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心,境內平原遼闊,湖泊眾多,水網交織,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江蘇擁有954多公裡的海岸線和425公裡的長江黃金水道岸線,718公裡江蘇段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航運條件十分優越,一直處於無可替代的樞紐地位,人們以媽祖為精神支柱戰勝水上的千災萬劫,也留下了媽祖宮廟與媽祖信俗的遺蹟。
隨著新時期的建設與兩岸同胞的經濟文化交流,新的媽祖廟落戶江蘇崑山,使媽祖與江蘇的緣越結越深。
一、緣自北上漕運
漕運,即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它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
江蘇在中國漕運史上地位重要,自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來,一直處於漕運中樞,是漕糧的重要產地、轉運中心,漕運給江蘇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船民求生存的精神支柱——媽祖信仰也早已與江蘇沿海、沿江、沿河百姓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京杭大運河中經濟發達的蘇州,宋代起建有媽祖廟,據盧熊《蘇州府志》「壇廟祠宇」稱:「始於宋代,元泰定五年給幣重修」。在今上海嘉定(原屬江蘇,1958年劃歸上海)宋代亦已建媽祖廟祠,直至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重建成,幾乎與上海立縣同時。
元代的漕運以海運為主。元忽必烈闢通海之道,將江南糧食海運到大都(今北京),從至元十九年(1282)起,大批江南糧食從劉家港(當時屬崑山州,今太倉瀏河)啟航出海,運往北方。
劉家港的繁榮,與天妃信仰有著緊密關係,當時人們祈求海神媽祖庇護,祭祀天妃成為舟船出海的頭等大事。據《太倉港史話》記載,僅太倉歷史上就擁有5座天妃宮(娘娘廟)它們分別是「瀏河天妃宮、周涇天妃宮、新鎮天妃宮、浮橋娘娘廟、七丫娘娘廟」。由於長期依賴通過海運向京畿地區輸送糧食等生存資源,元朝政府對海上航運的安全極為重視,也因此對媽祖極為尊崇。《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載:「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皇慶以來,歲遣使齎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錠,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周涇」,指太倉周涇天妃宮,當時崑山州治在太倉。由此看來,周涇天妃宮在元代時期曾名列由皇帝欽遣大臣祭祀的全國主要天妃宮行列,可見其重要性。
有著「漕運咽喉、吳越門戶」之稱的鎮江也建有多處媽祖廟,如據元至順《鎮江志》記載,鎮江有天妃廟,「在豎土山東,舊在潮閘之西。宋淳佑年間(1241—1253),貢士翁戴翼創於此。太學博士李醜父為記。」並記載「土山,在縣(指丹徒縣,即今天之鎮江城)西江口,俗呼豎土山。與蒜山相屬,今改名銀山。」近年,在鎮江黑橋山巷底新發現一文物——天后宮井。此古井青石質井欄,呈石鼓形,高0.3米,口徑0.4米,欄邊刻楷書「天后宮題」四字。有專家認為此天后宮井有可能建於南宋理宗趙昀在位期間。
清魏禧《揚州天妃宮碑記》載:「揚州古無祀天妃者。相傳明中葉閩沽客泛海遇颶風,舟落大洋,眾饑渴欲死,仰見天際有神女見,知為天妃也,群泣拜而跡之……於是醵金宮於邗江之上。」「邗江」因春秋吳王夫差築邗城、開邗溝而得名,距今已有2480多年歷史。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就稱「邗」。揚州在中國整個漕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唐宋明清時期,江淮漕運必須經過揚州,更換船隻(從江入河揚州是第一站,必須更換船隻)、補充給養、過關卡、驗糧,揚州都是中轉站。北宋時期,有一段時期從儀徵、揚州兩地轉運的漕糧不少於525萬石,佔當時江淮漕米運量的四分之三。明代漕糧經揚州的轉運量也一直在200-300萬石之間。清朝順治康熙年間,通過揚州的漕糧甚至佔到了全國漕運量的80%左右。為完成如此重要的漕運任務,眾人必求天妃相助。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泗陽天后宮是媽祖信仰在蘇北腹地傳播的重要佐證。她東延泗陽騾馬街,南依京杭大運河,西接小西湖,北連泗水古城。清朝康熙年間,泗陽眾興鎮為漕運要衝,是行船走馬的歇腳之地。有福建人在騾馬街西建宮供奉海神,此天后宮既是他們祈禱祭祀之廟堂,也是閩商發展商務的聚會之所。自宋至清,泗陽民眾飽受黃河泛濫之苦,「天后宮」成為泗陽民眾的精神依託,深得尊崇。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人們到天后宮進香、祈禱、遊觀,形成風俗習慣,近百年來,泗陽天后宮逐漸演變為佛道融合,以佛為主的釋家道場,為京杭大運河中段泗陽至淮安唯一保存完好的媽祖文化建築。
淮安是有著漕運樞紐500年歷史的運河之都,明清兩朝,是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轉輸中心和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各地船民雲集淮安,也將媽祖信仰帶到了淮安。在淮安目前至少發現三處媽祖廟遺蹟,其中最著名的是惠濟祠。
據《大清一統志淮安府》載:「惠濟祠在清河縣舊治東舊新莊閘口,明正德三年(1508)建,祀天妃,嘉靖初賜額『惠濟』,本朝雍正二年重修」。由於這座天妃廟建於新莊閘口的緣故,後來新莊閘也稱天妃閘,清康熙、乾隆曾多次視察天妃閘的運河水利設施,並建行宮於祠左,目前僅存御製重修惠濟祠碑一座。
惠濟祠的前身是由道士袁洞明建的小廟,叫泰山行祠,意為「泰山聖母」的「行宮」,而碧霞元君是泰山之神,有「泰山聖母」之稱。元、明兩朝,淮河屢屢泛濫,加之黃河數度改道奪淮,淮陰因此常常淪為澤國,更為嚴峻的是作為貫通南北漕運的京杭大運河也因多次被衝毀而中斷運輸,直接影響到我國南方諸省的貢粟不能按時運抵京都。明正德三年(1508),武宗朱厚照於淮陰碼頭鎮復建「惠濟祠」,供奉「泰山之神」之像位,企求她能「惠協正慶,濟接萬民」,並於正德十四年(1519)南巡淮陰漕運時駐蹕祠內。清初道士直接將碧霞元君附會為天妃(即媽祖),而在北方民間,因天妃廟與元君廟皆稱娘娘廟,且她倆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民眾的心目中她們都是惠濟眾生、有求必應的慈祥的娘娘。清初,惠濟祠設有前、後大殿,後大殿奉祀「齊太太」,而前大殿的神位上則供奉著「大奶奶」,也就是天后,亦即媽祖。
據《鹹豐清河縣誌》記載:「本朝即其舊宇崇祀天后,遂稱天妃廟。」《淮陰風土記》亦記載:(惠濟祠前殿)「壁上掛大法船,雖小而帆檣無缺,每值海中風浪大作,苟其人合當不死,則聖母必乘此船入海救生。」
明清兩朝,惠濟祠久邀崇祀,多位帝王、太后還親臨祠下,升香薦帛,虔誠祈禱,期盼漕運暢通,國運昌盛,並列入祀典。
嘉慶十七年(1812),嘉慶帝敕諭兩江總督百齡崇詣惠濟祠查明建築設計方案(規制)和神牌封號字樣等,在紫金城大內御園內依原樣建惠濟祠一座,以便就近祭祀,保證南北漕運安全。繼御園內仿建惠濟祠以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也相繼建起了惠濟祠,使天后神靈更加深入人心。
六朝古都南京雖不在京杭大運河沿線,但長江上遊各省的漕糧必經南京至揚州運河北上。明初建都南京,南京成為疏浚京杭大運河決策地。媽祖崇祀更為重要。歷史上南京至少建有七處媽祖廟宇,它們分別是上新河北岸天妃宮、大勝關天妃宮、下關天妃宮、寶船廠娘娘宮、水西門天后宮、莫愁路天妃宮、定淮門內水佐崗天妃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