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媽祖文化的淵源

2020-12-11 閩南網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心,境內平原遼闊,湖泊眾多,水網交織,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江蘇擁有954多公裡的海岸線和425公裡的長江黃金水道岸線,718公裡江蘇段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航運條件十分優越,一直處於無可替代的樞紐地位,人們以媽祖為精神支柱戰勝水上的千災萬劫,也留下了媽祖宮廟與媽祖信俗的遺蹟。

  隨著新時期的建設與兩岸同胞的經濟文化交流,新的媽祖廟落戶江蘇崑山,使媽祖與江蘇的緣越結越深。

一、緣自北上漕運

  漕運,即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它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

  江蘇在中國漕運史上地位重要,自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來,一直處於漕運中樞,是漕糧的重要產地、轉運中心,漕運給江蘇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船民求生存的精神支柱——媽祖信仰也早已與江蘇沿海、沿江、沿河百姓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京杭大運河中經濟發達的蘇州,宋代起建有媽祖廟,據盧熊《蘇州府志》「壇廟祠宇」稱:「始於宋代,元泰定五年給幣重修」。在今上海嘉定(原屬江蘇,1958年劃歸上海)宋代亦已建媽祖廟祠,直至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重建成,幾乎與上海立縣同時。

  元代的漕運以海運為主。元忽必烈闢通海之道,將江南糧食海運到大都(今北京),從至元十九年(1282)起,大批江南糧食從劉家港(當時屬崑山州,今太倉瀏河)啟航出海,運往北方。

  劉家港的繁榮,與天妃信仰有著緊密關係,當時人們祈求海神媽祖庇護,祭祀天妃成為舟船出海的頭等大事。據《太倉港史話》記載,僅太倉歷史上就擁有5座天妃宮(娘娘廟)它們分別是「瀏河天妃宮、周涇天妃宮、新鎮天妃宮、浮橋娘娘廟、七丫娘娘廟」。由於長期依賴通過海運向京畿地區輸送糧食等生存資源,元朝政府對海上航運的安全極為重視,也因此對媽祖極為尊崇。《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載:「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皇慶以來,歲遣使齎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錠,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周涇」,指太倉周涇天妃宮,當時崑山州治在太倉。由此看來,周涇天妃宮在元代時期曾名列由皇帝欽遣大臣祭祀的全國主要天妃宮行列,可見其重要性。

  有著「漕運咽喉、吳越門戶」之稱的鎮江也建有多處媽祖廟,如據元至順《鎮江志》記載,鎮江有天妃廟,「在豎土山東,舊在潮閘之西。宋淳佑年間(1241—1253),貢士翁戴翼創於此。太學博士李醜父為記。」並記載「土山,在縣(指丹徒縣,即今天之鎮江城)西江口,俗呼豎土山。與蒜山相屬,今改名銀山。」近年,在鎮江黑橋山巷底新發現一文物——天后宮井。此古井青石質井欄,呈石鼓形,高0.3米,口徑0.4米,欄邊刻楷書「天后宮題」四字。有專家認為此天后宮井有可能建於南宋理宗趙昀在位期間。

  清魏禧《揚州天妃宮碑記》載:「揚州古無祀天妃者。相傳明中葉閩沽客泛海遇颶風,舟落大洋,眾饑渴欲死,仰見天際有神女見,知為天妃也,群泣拜而跡之……於是醵金宮於邗江之上。」「邗江」因春秋吳王夫差築邗城、開邗溝而得名,距今已有2480多年歷史。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就稱「邗」。揚州在中國整個漕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唐宋明清時期,江淮漕運必須經過揚州,更換船隻(從江入河揚州是第一站,必須更換船隻)、補充給養、過關卡、驗糧,揚州都是中轉站。北宋時期,有一段時期從儀徵、揚州兩地轉運的漕糧不少於525萬石,佔當時江淮漕米運量的四分之三。明代漕糧經揚州的轉運量也一直在200-300萬石之間。清朝順治康熙年間,通過揚州的漕糧甚至佔到了全國漕運量的80%左右。為完成如此重要的漕運任務,眾人必求天妃相助。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泗陽天后宮是媽祖信仰在蘇北腹地傳播的重要佐證。她東延泗陽騾馬街,南依京杭大運河,西接小西湖,北連泗水古城。清朝康熙年間,泗陽眾興鎮為漕運要衝,是行船走馬的歇腳之地。有福建人在騾馬街西建宮供奉海神,此天后宮既是他們祈禱祭祀之廟堂,也是閩商發展商務的聚會之所。自宋至清,泗陽民眾飽受黃河泛濫之苦,「天后宮」成為泗陽民眾的精神依託,深得尊崇。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人們到天后宮進香、祈禱、遊觀,形成風俗習慣,近百年來,泗陽天后宮逐漸演變為佛道融合,以佛為主的釋家道場,為京杭大運河中段泗陽至淮安唯一保存完好的媽祖文化建築。

  淮安是有著漕運樞紐500年歷史的運河之都,明清兩朝,是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轉輸中心和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各地船民雲集淮安,也將媽祖信仰帶到了淮安。在淮安目前至少發現三處媽祖廟遺蹟,其中最著名的是惠濟祠。

  據《大清一統志淮安府》載:「惠濟祠在清河縣舊治東舊新莊閘口,明正德三年(1508)建,祀天妃,嘉靖初賜額『惠濟』,本朝雍正二年重修」。由於這座天妃廟建於新莊閘口的緣故,後來新莊閘也稱天妃閘,清康熙、乾隆曾多次視察天妃閘的運河水利設施,並建行宮於祠左,目前僅存御製重修惠濟祠碑一座。

  惠濟祠的前身是由道士袁洞明建的小廟,叫泰山行祠,意為「泰山聖母」的「行宮」,而碧霞元君是泰山之神,有「泰山聖母」之稱。元、明兩朝,淮河屢屢泛濫,加之黃河數度改道奪淮,淮陰因此常常淪為澤國,更為嚴峻的是作為貫通南北漕運的京杭大運河也因多次被衝毀而中斷運輸,直接影響到我國南方諸省的貢粟不能按時運抵京都。明正德三年(1508),武宗朱厚照於淮陰碼頭鎮復建「惠濟祠」,供奉「泰山之神」之像位,企求她能「惠協正慶,濟接萬民」,並於正德十四年(1519)南巡淮陰漕運時駐蹕祠內。清初道士直接將碧霞元君附會為天妃(即媽祖),而在北方民間,因天妃廟與元君廟皆稱娘娘廟,且她倆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民眾的心目中她們都是惠濟眾生、有求必應的慈祥的娘娘。清初,惠濟祠設有前、後大殿,後大殿奉祀「齊太太」,而前大殿的神位上則供奉著「大奶奶」,也就是天后,亦即媽祖。

  據《鹹豐清河縣誌》記載:「本朝即其舊宇崇祀天后,遂稱天妃廟。」《淮陰風土記》亦記載:(惠濟祠前殿)「壁上掛大法船,雖小而帆檣無缺,每值海中風浪大作,苟其人合當不死,則聖母必乘此船入海救生。」

  明清兩朝,惠濟祠久邀崇祀,多位帝王、太后還親臨祠下,升香薦帛,虔誠祈禱,期盼漕運暢通,國運昌盛,並列入祀典。

  嘉慶十七年(1812),嘉慶帝敕諭兩江總督百齡崇詣惠濟祠查明建築設計方案(規制)和神牌封號字樣等,在紫金城大內御園內依原樣建惠濟祠一座,以便就近祭祀,保證南北漕運安全。繼御園內仿建惠濟祠以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也相繼建起了惠濟祠,使天后神靈更加深入人心。

  六朝古都南京雖不在京杭大運河沿線,但長江上遊各省的漕糧必經南京至揚州運河北上。明初建都南京,南京成為疏浚京杭大運河決策地。媽祖崇祀更為重要。歷史上南京至少建有七處媽祖廟宇,它們分別是上新河北岸天妃宮、大勝關天妃宮、下關天妃宮、寶船廠娘娘宮、水西門天后宮、莫愁路天妃宮、定淮門內水佐崗天妃宮等。

相關焦點

  • 福建人與澳門媽祖文化淵源
    澳門是中國媽祖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彈丸之地的澳門轄區,現存8 座媽祖廟,其中列在首位的是號稱嶺南三大媽祖廟的澳門媽祖閣,它是澳門最早的建築之一,幾乎成為澳門的象徵。筆者拜讀該文後覺得譚先生依據一些新發現的碑銘材料,對媽閣廟歷史淵源問題頗有訂證,是對澳門媽祖文化研究的一個貢獻;但是,該文得出的福建人不是媽閣廟的始創者的結論,似乎又脫離了新發現碑銘材料所能證明的範圍。本文旨在探討福建人與澳門媽祖文化的淵源,並嘗試就福建人與澳門媽祖閣的創建問題與譚先生商榷。
  • 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媽祖文化概況 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
    審核通過了《關於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的報告》,《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章程》。大會還舉行了揭牌儀式。2019年6月,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全面鋪開,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民政廳牽頭的多部門指導和支持下,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展開,籌委會組織專人以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已取得的經驗為依託,前往山東省各地市進行調研,對當地的媽祖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挖掘,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出山東省內媽祖文化概況。
  • 湄洲媽祖祖廟莆田會館館長陳金森為莆田學院媽祖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特色班開展媽祖文化講座
    11月15日晚,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湄洲媽祖祖廟莆田會館館長陳金森先生來到莆田學院中區文正樓401,為莆田學院媽祖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特色班的學生們開展了媽祖文化講座
  • 媽祖文化 | 媽祖崇拜的起源
    媽祖是在中國南北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被廣泛信奉的女神。關於媽祖崇拜的起源,在幾乎所有的文獻裡,都說是從北宋時期在福建莆田開始的。在分布各地的許多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裡,都可以見到懸掛在牆上的文字或圖繪加文本的內容相當標準化的媽祖故事。媽祖是在中國南北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被廣泛信奉的女神。關於媽祖崇拜的起源,在幾乎所有的文獻裡,都說是從北宋時期在福建莆田開始的。在分布各地的許多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裡,都可以見到懸掛在牆上的文字或圖繪加文本的內容相當標準化的媽祖故事。
  • 湄洲媽祖祖廟莆田會館側記:傳播媽祖文化新窗口
    對市民及遊客來說,市區又多了一個了解媽祖文化的新去處。該館作為弘揚媽祖精神、傳播媽祖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將為有效促進全球各地媽祖信眾之間的聯絡和團結,助推新時期海絲建設作出新貢獻。  該會館面積3000平方米,總投資2000多萬元,內設有媽祖文化創意精品區、媽祖文化展示區、媽祖書畫展覽區、媽祖大學堂、媽祖文創工作室、媽祖文化顧問和工作人員辦公區、員工宿舍樓、媽祖行宮,集會議、接待、聯誼交流等8個功能區,裝修古樸、設計簡潔、布局合理,成為「媽祖文化城鄉互動」的一大標誌性工程。展區免費對外開放,市民可前往參觀。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
  • 顏延齡與澳門媽祖文化
    在這裡,人、歷史、自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媽祖、聖母和諧地裹卷在一處,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超然的時空感。其中,媽祖文化留給澳門山水的「腳印」最深,與澳門的淵源也最久,更是展示澳門「人文山水」悠久魅力的「代表作」之一。在我看來,媽祖文化之於澳門,如同皮與毛的關係。
  • 「傳承媽祖文化,發展藍色經濟」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濰坊行
    近日,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趙起良會長偕媽祖文化研究員王顯忠、副會長臧瑞強、理事李興國、劉培培、辦公室主任王奕等一行考察濰坊。在沉寂一個世紀後的1999年,當地企業家在天后宮以東十公裡處重建北海娘娘廟,趙起良會長將一尊沙金媽祖像贈予廟內的傳承人,希望有信仰的文化——媽祖文化在濰坊重放光彩,難能可貴的是,這是民間自發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傳承。由企業出資,政府指導的媽祖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四屆。2019年十一月,大家窪天后宮民俗廟會被評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第六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式7日在澳門舉行
    新華社澳門10月7日電(記者 劉衛國)第六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暨媽祖祈福祭典儀式,7日在澳門天后宮舉行。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中央政府駐澳聯絡辦副主任徐澤,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特派員盧樹民,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等,以及來自福建、天津、山東、廣東、香港、臺灣等地的媽祖宮廟代表和媽祖信眾近3000人出席開幕式。    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會長顏延齡在致詞時說,澳門與媽祖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 傳播媽祖文化新窗口 湄洲媽祖祖廟莆田會館開館側記
    該會館面積3000平方米,總投資2000多萬元,內設有媽祖文化創意精品區、媽祖文化展示區、媽祖書畫展覽區、媽祖大學堂、媽祖文創工作室、媽祖文化顧問和工作人員辦公區、員工宿舍樓、媽祖行宮,集會議、接待、聯誼交流等8個功能區,裝修古樸、設計簡潔、布局合理,成為「媽祖文化城鄉互動」的一大標誌性工程。展區免費對外開放,市民可前往參觀。
  • 臺灣媽祖文化交流團來煙臺交流參訪
    5月5日至7日,臺灣媽祖文化交流團一行35人,來煙臺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弘揚了媽祖文化,促進兩地媽祖文化交流。     交流團由北港朝天宮、大莊浩天宮、桃園蘆竹慈母宮、鬥六新興宮、旗山朝安宮五家宮廟組成,交流團一行參觀了煙臺天后行宮、煙臺市博物館、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等,祭拜了天后行宮媽祖,在媽祖鑾駕前敬獻禮樂花果,行三跪九叩之禮。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善於發揮媽祖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媽祖與「海絲」淵源深 唐代安史之亂後,我國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與外國的商貿受阻,南方海路開始承擔起中外交流主幹道的歷史重任。
  • 【導遊詞】江蘇宿遷——洪澤湖溼地公園、媽祖文化園
    洪澤湖溼地公園是集生態休閒、會議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旅遊景區,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長三角世博體驗之旅示範點、中國十大生態休閒基地、江蘇省省級自駕遊基地、「美好江蘇歡樂遊」遊客最喜愛的旅遊景區(點),並多次榮獲宿遷市優秀旅遊景區稱號,已經成為全省最具代表性的新興生態旅遊景點之一。
  • 莆田:以媽祖文化搭心靈之橋
    湄洲島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與臺灣一水相連,淵源深厚。媽祖信俗已融入臺灣民眾社會心理中,深深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作為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湄洲島一直被臺灣媽祖信眾視為心靈原鄉。每年有超過30萬人次臺胞信眾到湄洲島朝聖觀光。
  • 江蘇泗陽縣建成千裏運河上首座媽祖文化園
    海協會顧問陳雲林,臺灣「三三會」會長江丙坤,省委、省政府臺辦主任王榮平,宿遷市委書記藍紹敏為「天下第一媽祖聖像」揭幕。(圖片來源:泗陽縣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22日泗陽消息 5月20日上午,江蘇宿遷市泗陽縣媽祖文化園舉行開園儀式,國臺辦原主任、海協會原會長、海協會顧問陳雲林,海基會原董事長、臺灣「三三會」會長江丙坤,省委、省政府臺辦主任王榮平,宿遷市委書記藍紹敏出席儀式並共同為「天下第一媽祖聖像」揭幕。
  • 弘揚傳統文化 青島媽祖文化聯誼會赴威海煙臺等參訪
    齊魯網青島5月27日訊(記者 李英 通訊員 玄子)為弘揚傳統媽祖文化,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一行由會長趙起良帶隊於近日前往威海赤山、煙臺、蓬萊、萊陽的媽祖宮廟參訪。22日,聯誼會一行首先來到威海,受到威海臺辦領導的隆重接待,雙方就媽祖文化的傳承弘揚及山東媽祖文化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溝通,表示願意共同將山東媽祖文化事業發揚光大。下午,聯誼會一行來到位於赤山景區的威海石島天后宮,宮廟始建於1752年,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 「乘風破浪」播撒媽祖文化種子
    隨著鼓聲的響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祭典正式開始,莆田市湄洲島黨工委書記林韶雯告訴記者,人類非物質遺產媽祖祭奠既厚重又大氣,連接起海內外華人華僑、國際友人之間的情誼,他們通過媽祖祭奠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了解到我們在保護文化傳承方面所做的多年的努力。
  • 建祖廟莆田會館 傳播媽祖文化
    湄洲媽祖祖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系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媽祖廟宇的總廟,全球媽祖信眾的朝聖中心。昨日,記者從湄洲媽祖祖廟獲悉,為了發揮媽祖文化在人文聯誼交流中的積極作用,湄洲媽祖祖廟已在莆田中心城區設立莆田會館,部分展區經過精心布展,已免費向市民開放。今後,在莆田市區,遊客前往湄洲媽祖祖廟莆田會館不僅可了解媽祖文化,也能選購獨具媽祖味的文創產品,還可來到媽祖行宮拜謁媽祖。
  • 媽祖與湛江海洋文化
    自宋代閩人第二次南遷,把福建人對媽祖的崇拜信仰帶來以後,媽祖文化和雷州半島的海洋文化就相互滲透,相互融洽,形成了後來湛江文化獨有的精神特質,千百年來孕育了湛江人不朽的偉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湛江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裡。作為海洋大市的湛江,在南海的孕育下,在積澱深厚的海洋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湛江獨特的文化和精神。
  • 《天下媽祖》湄洲島開機,創新思路打造海洋文化IP
    海峽網 訊 2021年1月16日,由福建省千秋媽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九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百集系列電視片《天下媽祖》,在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正式開機拍攝,這是莆田湄洲島旅遊區自去年12月29日升級為5A之後迎來的首部影視拍攝組。
  • 仙遊舉行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 熱點圖片 - 東南網莆田頻道
    ,開展仙遊縣仙霞媽祖總宮暨仙遊縣媽祖文化交流聯友誼會揭碑等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據悉,此系臺北市松山慈祐宮第三度來仙交往交流,使兩岸媽祖信眾的感情愈來愈深厚,媽祖文化交流愈來愈頻繁。媽祖信仰已成為海峽兩岸最具影響力的民間信仰,以「和平、勇敢、關愛」為核心的媽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