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車鼓,原名「鑔鑼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間打擊樂。它由直徑近1米的牛皮鼓,配備數十對直徑0.5米的大鈸,數面平鑼和號稱「童子圈」的凸臍鑼組成,他們擊打時受大鼓指揮,配合默契。鼓鈸齊鳴,鼓點自然、圓潤,鈸聲清脆鏗鏘,間以鑼聲,和諧而悅耳,時而高昂激烈、時而悠揚流暢、時而深沉含蓄。鼓手、鈸手、鑼手等身著戰衣、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腰束英雄結,腳登粉底靴,緊袖裹腿,服飾色彩豔麗,灑脫不俗,全然一副將士風度。
車鼓表現形態有兩種:一是行進間表演,整個隊伍編排有序,在前進中表演,還有伴隨節奏變化穿插舞蹈動作;二是廣場表演,鈸手邊擊打邊舞蹈,隨著節奏的起伏組成種種造型,把車鼓的虎勁、猛勁、狂勁充分地體現出來,使觀者眼花繚亂。鼓陣布列有序、氣勢磅礴、矯健剛勁、熱情奔放。
涵江車鼓歷史悠久,源於何時已無從可考,傳說系宋代「菩薩乞草」而始,莆俗每年臘月二十四,小孩打鑼擊鼓乞柴草為菩薩烘腳起焰,預示來年生活更熱火,這種鑼鼓叫「草鑼鼓」孕育了最初車鼓。明代「草鑼鼓」發展壯大,鼓點規劃統一,形成一定樂器配套,稱為「鑔鑼鼓」,直到清末,鼓面越來越大,要有兩個人抬。解放後,道路越來越寬,把鼓裝在車上更為方便,改稱「車鼓」。涵江人男女老少都打車鼓,幾乎每個街道居委會,每個自然村都有一支,全區有260多支。他們以車鼓慶豐收、賀喜事、迎神、賽會、接貴賓等。
熟練的鼓手能擊出十數種鼓點,隨著鼓槌的起落,敲鼓邊,擊鼓心,震鼓幫,忽而急如流星,忽而緩似流水,不斷變幻花樣,剛中有柔,柔中帶剛,花而不亂,妙趣橫生。鑼手雙手各執重十數斤的大鈸,收腹挺胸,上下翻飛,擊出富有節奏的韻律。
女子車鼓別具風韻。它不但有男子車鼓的勇猛剛勁,又體現出女子特有的柔情奔放。她們對傳統車鼓進行發掘整理,提煉加工,加入了舞蹈動作,穿梭插花,變換隊形,把車鼓的虎勁、猛勁、狂勁全融入優美精湛的舞姿之中。車鼓隊中加入彩旗、宮燈、涼傘配舞,目不暇接,更加豐富了車鼓文化的內涵。
車鼓來自民間。涵江人民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在車鼓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年元宵佳節,涵江車鼓都進行一次大檢閱。一場車鼓大賽,各車鼓隊各展風韻。鼓點的改革、樂器的調配、動作的創新、隊列的變換、服裝的新奇,各隊爭奇鬥豔,又各具特色。最具特色的是高蹺車鼓,扭扭捏捏、款款而來,嬌柔中透出勇猛,莊嚴裡顯出風趣。通過每次大賽,涵江車鼓文化一次又一次得到飛躍。
近年,由於涵江車鼓氣魄恢弘,特具魅力,受到省委領導的讚揚,被稱為「威風鑼鼓」,打響整個福建省。在福州、武夷山、廈門、石獅處處受歡迎,還參加澳門國際旅遊節表演,其錄像片遠傳海內外。涵江曾多次組織千人女子車鼓表演車鼓操,似萬鈞雷霆,山崩海嘯的車鼓大合奏,打出了威風和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