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欽州市區中山路,有個天后宮,又名天妃廟,是供奉海神媽祖的神殿。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地方都建有天后宮。而欽州的天后宮,相傳是出使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於明永樂四年(1406),奏令欽州當時的指揮孫遇修建。
古代海上航行,航船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生存希望寄託於神靈保佑,而這個神靈,在東南沿海一帶便是媽祖。
媽祖,又叫天后,天妃,天上聖母。據傳,媽祖姓林,名默,人稱默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生於來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傳說自小有異能,一生在大海中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終身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升化後被沿海老百姓尊為海上女神。
據史料記載,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對媽祖進行了多達36次的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朝廷祀典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歷時近30年,涉滄溟10萬餘裡,往返於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每次下西洋之前,他都設壇乞求海神天妃(天后)保佑。
相傳有一次鄭和出訪東南亞途經欽州,突遇颱風,船隊大海中飄搖,眼看船隊就要傾覆於大海。大家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有一股大風把船隊送入欽州茅尾海灣。進了茅尾海灣,頓時風平浪靜,一片安祥。鄭和以為奇,認為是海神天妃庇佑。時任欽州指揮孫遇聞訊趕來接見了鄭和一行,並接鄭和上了岸。鄭和上岸後,與船工一起設壇祭祀天妃,感謝天妃保佑,香火三天三夜不斷。
此後,天妃保佑鄭和下西洋的傳說不徑而走,欽州灣的漁民聽說後,也信奉天妃為保佑平安的海神,出海前都要祭拜。
明永樂四年(1406),鄭和請旨令欽州指揮孫遇在鄭和船隊上岸的地方修建天妃宮。天妃宮建有大殿、後殿、後花園、後廊等。建築構件精美,有雕花漆繪木構鬥拱、青石柱子、螭虎窗、石雕麒麟,屋頂重簷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龍鱷,角脊為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建築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緻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託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表現出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託,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廟中設5個神臺,每個神臺上供奉一組神態各不相同、面目栩栩如生的彩繪塑神像。其中,天妃像高約3尺半,頭戴金冠,身著圓領對襟寬袖長袍,穿護肩並披巾,腰佩玉帶,面部表情既高貴又慈祥,目光和藹可親。
自從天妃宮建成後,每逢初一、十五或出海之前、歸來之後,沿海沿江的漁民都要到天后宮來祭拜。官府商船出海也要在天后宮舉行祭海大典。以至很長一段時間,欽州沿海沿江無大颱風,無大海難。天后宮庇佑威名不徑而走,幾百裡外的漁民、商家都競相來欽州祭拜天妃娘娘。
天后宮建成後,由於時間推移,也經歷過很多次修繕重建。天順六年(1462),指揮周旻主持重建天妃宮;嘉靖十七年(1538)又再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後,又再重修,並將天妃宮易名為「天后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嘉慶四年(1799)分別又再重修。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重修之時,建築工人值夜時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入天后宮,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建築工人認為是天后顯靈。天后宮建好後,在此舉行了開光法會。以後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道教的重要節日,天后宮都會舉辦道場或其他儀式,包括道教弟子皈依儀式、功德法會、各種法事等。傳說天后宮在沒建成之前,欽江發大水(洪水),曾淹到天后宮這個位置。但自從天后宮建成後,再也沒有發大水淹到天后宮這個位置。
清乾隆年間重建後的天后宮,佔地面積約900平方米,現僅存288平方米。天后宮坐西向東,大門兩邊有一對石鼓。築於臺基座,高出地面約1米。天后宮兩旁建為騎樓街,騎樓建築與天后宮前座成為一體,成為了騎樓街一個標誌性建築。清末,官府曾在天后宮設演講壇、禁菸局;民國時天后宮成了欽州商會會所;新中國成立後,天后宮經歷商會會址、無線電廠、坭興陶作坊和坭興陶個人博物館的變遷。
2019年4月,欽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欽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市政府對欽州老街進行改造,天后宮即將成為欽州老街一個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