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天妃宮與港裡天后宮歷史淵源

2021-02-22 看涵江

  涵江是聞名遐邇的古鎮,舊稱涵頭,地理位置特殊,這裡緊靠興化灣,三江匯集,內河水系發達;河運、海運十分便捷,水上運輸十分發達,自古即為莆田縣的重要商埠港口。涵江港有港道兩條:一條為海岑閃港,另一條為新開河港。海岑前港又稱「前港」;新開河港,又稱「後港」, 地名霞徐。「後港」東起涵東街道涵中村的林墩,西至端門陡門,全長約1000米,是涵江有名的內港碼頭。

  霞徐(後港)碼頭在宋代時,是涵江最繁忙的內港碼頭,從三江口入港的貨物全都被駁運這裡,然後又從這裡轉手運往各地,已成莆田商賈的貨物進出的集散地。明末起,許多商賈在霞徐碼頭開設貨棧。隨著海運和商業的發達,霞徐碼頭邊商號、貨棧、船務行比比皆是。涵江幾十家商家在碼頭邊創立「涵江興安會館」,為商務活動場所。

因當時海運繁忙,航程茫茫,海路上常遇意外風險,在當時航海技術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那些靠海謀生的漁民和商人,面對變化無常的大海,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不寄希望於神靈的保佑,於是救護海上遇難的海神媽祖娘娘就成為他們頂禮膜拜的神祇,為祈求航海平安,生意興隆,航海商家、善信相繼在霞徐境內興建了一座座媽祖宮廟,供奉海上女神媽祖,香火久盛不衰。霞徐天妃宮是當時涵江最早也是最大的媽祖宮(俗稱舊宮)。

  霞徐天妃宮創建於宋代,明成化、清康熙年間多次重次重修,單殿面闊五開間,兩側另建鐘鼓樓,殿前還建一座四角拜亭,拜亭的臺階處特設一方三龍戲珠丹墀,很具特色。亭前有一大片磚埕,磚埕的兩邊舊有四棵粗壯碩大的老荔樹,蔭翳蔽日,據說是清「道光壬午花朝海關虞朝標手植」的,「供香燈用」。整個天妃宮的四周用毛石砌圍牆,圍牆的南北兩側闢設兩個轅門,一為「河清」,一為「海晏」,古色古香,相傳為宋代轉運使劉曦建。現存建築為明建清修,2004年為莆田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下令全國沿海「截界遷居」「堅闢清野」,強令界外居民被迫悉數內遷。對界內與界外的界線,莆田民間至今有兩種說法:一指「笏石」南一帶的渚林、北高、忠門、莆禧而至平海「。另一種說法是」從渠橋的壺山開始,沿著黃石的谷城山,繞經水南至寧海橋,然後回到涵江的新浦、鰲山一帶,再往北至江口鎮近海地區。「這後一種說法是指北起興化灣南至湄洲灣的大片土地,都是當時界外的地界,流傳廣些。此時,界外的賢良港的鄉親為避倭禍,將天后祖祠媽祖寶像及林氏先祖牌位寄奉霞徐天妃宮,時達廿年之年。

  清康熙廿年(1681年),沿海一帶復界,賢良港鄉民重新修建天后祖祠,恭請媽祖寶像回賢良港。據清代邑人林清標《賢良港祖祠考》載:」至復界時,子姓到涵請回。涵之裡人不肯。乃同詣神前卜筶,得九十九聖。涵江裡人遂備船,用彩亭鼓吹送寶像登舟,舟甫開,雷雨驟至,而船不沾濡,既入祠,雷雨大作,水溢堂廡,鄉族之人不能行禮,口祝於後,雷雨即時屏息,風掃地幹,瞻拜者莫不詫異。「據傳說,神像下船時風雨交加,起航時風停雨息,天氣轉晴,眾感媽祖顯靈,霞徐鄉民信眾紛紛跪拜,揮淚拜別,依依之情,感天動地。事後,霞徐天妃宮懸匾」靈顯九聖「以作紀念。

  涵江霞徐天妃宮是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的第二故鄉,在莆田民間傳為佳話。此後三百多年來,賢良港鄉民信眾和霞徐鄉民信眾互動往來和媽祖文化相互交流。主要表現:一是往來和交流開始的時間最早,始於清代;二是規模大,互動往來密切,共祭、互祝,一致祈求海峽兩岸長久和平發展;三是民俗文化意蘊濃烈,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既有古制,又有現代氣息;四是形式多種多樣,如共祭、回娘家、巡遊、聯辦學術會議等。賢良港天后祖祠和涵江天妃宮的媽祖信仰不斷得到發展,兩個歷史悠久的媽祖宮廟也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賢良港天后祖祠、涵江霞徐天后宮在推動民間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交流方面,異軍突起,做了大量的工作,貢獻巨大。2018年是港裡天后祖祠媽祖寶像寄奉於涵江霞徐天妃宮357年。港裡天后祖祠董事會為了紀念這段不平凡的歷史,特地向霞徐天妃宮饋贈」慈蔭曜靈「匾額。涵江霞徐天妃宮還隆重舉行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寶像寄奉霞徐天妃宮357周年紀念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古樸隆重。

  當天上午9時,涵江天妃宮組織600多人隊伍在霞徐街三宮前,迎接賢良港天后祖祠贈送的」慈蔭曜靈「匾額,並且在涵江街區舉行盛大的踩街活動。沿途市民、信眾駐足觀看,所到之處,彩旗飄揚,車鼓喧天,鞭炮齊鳴,信眾虔誠禮拜媽祖。幾乎整個城區群眾都見證了兩個宮廟共同舉辦紀念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寶像寄奉涵江霞徐天妃宮357周年的熱烈場面。踩街後,天妃宮舉行隆重的掛匾、媽祖進殿、三獻禮活動。

此次活動還邀請了省、市以及臺灣20多位媽祖文化研究專家學者,他們對涵江霞徐天妃宮和賢良港天后祖祠兩座宮廟3個多世紀來的深厚友誼以及歷史淵源進行座談。大家讚揚了這種延續357年的契約精神,只有在媽祖大愛和兩宮信眾心中才能承載,這種獨特的媽祖文化應進一步傳承、弘揚。

  賢良港天后祖祠、涵江霞徐天祀宮是莆田眾多的媽祖宮廟之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兩座媽祖宮廟,歷史悠久,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創造了豐富的媽祖文化,各自都保存著許多稀有而珍貴的文物。它們在媽祖信仰傳播歷史和媽祖文化發展史上,都曾發揮獨特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賢良港唐代名為黃螺港,宋代改名賢良港,它位於少有的深水良港湄洲灣出口處,今為港裡村。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起止點之一。宋代木雕媽祖像,很有神韻,是研究宋代造像藝術和木雕藝術重要的實證。清前期學者林清標著述的《敕封天后志》,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學價值。還有宋代」受符井「及石刻、清代的《春秋諭祭牌》木牌、石碑刻、楹聯、壁畫等。

  涵江霞徐碼頭是古鎮水海陸交通中心之地。霞徐天妃宮位於涵江古鎮霞徐碼頭邊(今稱新開河畔),是涵江最早媽祖宮建,香火鼎盛,香客雲集,影響巨大。它和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寶像聯繫一起,對媽祖信仰在涵江、在莆田、在海內外傳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這一作用和地位,是其他媽祖宮廟所無法替代的。涵江霞徐天妃宮保存一大批文物,如明代星象圖,星圖上的星官,基本上仿照我國傳統的以北極星為中心,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主體的畫法,全圖288個星官,約1400顆星。星圖周圍還彩繪代表九曜、二十八宿的神像。十分珍貴稀罕,星圖繪製年代在明萬曆初至清康熙前,它補充了自宋至清我國古星圖的某些空缺。這星圖是我國中西文化科學交流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又如四幅《天后聖跡圖》,系明末清初畫家歐俠親筆畫,圖繪媽祖顯聖事跡48節,是故事性強、文化意蘊濃鬱的傳說故事,是全國現存三套清代彩繪《天后聖跡圖》之一,具有很高歷史和藝術價值,是研究媽祖信仰歷史的重要依據。還有千年古蛤、明代石雕盤龍、清代石柱、明清石珠、楹聯等。

  賢良港天后祖祠、涵江霞徐天祀宮保存一大批文物,有的十分珍貴稀罕,很有象徵意義。其媽祖信仰所留下的大量文化遺蹟,已經高度凝聚了媽祖信仰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兩個宮廟媽祖文化形成、演變、發展的歷程,蘊含著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內容重要的組成部份。也是研究千年來莆田經濟、航海、藝術、民俗以及閩臺關係等的寶貴資料。

  媽祖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媽祖是在中國海上與世界各國和平交往的軌跡中不斷發展的」精神界碑「,媽祖被擁有祭壇的那刻起,經過萬千嬗變,以其閃耀著立德、行善、大愛精神,而獲得了海內外億萬民眾的尊崇愛戴和頂禮膜拜。

  為此,我們要根據媽祖文化內涵和歷史流傳習俗,組織學術研討,完成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媽祖文化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將有力地充實了媽祖文化研究內涵,進一步提升媽祖信仰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影響力,打造莆田大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樞紐中,推動賢良港天后祖祠和涵江霞徐天妃宮的媽祖信仰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展。(李福生)

相關焦點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他們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農民也來給天后娘娘進香。
  • 青島的天后宮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被稱為「傳說中的歷史名人」。相傳她姓林名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 ,宋代封為「夫人」,明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
  • 話說天后宮
    據史料記載,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對媽祖進行了多達36次的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朝廷祀典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歷時近30年,涉滄溟10萬餘裡,往返於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每次下西洋之前,他都設壇乞求海神天妃(天后)保佑。
  • 臺馬港海濱南竿島馬港天后宮
    而在馬祖島上,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媽祖廟宇,馬港天后宮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據當地人介紹這是媽祖林默娘衣冠冢所在。  在馬祖南竿島的澳口村,一座古香古色兩進的廟宇依山傍海而立。因為臨近港口的緣故,宮廟前大塊石磚鋪成的路面在潮水侵蝕和舟車往來之中,早已刻滿歲月的痕跡。
  • 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位於福建泉州,知名度卻遠不及湄洲島天后宮
    泉州天妃宮(亦稱媽祖廟、天后宮)位於市區南門天 後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當時賜額「順濟宮」。是全國最早興建的天妃宮。相傳天后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末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裡二泗天后宮前牌樓  宗春啟  媽祖是保佑漁民和漁船平安的海上女神,沿海地區多建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  當代學者趙洛認為,北京這座天妃廟始建於元朝泰定年間,和天津的那座天后宮是同時建的。天津的天后宮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後來的朝代又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與福建湄州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天后宮」,也是元代官方致祭的天后宮之一。而大通橋畔這座天妃廟,不在官祭的18座天妃宮之中,很可能是非官方建造的。
  • 北方媽祖文化中心——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媽祖廟之一,也是天津最古老的建築群,成為天津文化的發祥地和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之語家喻戶曉,反映了天后宮早於天津設衛建城一百多年的事實,揭示出媽祖文化與天津的深厚淵源。作為媽祖第一官廟,天津天后宮的影響力輻射南北,延及內陸省份,它與福建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
  • 施琅收復臺灣出師地——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初建時稱「天妃廟」。清康熙年間重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次修建。現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頗具閩南沿海建築藝術風格。史載,當年施琅率將士駐紮在平海村(今宮前村)「天妃宮」附近,並設立營盤(指揮部)。
  • 運河上「漂來」的天后宮
    媽祖是保佑漁民和漁船平安的海上女神,沿海地區多建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后宮,這些天后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 天后宮 | 老青島的城市記憶
    ,歷經500餘年風雨淘洗,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歲月,歷史變遷。關於天后宮,老青島人有句俗話,叫「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
  • 天后宮的修復計劃與開發利用︱上海電視臺專訪曹永康
    上海蘇河灣地區擁有大量清末和民國時期建造的優秀歷史建築,為了傳承歷史文脈打造文化創意地標,先後有三十多處被列為了保護性開發建設項目。近日,蘇河灣清代官式媽祖廟建築——天后宮的重建工作啟動在即,有望在2022年建成並對公眾開放。
  •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在臺灣,由泉州天后宮分靈而來的稱天后宮最早稱天妃宮,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間,施琅收復臺灣後奏請,特封天后,天妃宮改稱泉州天后宮。2007年起,泉州天后宮與澎湖天后宮攜手合制「米龜」,為兩岸民眾祈福。
  • 【調研鎖記】在民俗學調研中感受運河文化魅力 ——以天津天后宮...
    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宮,又稱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宮,位於海河西岸,天津古文化街中心位置。歷經多次重修,天津天后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廟宇建築群。結合對天后宮的資料記載,宮內圖片文物展示等,對天后宮的情況大致概述如下: 關於天后宮形成的歷史及其歷史淵源 天后宮是根據民間信仰的需要,由媽祖傳說逐漸變成的祭祀場所。
  • 天津天后宮——面向海河建設,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商業街區
    所謂「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句俗語就道破了天后宮在天津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才書寫了「漕運龍頭」這麼多年的成就。 從天后宮的地理位置上來看,其坐落在天津市古文化街上,擁有者 2500 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這座古建築始建於元朝並得以保留至今,另外這座古建築悠久的歷史,在天津的城市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經改造成為了天津民俗博物館,其間展示了天津多年的滄桑歷史以及風土人情。
  • 北京曾有兩座媽祖廟,天后宮的建立,還與清乾隆時期平定臺灣有關
    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裡曾有兩座「媽祖廟」:一座天妃宮,一座天后宮。它們都是舊時祭祀媽祖(媽祖又稱天妃)之處。作者:蘆金軒如今的育群胡同17號是清代天后宮舊址很多人不禁會問,北京不沿海,為何會出現媽祖廟呢?這與元明清時期,海運糧食有莫大的關係。元代定都北京後,從南方海運糧食的船隊,所經過的城市,都要設一個「天妃廟」,作為終點的北京,自然也少不了。
  • 天后宮,摸米龜.
    →點選「設為星標⭐️」「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盡,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伴著泉郡天后宮「乞龜」民俗童謠聲響起,春節期間最有趣的民俗活動開始了。泉州天后宮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 【故事南昌】「天后娘娘」媽祖的傳奇故事——天后宮
    南昌老城曾經有一座輝煌壯觀的「天后宮」,其原址就是今天疊山路上的八一中學。上世紀30年代初疊山路擴建修整之前,自東向西有路名:永和門街、毛家橋、北營坊街、陳家祠、天后宮、道尹前街、新建縣前、省署後牆。天后宮供奉媽祖,媽祖又叫天后娘娘。媽祖本是福建莆田縣湄洲嶼紅螺鄉人,姓林名默娘,生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 天后宮,見證胡家興衰命運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青島天后宮,在市區前海岸,創始於明成化三年丁亥。當時往來商船停泊其處,祭禱無地,乃有胡家莊胡善士捐施地皮數廟,以作廟基地,倡諸同善建築」。 ——《太清宮志》中秋、十一假期陸續將至,太平路上的天后宮人流逐漸密集起來。
  • 漕運聖地天后宮 古文化街品民俗
    「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在天津尋訪運河的痕跡,很多古蹟先於天津城便已存在,天后宮便是其中之一。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2009年,國家郵政局曾發行一套《京杭大運河》特種郵票,在大運河沿線選擇了7個文化遺存,天津天后宮榜上有名。
  • 江蘇媽祖文化的淵源
    據《太倉港史話》記載,僅太倉歷史上就擁有5座天妃宮(娘娘廟)它們分別是「瀏河天妃宮、周涇天妃宮、新鎮天妃宮、浮橋娘娘廟、七丫娘娘廟」。由於長期依賴通過海運向京畿地區輸送糧食等生存資源,元朝政府對海上航運的安全極為重視,也因此對媽祖極為尊崇。《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載:「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