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中國媽祖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彈丸之地的澳門轄區,現存8 座媽祖廟,其中列在首位的是號稱嶺南三大媽祖廟的澳門媽祖閣,它是澳門最早的建築之一,幾乎成為澳門的象徵。在澳門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媽祖閣是閩人最早建築的,遠在葡萄牙人來澳門之前。據說當年葡萄牙人第一次航海來到澳門時,已見澳門半島港灣裡有一座媽祖廟,所以,他們將澳門稱為「阿媽港」。至今為止,葡萄牙人仍稱澳門為「MACAU」,近似閩南語「媽港」的發音。這一傳說雖是口碑,但在民間流傳已久,從未有人提出疑問。不過,澳門大學的譚世寶先生最近發表了《澳門媽祖閣的歷史考古研究新發現》一文,全面否定了福建人創建媽祖閣之說,在澳門造成了一時的轟動效應。筆者拜讀該文後覺得譚先生依據一些新發現的碑銘材料,對媽閣廟歷史淵源問題頗有訂證,是對澳門媽祖文化研究的一個貢獻;但是,該文得出的福建人不是媽閣廟的始創者的結論,似乎又脫離了新發現碑銘材料所能證明的範圍。本文旨在探討福建人與澳門媽祖文化的淵源,並嘗試就福建人與澳門媽祖閣的創建問題與譚先生商榷。
一、福建人對香山的開拓與媽祖文化的傳播
從澳門西文名字「MACAU 」或「MACAO」的由來我們已可看到福建人與澳門媽祖文化深切的關係。澳門的許多學者也認為: 福建人是澳門的最早開拓者。那麼,澳門與福建遠隔千山萬水,為什麼福建人是該地最早的開拓者而不是廣東人? 這便需要研究廣東與澳門的地理環境和移民史。
澳門原隸香山縣,其主要部分位於香山縣伸入大海的一個半島的頂端。澳門的城市成長於明代,在明以前,澳門這個地方十分荒涼,人們推測當時只有漁民偶爾來到這裡,當地是否有長期居民,尚待考古資料驗證。澳門所在香山縣亦開發較遲,直到明中葉澳門興起前,香山縣仍是地廣人稀,這就給外地人開發香山提供了條件。
福建是廣東的鄰省,自唐末五代開始,福建人口的增長即超過了廣東。宋代福建經濟、文化大發展,成為全國最發達的省份、人口過剩的區域之一。所以,從五代以來,即有閩人移居香山縣境內的記載。迄至南宋之後,福建沿海人民大量移民廣東,成為廣東漢族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閩文化因素傳到廣東。據筆者所見,唐宋間閩人移居香山縣以五代圓明禪師為最早。迄至宋代,從縣誌內可以看到一些閩人在香山做官,其中以宋代香山縣令洪天驥最有名。這一僧一官皆為當地閩人中的傑出人物。此外,宋代閩人移居該縣的也很多,有的成為當地巨族,如谷都南湖鄭族、仁良都南湖鄭族、良都長洲黃族、仁都邑城高族等。清代香山縣以劉、黃、鄭三大姓最為著名,丁口之多,為全縣之最,民間有「劉、黃、鄭,殺人不用償」的說法。三姓皆為宋代遷入的古姓,而三大姓中閩籍佔其二,這說明閩人對香山漢人社會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宋末元初朝代的更迭在閩粵沿海掀起了大波瀾。南宋最後的兩個統治者在張世傑、陸秀夫的扶持下航海來到泉州。在泉州,他們徵用了當地上百艘航海大船,並僱傭了許多泉州籍水手,組成了一支大規模的船隊,漸次航行至香山、新會一帶沿海,最後集結於崖山。澳門港距崖山僅有數十裡水路,所以當地留下了許多有關宋末小皇帝的史跡。《廣東通志》載:張世傑等人「奉帝幸香山,以馬南寶宅為行宮,復駐淺灣;」元將敗張世傑於香山島。②澳門的學者都認為:所謂淺灣,應是澳門十字門一帶的海灣,而香山島,就是澳門附近島嶼的古稱。可見,當時張世傑船隊中的泉州水手也在這一帶出沒過。張世傑敗於元朝之後,船隊潰散,成千上萬的南宋遺民流散當地,許多人定居於此,其中也會有不少閩籍遺民。這都加強了香山一帶的閩文化因素。
入明之後,香山仍為地廣人稀的區域,閩人繼續移民香山,其中以客家人最為著名。客家人大多來自福建西部的汀州,他們先是移民廣東梅州,而後陸續向各地遷移,成為廣東漢族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廣東的漢族有許多來自閩中,現在流行的三大粵方言中,閩南方言、客家方言都是來自福建,而操用這二大方言的廣東人,即使在今天也佔廣東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見,在歷史上閩文化對廣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影響的力度,絕不亞於今日廣東文化對福建的影響。考慮到這個背景,人們對閩文化對香山縣產生較大影響就不會奇怪了。
總的來看,福建人移民香山從宋元一直延續至明初,他們的到來對香山漢人社會的形成起了較大的作用。在長期的歷史衍化中,早期的移民陸續融合於當地的粵語社會,成為土著的一分子。同時,他們帶來的閩文化因素也逐步融入香山社會中,並促進了香山媽祖文化的成長。
前文我們已指出:宋代福建人已移民香山縣。其中,來自媽祖故鄉的仙遊鄭氏與莆田鄭氏在香山發展很快,後成為香山大族之一。由於家鄉的關係,他們當然會成為積極引進媽祖香火的傳播者。既然宋代即有大批福建移民進入香山境內,那麼,香山的媽祖廟很可能最早出現於宋代。刊於嘉靖二十六年鄧遷修、黃佐纂的《香山縣誌》第八卷的「雜誌•雜考」內有以下記載:「其尚鬼則天妃宮創自唐時,元豐堂在大欖都者,創自宋初。自餘私造皆未建縣而先創者,今皆毀,盡教諭顏階之功也。」這條史料對當地出現媽祖廟的時間記載可能過早。但是,香山在宋代即出現媽祖信仰還是可能的。據道光《香山縣誌》第一卷的《建置志•壇廟》:該縣的「月山古廟,在黃角山,宋鹹淳間建, 祀天后。」鹹淳為西元1265 年—1274 年,時為南宋末年,已是劉克莊所說的「廣人敬妃,無異於莆」③的時代了。宋代媽祖信仰隨著閩人的移民步伐和工商活動進入嶺南各地,當然也可能來到香山。所以宋代香山一帶已有媽祖信仰是可信的。而且,香山人歷來以重視民間信仰著稱,其縣誌感嘆宋代邑人云:「邑氓興起多建庵堂淫祠,不可盡紀。」④在這種背景下,香山人不建媽祖廟,倒是不可思議的。與此成為映照的是:香港九龍、深圳赤灣的媽祖廟都建於宋代。
明清以後,媽祖信仰在香山縣紮根,發展很快。嘉靖《香山縣誌》第三卷「政事志•壇廟」記載:「天妃像在官船廠,備倭官船灣泊之所,正德中千戶盛紹德立,後廢,嘉靖二十四年指揮田倪重建。」其第八卷「祥異」又雲:「天妃廢宮,在河泊所前,洪武中千戶陳豫建,田八十畝有奇。」以上載入縣誌的天妃廟都是官府所建的,而民間所建天妃宮,除了個別著名者,縣誌是不載的。但據考古資料,香山縣境的天妃廟不少,僅香山縣境的南水鎮,便發現了8 處媽祖遺址, ⑤全境媽祖廟的實際數量可想而知。香山四面環水,人民的生活與水運有相當的關係,所以,當地人對媽祖的崇拜是很深的。明末崇禎年間香山縣的《大欖天妃廟碑記》雲:「粵與閩境相接,而妃之靈爽又每駕海島而行,故粵不論貴者、賤者,貧者、富者,舟者、陸者,莫不香火妃,而妃亦遂愛之如其手足。吾所居之裡,四面皆海,出入必以舟;亦為山澤之藪,群盜乘以出沒,而妃之相之者,纖悉不遺。故其間或宦、或士、或農、或商,或往、或來,有於海上遇危難者,群匍伏號泣呼妃。妃來則有火光從空而下,止於檣,無檣止於舟之背,或其櫓柁,眾乃起鳴金伐鼓而迎之。須臾舟定,火將往,眾又鳴金伐鼓而送之。諸如此類,嶺南人在在可據,大與尋常飾說鬼神者不同。」⑥由此可見,由福建傳來的媽祖文化已在香
山社會裡紮下根了。回顧以上澳門開發前閩人與香山關係的歷史,不難說明:福建人開發香山已有久遠的歷史,他們並不是偶然到達香山所屬澳門的。所以,澳門開發以前,當地早有一個濃厚的閩文化背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閩人成為最早的澳門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