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后宮

2021-02-22 天涯聞談

在欽州市區中山路,有個天后宮,又名天妃廟,是供奉海神媽祖的神殿。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地方都建有天后宮。而欽州的天后宮,相傳是出使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於明永樂四年(1406),奏令欽州當時的指揮孫遇修建。

古代海上航行,航船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生存希望寄託於神靈保佑,而這個神靈,在東南沿海一帶便是媽祖。

媽祖,又叫天后,天妃,天上聖母。據傳,媽祖姓林,名默,人稱默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生於來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傳說自小有異能,一生在大海中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終身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升化後被沿海老百姓尊為海上女神。

據史料記載,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對媽祖進行了多達36次的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朝廷祀典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歷時近30年,涉滄溟10萬餘裡,往返於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每次下西洋之前,他都設壇乞求海神天妃(天后)保佑。

相傳有一次鄭和出訪東南亞途經欽州,突遇颱風,船隊大海中飄搖,眼看船隊就要傾覆於大海。大家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有一股大風把船隊送入欽州茅尾海灣。進了茅尾海灣,頓時風平浪靜,一片安祥。鄭和以為奇,認為是海神天妃庇佑。時任欽州指揮孫遇聞訊趕來接見了鄭和一行,並接鄭和上了岸。鄭和上岸後,與船工一起設壇祭祀天妃,感謝天妃保佑,香火三天三夜不斷。

此後,天妃保佑鄭和下西洋的傳說不徑而走,欽州灣的漁民聽說後,也信奉天妃為保佑平安的海神,出海前都要祭拜。

明永樂四年(1406),鄭和請旨令欽州指揮孫遇在鄭和船隊上岸的地方修建天妃宮。天妃宮建有大殿、後殿、後花園、後廊等。建築構件精美,有雕花漆繪木構鬥拱、青石柱子、螭虎窗、石雕麒麟,屋頂重簷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龍鱷,角脊為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建築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緻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託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表現出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託,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廟中設5個神臺,每個神臺上供奉一組神態各不相同、面目栩栩如生的彩繪塑神像。其中,天妃像高約3尺半,頭戴金冠,身著圓領對襟寬袖長袍,穿護肩並披巾,腰佩玉帶,面部表情既高貴又慈祥,目光和藹可親。

自從天妃宮建成後,每逢初一、十五或出海之前、歸來之後,沿海沿江的漁民都要到天后宮來祭拜。官府商船出海也要在天后宮舉行祭海大典。以至很長一段時間,欽州沿海沿江無大颱風,無大海難。天后宮庇佑威名不徑而走,幾百裡外的漁民、商家都競相來欽州祭拜天妃娘娘。

天后宮建成後,由於時間推移,也經歷過很多次修繕重建。天順六年(1462),指揮周旻主持重建天妃宮;嘉靖十七年(1538)又再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後,又再重修,並將天妃宮易名為「天后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嘉慶四年(1799)分別又再重修。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重修之時,建築工人值夜時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入天后宮,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建築工人認為是天后顯靈。天后宮建好後,在此舉行了開光法會。以後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道教的重要節日,天后宮都會舉辦道場或其他儀式,包括道教弟子皈依儀式、功德法會、各種法事等。傳說天后宮在沒建成之前,欽江發大水(洪水),曾淹到天后宮這個位置。但自從天后宮建成後,再也沒有發大水淹到天后宮這個位置。

清乾隆年間重建後的天后宮,佔地面積約900平方米,現僅存288平方米。天后宮坐西向東,大門兩邊有一對石鼓。築於臺基座,高出地面約1米。天后宮兩旁建為騎樓街,騎樓建築與天后宮前座成為一體,成為了騎樓街一個標誌性建築。清末,官府曾在天后宮設演講壇、禁菸局;民國時天后宮成了欽州商會會所;新中國成立後,天后宮經歷商會會址、無線電廠、坭興陶作坊和坭興陶個人博物館的變遷。

2019年4月,欽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欽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市政府對欽州老街進行改造,天后宮即將成為欽州老街一個網紅打卡點。

相關焦點

  • 話說天后宮禁忌
    就說天津天后宮吧,歷史上有些禁忌還別具地方特色呢。天后宮的禁忌首先是約束宮內之人。早年間,天后宮道士的生活、禮儀,皆循儀軌而行,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和規定。平時進廟,道士忌從正門進入,只能走偏門;過中(前)殿時不準從殿內通過,須從殿旁左右繞行。到了正殿,也不準從中門入內——中門留給信眾和遊人出入。其意是:道士是服侍娘娘的,服侍娘娘的人怎麼能與普通人平起平坐呢?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 青島的天后宮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被稱為「傳說中的歷史名人」。相傳她姓林名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 ,宋代封為「夫人」,明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
  •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天后宮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相傳其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幼時即精通醫理、熟諳水性、又能預知天氣,被奉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 臺北天后宮
    [導讀]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天后宮(圖片來自網絡)
  • 登樓天后宮
    登樓天后宮 登樓天后宮,位於樹仔鎮登樓村委會登樓村。
  • 南沙天后宮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殿宇輝煌,樓閣雄偉,在天后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后聖像,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 湛江市文章灣天后宮
    文章灣天后宮媽祖像  坐落在湛江市赤坎區文章灣村的天后宮陳水祿帶頭捐贈重金,此後他又不辭艱辛千裡迢迢找尋媽祖聖地,於1999年重建天后宮,從湄洲媽祖祖廟引回聖火,從此,天后宮重見靈光。正如廟門所掛對聯:「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靈遙湛土,文母香火繼莆田。」足以顯示文明博愛、繼往開來。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的前身始建於明代南沙鹿頸村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天后宮主要分為廣場、殿堂、南嶺塔幾大部分,宮殿建築群按清代官方法式營造,風格典雅莊重,布局錯落有致。
  • 天后宮,摸米龜.
    →點選「設為星標⭐️」「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盡,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伴著泉郡天后宮「乞龜」民俗童謠聲響起,春節期間最有趣的民俗活動開始了。泉州天后宮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 老照片:山海關天后宮
    口東的臨海平原域上,曾經均勻的分布著三座寺廟,三座寺廟都是坐北朝南,並且基本分布在一條直線上,最東側的是位於石河入海口東側的天后宮,西側是靠近老龍頭的龍王廟。中間則是北海海神廟。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山海關城建成一年後,徐達在這裡設立了軍用碼頭,主要用以為鎮守山海關長城的軍隊由海道運輸糧食和軍用物資。天后宮供奉的是媽祖,是福建沿海一帶流傳保佑出海人員平安的地域性神。
  • 陸豐福山媽祖天后宮
    陸豐市福山天后宮簡介陸豐市福山天后宮始建於清代雍正九年,與陸豐市建縣的歷史一樣久遠。雍正年間,清廷從海豐縣析出陸豐獨立建縣。相傳縣衙要設在陸城一林姓大戶的祖宅間。林家搬遷時,將原來祠堂內的媽祖香火牌位引靈帶去,並在霞湖寨另建宮廟奉祀媽祖,這就是現在的福山天后宮。陸豐市城東鎮福山天后宮是陸豐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福山天后宮始建於清代雍正九年,與陸豐建縣的歷史一樣久遠。福山媽祖石雕像位於天后宮的福山上面,整個雕像高達24.99米,雕像由366塊雕刻的石頭堆壘而成,重達2000多噸。
  • 天后宮的「辭沙」大典
    賴海京 在古代中國,由皇帝冊封的媽祖廟僅有三座,一座在天津,一座在泉州,第三座就是位於深圳蛇口小南山的赤灣天后宮。由此可見,深圳赤灣天后宮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在中國航海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慕名而去!
  • 消失的記憶:宜昌有「天后」?探尋宜昌的天后宮
    前言古時候的宜昌城,一直有著「九廟十八宮」的說法,縱觀古宜昌城的寺宮廟宇中,有一座名叫天后宮的廟宇,其名稱顯得尤為耀眼,宜昌城與「天后」有何關係?為何「天后宮」坐落於宜昌城?它是何人所建?帶著種種疑問,穿越歷史的時空,我們去一探天后宮的究竟。
  • 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位於福建泉州,知名度卻遠不及湄洲島天后宮
    相傳天后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末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據說 默娘自幼聰明好學,勇敢善良;(能預知氣象變化,有驅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領,因此常給鄰近鄉民施診、施藥,也常岀海救助遇難的漁船。傳說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林默娘羽化成仙,白日飛升。因此民間稱她為「龍女」、「神仙」。歷代尊其為航海保護神。
  • 【故事南昌】「天后娘娘」媽祖的傳奇故事——天后宮
    南昌老城曾經有一座輝煌壯觀的「天后宮」,其原址就是今天疊山路上的八一中學。上世紀30年代初疊山路擴建修整之前,自東向西有路名:永和門街、毛家橋、北營坊街、陳家祠、天后宮、道尹前街、新建縣前、省署後牆。天后宮供奉媽祖,媽祖又叫天后娘娘。媽祖本是福建莆田縣湄洲嶼紅螺鄉人,姓林名默娘,生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 天后宮 | 老青島的城市記憶
    關於天后宮,老青島人有句俗話,叫「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
  • 探訪臺商精神家園:崑山慧聚寺天后宮
    探訪臺商精神家園:崑山慧聚寺天后宮   中新網崑山9月6日電 題:探訪臺商精神家園:崑山慧聚寺天后宮  作者 吳瞳 孫瑩  「我現在在崑山定下來了,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
  • 臺灣媽祖廟——鹿港天后宮
    目前天后宮保存二張日治時期所拍攝的照片,為同治十三年重修時,鹿港天后宮的廟貌。當時天后宮的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採三開間建築,兩旁有八字牆,八字牆為大正四年,由鹿港土水師「圓仔炎師」(蔡添炎)所施做。
  • 霞浦西洋島天后宮
    當地群眾稱「天后宮」為「大宮」,佔地約400平方米。內塑媽祖娘娘等神像,香火旺盛,1961年毀於颱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破舊立新」,神龕被摧毀,神像被拆除,改建成單層懸山頂磚石木結構,面寬8.5米,進深31.5米,建築面積583平方米的人民會場。專供開會、演戲、放映電影等室內娛樂活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