的準備,以及各種外交上的鬥爭,然後才寫到戰場上的交鋒。而對戰鬥本身的描寫,往往也著重寫戰術的成功或失敗,使人深刻地感到戰爭的勝負絕非偶然。例如,對城濮之戰的描寫,直接寫到戰爭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對晉、楚兩國戰前的外交糾紛,君臣情況,兵力、士氣做了充分的描寫,以致雙方的勝負,早就在讀者的料想之中。
《左傳》還善於在戰爭描寫中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請看晉、齊鞌之戰中的兩個精彩場面:
師從齊師於莘,六月壬申,師至於靡笄之下。齊侯使請戰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對曰:"晉與魯、衛,兄弟也。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無令輿師淹於君地,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齊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餘勇。"癸酉,師陳於鞌。邴夏御齊侯,逢醜父為右。晉解張卸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吾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未絕鼓音,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矢貫餘手及時,餘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住。
齊國君臣的驕傲輕敵,晉國指揮中心三位將領以國事為重的相互鼓舞與獻身精神,都躍然紙上。
《左傳》還善於刻畫人物性格,語言簡練生動,富有哲理。
3.《左傳》對後世的影響
《左傳》是我國時間最早而內容詳備的編年史書,同時也是一部長於修辭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據徐仲舒先生的意見,《左傳》成書之後,即在三晉流傳。《汲冢書》有《師春》一卷,與《左傳》記卜筮事無一字之異,這就是《左傳》在魏國編寫或首先在魏國流傳的證明。《戰國策》載虞卿之言:"臣聞之《春秋》,'於安思危,危則慮安'。"實與《左傳》所引《書經》的"居安思危"相同,可見,虞卿所稱的《春秋》即《左氏春秋》。虞卿為趙國上卿,證明《左傳》流行於趙。《韓非子》著作中也有《左傳》的內容。
漢代以後,《左傳》流傳日廣。河間獻王劉德愛好搜集傳播古代文化,還設立了《左氏春秋》博士,專門講授《左傳》,甚至出現了《左傳》章句。
《左傳》與《春秋》合編,成為儒家的一部經典,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學派所謂的"文"其實是指"文化",主要是歷史經驗,政治哲學,以及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一方面,《左傳》正是《春秋》的絕好輔導材料。《左傳》在史料和寫作方法上,對後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不少取材於《左傳》,而且《左傳》對後世史學,散文乃至戲劇的創作與取材,都有著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