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黃煜婷 通訊員 玄子 青島報導
濰坊,古稱濰州、濰縣,別稱鳶都,山東省地級市,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與青島、日照、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是中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濰坊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一部分,有著絕佳的發展契機。近日,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趙起良會長偕媽祖文化研究員王顯忠、副會長臧瑞強、理事李興國、劉培培、辦公室主任王奕等一行考察濰坊。
考察團首先來到省協會理事單位濰坊不孕不育研究院,一進門映入眼帘的是,精術、行善、積德、大愛八個大字。行善、積德、大愛正是媽祖文化的精神所在。據陳院長介紹,他的祖籍是在福建泉州,從小就被媽祖文化所滋養,加之出身中醫世家,時刻謹記以仁心對病患,研究院一直以來秉承媽祖精神。醫院在為患者營造家一樣氛圍的同時,對於一些經濟條件困窘的患者,更免費發放中藥,實實在在為患者謀福利。趙起良會長在交流中提出,希望研究院的業務發展能夠更上層樓,為一方的群眾造福,更希望陳院長能夠帶領他的大愛團隊助力山東省的媽祖文化蓬勃發展。
在濰坊市文化旅遊局非遺中心辦公室主任王亦耘、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旅遊度假區文體旅遊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連元、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產業發展科科長毛金鵬等的陪同下,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考察團來到坐落於濰坊市寒亭區的北海娘娘廟。清朝同治年間,羊角溝開埠。1869年,濰坊第一座天妃廟在北海娘娘廟向西十公裡處建成。1893年,原廟拆除,改建天后宮,後因歷史更迭,宮廟因戰亂及自然原因消失。在沉寂一個世紀後的1999年,當地企業家在天后宮以東十公裡處重建北海娘娘廟,趙起良會長將一尊沙金媽祖像贈予廟內的傳承人,希望有信仰的文化——媽祖文化在濰坊重放光彩,難能可貴的是,這是民間自發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傳承。由企業出資,政府指導的媽祖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四屆。2019年十一月,大家窪天后宮民俗廟會被評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將計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媽祖文化在濰坊濱海新區落地。
在參觀北海娘娘廟後,雙方就濰坊當地的媽祖文化傳承、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了座談。座談會現場氣氛熱烈,座談一直持續到晚上六點多,大家還意猶未盡。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向濱海新區贈送《大愛媽祖》書法捲軸,濱海新區領導回贈濱海新區文史資料書籍請省協會惠存。
在座談中,王亦耘主任代表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對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一行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並祝賀此次調研考察活動圓滿成功。據介紹,濰坊市委書記提出,突破濱海推動濰坊轉型發展,開創海洋經濟新時代,發展濱海旅遊度假區。近幾年,濱海新區已成規模。
趙起良會長指出,沒有想到在山東半島的中部,在濰坊,在濱海新區會有著媽祖文化的傳承,儘管它在地的歷史並不久遠,只有一百五十餘年,儘管宮廟的打造存在一定局限,但是在這樣的中部腹地,能夠有濱海新區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能夠有愛心,執著於發掘當地媽祖文化歷史淵源,致力於弘揚媽祖文化的人在,希望通過媽祖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同當前的山東海洋文化發展戰略相結合,相信媽祖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在濰坊掀起新的熱潮;目前,濱海新區作為濰坊的旅遊勝地,土地鹽鹼化還比較嚴重,希望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克服困難,改善環境,綠化造林,在硬體建設和配套服務設施上下大工夫,秉承媽祖精神,讓北海娘娘廟打破壁壘,改變思路,「不僅僅是一座廟,而是要因地制宜,建設文化、經貿、旅遊相結合的產業園區」。更希望在當地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扶持下,加強臺港澳民間交流,同時建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經貿往來,以媽祖文化作為交流平臺,把濱海新區打造成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切實為濰坊市的雙招雙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