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泉州府」→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盡,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伴著泉郡天后宮「乞龜」民俗童謠聲響起,春節期間最有趣的民俗活動開始了。
泉州天后宮
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
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
年代最為久遠、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
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
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泉州是我國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
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
而成為泉州海神
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
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
除了每年的媽祖聖誕之外
元宵期間的「乞龜」民俗最是吸引人
這是流行於福建泉州和臺灣澎湖地區的元宵民俗
天后宮拜亭前的方寸之地轉變為「舞臺」
黃色的大帳篷下
一隻由一萬多袋的「平安米」築造而成的巨型米龜
靜靜地臥在媽祖殿前著
米龜帳篷的兩側
是由果蔬和棕櫚葉紮成的兩條龍
龍頭是蒜,龍角是胡蘿蔔
龍腮是香蕉,龍身是菠蘿
龍尾則是菊花作裝飾環繞著米龜
地道地表達了人們五穀豐登的祈願
古時閩南便有在元宵使用大米製作「米龜」的習俗
200多年前,從泉州傳到澎湖
2007年起泉州天后宮與澎湖天后宮攜手合制「米龜」
此後的每一年以這樣的方式為兩岸民眾祈福
而且米龜要一年比一年大
寓意新的一年更上一層樓
參與「乞龜」的人們來到天后宮
首先踏過大米龜旁的平安橋
有祈求一年平安順意的講究
隨後來到媽祖殿前
上香訴說各自的心願
然後便可開始「乞龜」了
乞龜,就是向神乞求
祈求摸烏龜的時候
能將福氣帶回家
寓意家庭幸福、事業興旺、福氣滿滿
祈求允許自己將廟中龜粿、平安米帶回家食用
寓意「呷平安」
保佑全家平安長壽、來年添丁進財
如果乞龜如願得子
要做兩個更大的龜粿前去還願
人們在過年期間就迫不及待的前來
摸摸米龜祈祈福
將「米龜」各個部位從頭到尾摸遍
摸米龜一般按順時針方向
從米龜的頭開始摸起
摸摸「大米龜」的不同位置
能獲得不同祝福
摸龜頭,起大樓
摸龜喙,大富貴
摸龜身,大翻身
摸龜骹,吃不幹
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
大人們懷揣著心願
結緣米龜,摸摸龜討個吉利
孩童們則在大人的帶領下
懵懵懂懂輕撫著大米龜
仿佛有巨大的神力籠罩著自己
過年期間
米龜的頭一直都是包裹著的
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當天
才會為米龜舉行「點睛」儀式
本君也來到現場一覽米龜的面容~
大米龜露出了「真容」
人們相信摸摸頭會帶來更好的福氣
此後
部分平安米將由公益組織和慈善機構
贈送給需要的人
而乞龜這樣的熱鬧儀式
通常會持續到正月十七
許多臺灣、東南亞的媽祖廟
都是從這裡分靈出去的
逢春秋二祭,各埠會前來進香謁祖
今日正月十五
恰逢惠安淨峰洋邊進香團前來朝拜
淨峰女身著傳統服飾盛裝出席
場面十分壯觀
此外,霞洲媽祖宮也有乞龜習俗
泉郡天后宮山門面闊五間,為1990年修建
系清代晉江縣學欞星門移過來的,作牌樓式
曲線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
所謂「秦宮漢闕」,以顯天后宮殿之尊
山門前兩側原有東、西闕
東西樓上分置鐘鼓
元宵期間懸掛有宮燈
往裡走去與媽祖殿正對的是戲臺
每逢天后聖誕或飛升之日香客求願,都會敬獻戲曲
沿石階拾級而下步入拜庭
逢仿古祈風祭海表演、祭拜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也是元宵「乞龜」民俗文化的主場地
正殿供奉著媽祖
過去泉州流行一句俗語叫「到天妃宮看美女」
說的就是古時的一尊大型天后神像
後殿的簷廊保留著一對十六角形廊柱
為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
系是明代大修時從附近印度教寺廢址移過來的
還有一對在開元寺
若是夏日的傍晚來到天后宮
可以看到成群的孩子在這裡玩耍
值得注意的是月臺前的浮雕
其中的鯉魚躍龍門雕刻最為精湛
隱藏於泉州古建築中的「鰲魚」,你認識嗎?
閩南人一生都離不開龜的信仰:
人們把龜作為壽星,
有著長生不老的象徵;
把龜作為財神,
認為它比趙公明年長兩三千歲;
龜粿作為閩南典型糕點,
蘊含了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可以說閩南人對龜有著特殊的情感
古代中原龜為圖騰的文化
在閩南最好地被保留了下來
閩南人崇龜,在生活和宗教習俗中最為常見
今日正月十五
天后宮的米龜已點睛
鬥陣來去摸米龜吧
·END·
原創版權
圖片 | 泉州影像
整編|泉州府-肉倩
出品|泉州府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或微信qzdabing。歡迎微信用戶直接轉發本文到朋友圈或給朋友,以上行為不構成侵權,文中內容如有涉及侵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不妨在右下方點個【好看】哦❤️
謝謝您的持續【關注】
分享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