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摸米龜.

2021-02-09 泉州府

點擊上方「泉州府」→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盡,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伴著泉郡天后宮「乞龜」民俗童謠聲響起,春節期間最有趣的民俗活動開始了。

泉州天后宮

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

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

年代最為久遠、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

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

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泉州是我國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

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

而成為泉州海神

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

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

除了每年的媽祖聖誕之外

元宵期間的「乞龜」民俗最是吸引人

這是流行於福建泉州和臺灣澎湖地區的元宵民俗

天后宮拜亭前的方寸之地轉變為「舞臺」

黃色的大帳篷下

一隻由一萬多袋的「平安米」築造而成的巨型米龜

靜靜地臥在媽祖殿前著

米龜帳篷的兩側

是由果蔬和棕櫚葉紮成的兩條龍

龍頭是蒜,龍角是胡蘿蔔

龍腮是香蕉,龍身是菠蘿

龍尾則是菊花作裝飾環繞著米龜

地道地表達了人們五穀豐登的祈願

古時閩南便有在元宵使用大米製作「米龜」的習俗

200多年前,從泉州傳到澎湖

2007年起泉州天后宮與澎湖天后宮攜手合制「米龜」

此後的每一年以這樣的方式為兩岸民眾祈福

而且米龜要一年比一年大

寓意新的一年更上一層樓

參與「乞龜」的人們來到天后宮

首先踏過大米龜旁的平安橋

有祈求一年平安順意的講究

隨後來到媽祖殿前

上香訴說各自的心願

然後便可開始「乞龜」了

乞龜,就是向神乞求

祈求摸烏龜的時候

能將福氣帶回家

寓意家庭幸福、事業興旺、福氣滿滿

祈求允許自己將廟中龜粿、平安米帶回家食用

寓意「呷平安」

保佑全家平安長壽、來年添丁進財

如果乞龜如願得子

要做兩個更大的龜粿前去還願

人們在過年期間就迫不及待的前來

摸摸米龜祈祈福

將「米龜」各個部位從頭到尾摸遍

摸米龜一般按順時針方向

從米龜的頭開始摸起

摸摸「大米龜」的不同位置

能獲得不同祝福

摸龜頭,起大樓

摸龜喙,大富貴

摸龜身,大翻身

摸龜骹,吃不幹

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

大人們懷揣著心願

結緣米龜,摸摸龜討個吉利

孩童們則在大人的帶領下

懵懵懂懂輕撫著大米龜

仿佛有巨大的神力籠罩著自己


過年期間

米龜的頭一直都是包裹著的

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當天

才會為米龜舉行「點睛」儀式

本君也來到現場一覽米龜的面容~

大米龜露出了「真容」

人們相信摸摸頭會帶來更好的福氣

此後

部分平安米將由公益組織和慈善機構

贈送給需要的人

而乞龜這樣的熱鬧儀式

通常會持續到正月十七

許多臺灣、東南亞的媽祖廟

都是從這裡分靈出去的

逢春秋二祭,各埠會前來進香謁祖

今日正月十五

恰逢惠安淨峰洋邊進香團前來朝拜

淨峰女身著傳統服飾盛裝出席

場面十分壯觀

此外,霞洲媽祖宮也有乞龜習俗


泉郡天后宮山門面闊五間,為1990年修建

系清代晉江縣學欞星門移過來的,作牌樓式

曲線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

所謂「秦宮漢闕」,以顯天后宮殿之尊

山門前兩側原有東、西闕

東西樓上分置鐘鼓

元宵期間懸掛有宮燈

往裡走去與媽祖殿正對的是戲臺

每逢天后聖誕或飛升之日香客求願,都會敬獻戲曲

沿石階拾級而下步入拜庭

逢仿古祈風祭海表演、祭拜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也是元宵「乞龜」民俗文化的主場地

正殿供奉著媽祖

過去泉州流行一句俗語叫「到天妃宮看美女」

說的就是古時的一尊大型天后神像

後殿的簷廊保留著一對十六角形廊柱

為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

系是明代大修時從附近印度教寺廢址移過來的

還有一對在開元寺

若是夏日的傍晚來到天后宮

可以看到成群的孩子在這裡玩耍

值得注意的是月臺前的浮雕

其中的鯉魚躍龍門雕刻最為精湛

隱藏於泉州古建築中的「鰲魚」,你認識嗎?

閩南人一生都離不開龜的信仰:

人們把龜作為壽星,

有著長生不老的象徵;

把龜作為財神,

認為它比趙公明年長兩三千歲;

龜粿作為閩南典型糕點,

蘊含了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可以說閩南人對龜有著特殊的情感

古代中原龜為圖騰的文化

在閩南最好地被保留了下來

閩南人崇龜,在生活和宗教習俗中最為常見

今日正月十五

天后宮的米龜已點睛

鬥陣來去摸米龜吧

·END·

原創版權

圖片 | 泉州影像

整編|泉州府-肉倩

出品|泉州府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或微信qzdabing。歡迎微信用戶直接轉發本文到朋友圈或給朋友,以上行為不構成侵權,文中內容如有涉及侵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不妨在右下方點個【好看】哦❤️

謝謝您的持續【關注】


分享從這裡開始

相關焦點

  • 青島的天后宮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被稱為「傳說中的歷史名人」。相傳她姓林名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 ,宋代封為「夫人」,明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
  •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天后宮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相傳其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幼時即精通醫理、熟諳水性、又能預知天氣,被奉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 話說天后宮
    在欽州市區中山路,有個天后宮,又名天妃廟,是供奉海神媽祖的神殿。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地方都建有天后宮。而欽州的天后宮,相傳是出使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於明永樂四年(1406),奏令欽州當時的指揮孫遇修建。古代海上航行,航船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生存希望寄託於神靈保佑,而這個神靈,在東南沿海一帶便是媽祖。媽祖,又叫天后,天妃,天上聖母。
  • 臺北天后宮
    [導讀]臺北天后宮,原址為艋舺直興街,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天后宮(圖片來自網絡)
  • 登樓天后宮
    登樓天后宮 登樓天后宮,位於樹仔鎮登樓村委會登樓村。
  • 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天津天后宮擴建
    華夏經緯網8月1日訊:據天津日報報導,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的天津天后宮的歷史比天津城還早,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搖籃。如今,隨著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工程的進展,作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后宮也將進行新的擴建和改造。天后宮坐落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
  •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天后宮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相傳其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幼時即精通醫理、熟諳水性、又能預知天氣,被奉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 南沙天后宮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殿宇輝煌,樓閣雄偉,在天后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后聖像,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 湛江市文章灣天后宮
    文章灣天后宮媽祖像  坐落在湛江市赤坎區文章灣村的天后宮陳水祿帶頭捐贈重金,此後他又不辭艱辛千裡迢迢找尋媽祖聖地,於1999年重建天后宮,從湄洲媽祖祖廟引回聖火,從此,天后宮重見靈光。正如廟門所掛對聯:「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靈遙湛土,文母香火繼莆田。」足以顯示文明博愛、繼往開來。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的前身始建於明代南沙鹿頸村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天后宮主要分為廣場、殿堂、南嶺塔幾大部分,宮殿建築群按清代官方法式營造,風格典雅莊重,布局錯落有致。
  • 金口天后宮
    圖一:金口天后宮大殿圖二:金口天后宮前門大旗杆及碑刻     王浩(文、圖)    即墨城東北隅 40公裡的金口村,南依小南山,北鄰萊陽地界青威高速公路    村後的「金口天后宮」始建於 1768年,後多次重修。規模宏大勝於青島、煙臺、蓬萊、廟島的天后宮,居山東沿海之冠。    天后宮在布局上分為「行宮」和「寢宮」兩大主體建築及附屬建築,佔地 18.4畝。正殿為雄偉大殿(見圖一),叫「行宮」,雕梁畫棟,四角飛簷,內供奉「天后聖母像」,又稱「馬祖神像」,村民俗稱「海神娘娘」。
  • 老照片:山海關天后宮
    口東的臨海平原域上,曾經均勻的分布著三座寺廟,三座寺廟都是坐北朝南,並且基本分布在一條直線上,最東側的是位於石河入海口東側的天后宮,西側是靠近老龍頭的龍王廟。中間則是北海海神廟。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山海關城建成一年後,徐達在這裡設立了軍用碼頭,主要用以為鎮守山海關長城的軍隊由海道運輸糧食和軍用物資。天后宮供奉的是媽祖,是福建沿海一帶流傳保佑出海人員平安的地域性神。
  • 天后宮
    天后宮俗成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
  • 陸豐福山媽祖天后宮
    陸豐市福山天后宮簡介陸豐市福山天后宮始建於清代雍正九年,與陸豐市建縣的歷史一樣久遠。雍正年間,清廷從海豐縣析出陸豐獨立建縣。相傳縣衙要設在陸城一林姓大戶的祖宅間。林家搬遷時,將原來祠堂內的媽祖香火牌位引靈帶去,並在霞湖寨另建宮廟奉祀媽祖,這就是現在的福山天后宮。陸豐市城東鎮福山天后宮是陸豐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福山天后宮始建於清代雍正九年,與陸豐建縣的歷史一樣久遠。福山媽祖石雕像位於天后宮的福山上面,整個雕像高達24.99米,雕像由366塊雕刻的石頭堆壘而成,重達2000多噸。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 天后宮的「辭沙」大典
    賴海京 在古代中國,由皇帝冊封的媽祖廟僅有三座,一座在天津,一座在泉州,第三座就是位於深圳蛇口小南山的赤灣天后宮。由此可見,深圳赤灣天后宮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在中國航海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慕名而去!
  • 青島的天后宮
    原標題:青島的天后宮來源:老年生活報1897年,德軍侵佔青島後,本來是要拆除天后宮的,因為這些信奉基督的 「洋鬼子」根本不相信一個淹死在大海裡的南方少女會在冥冥中保佑全中國的漁民的海上安全
  • 泉州天后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宮改稱天后宮。施琅將軍為報答神恩,對天后宮進行重修和擴建。嘉慶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瀾以棟宇漶漫,非復舊觀,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間(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泉州天后宮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 青島曾有七座天后宮 太平路天后宮差點被拆了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 ,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相傳姓林名默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宋代封為「夫人」,元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 ,曾有七座天后宮,分別是:青島口(太平路)、沙子口、滄口、女姑口、金口、板橋鎮與塔埠頭天后宮。眾多天後宮反映了明清時期青島一帶海上貿易繁榮的史實。
  • 鹿耳門天后宮
    隔著鹿耳門溪與土城聖母廟相對的鹿耳門天后宮,也是以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自居的一座媽祖廟,宮中供奉的媽祖雕像,是採用稀有的大陸宣芝材料(檀木)雕刻而成,佛相莊嚴嫻慈,神體有蟒龍纏繞護身,座椅上還刻有8隻神態各異的獅子,雕工細膩。根據專家推論,此尊神像至少有800年以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