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就是最大的不孝?孟子的本意並非如此

2020-12-12 騰訊網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句古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每當有人傷害或者折磨自己身體的時候,就會被他人用這句話勸說,目的就是讓人們認清自己現在的身體以及生命是父母授予的,不能隨隨便便去破壞。

當然,這句話也映射了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孝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中,孝道就像一根不斷生長且萬古長青的藤蔓,不會隨著王朝的更迭或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任何改變,幾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宣揚孝道文化。

尤其是那些遵循儒家文化並以其為治國核心思想的朝代,更會充分將孝道精神發揚光大。除此之外,對於民間的百姓來說,「守孝」也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準則,因此在古代,很多地區會用「孝」為標準,來衡量百姓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圖片來源於網絡:孝道

傳承孝道文化的腳步從不曾停歇,最早的「孝」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有關於「孝」的論述與卷書就已經層出不窮了。孔老夫子認為守孝是立德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盡到孝道,那麼這個人可以等同於一個「無德」的人。

儒家學說剛剛起步的時候,孝道思想就被重點列入其中了。對於「孝」的論述,孟子也闡明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比如,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就是孟子提出來的。

這句話經常被老一輩的人用來教育晚輩,那麼大家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嗎?從前半句的字面意思可以知道有三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到底是哪三種呢?其實這句話在被孟子提出來後,就被後世給歪解了。圖片來源於網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其中沒有盡到晚輩的職責是最大的不孝。

比如,舜結婚時沒有告知父母一聲,說明根本沒有把父母放在一個重要位置,這就是沒有盡到晚輩的本分。因此,孟子最初想要告訴我們,不孝順的表現並不是只有三種,而是很多種。

原句中的「三」指的不是數字三,而是泛指多數的意思,很顯然,孟子也沒有具體說明到底有哪三種不孝。

而後世將孟子原話的後半句理解成了:晚輩要是沒有可以繼承香火的後代,就成了最不孝順的一種。這個意思完全跟孟子的原意背道而馳了。圖片來源於網絡:孟子畫像

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孟子的這句話在後世流傳甚廣,無論是文學小說或是影視作品,裡面的人物都會背著手,表情嚴肅地將這句話念叨一遍出來,告訴小輩們,一定要謹記最大的不孝就是沒有留下可以延續血脈的子嗣。

通過前文的分析,大家可以知道,這個理解與孟子最初的意思差得太遠了,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將這個意思曲解流傳下來,導致世人也迷迷糊糊地跟錯隊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位東漢的經學家。

這個經學家叫做趙岐,他本人沒有什麼顯著的成就,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通過曲解孟子的言論出名,注釋《孟子》是趙岐一生中做過最出名的事,他應該沒想到,最讓自己自豪的成就居然會成為後世的笑柄,因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就是從趙岐這裡開始錯誤地流傳下去的。圖片來源於網絡:東漢的經學家趙岐畫像

以至於傳到如今社會,孟子的原話被徹底改頭換面,還有一些不知所云的人去抨擊孟子。其實,被曲解的那句話就是趙岐自己的想法,趙岐只是將自己對不孝的觀點闡述了一遍而已,因此,現在我們所聽到的這句話的意思,跟孟子已經毫無關係了。

按照趙岐的意思,他是如何認為的呢?在他眼中,第一種不孝就是子女的愚孝,子女為了彰顯自己的孝順,即使有時候父母做錯了事,也不加以勸解。

第二種不孝指的是,若父母年紀大了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子女眼看著家中生活條件艱苦,卻不工作賺錢來供養父母。第三種不孝就是不娶妻,或者娶了妻後生不出孩子,使得家族沒有後代得以延續。圖片:娶妻劇照

從趙岐這幾個觀點來看,還算是與當代的孝道文化有點關係,沒有造成嚴重的失誤,不過他曲解孟子原話的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趙岐並未曲解這句話,只是解釋的時候將自己的觀點寫在旁邊,喧賓奪主了,後人就將其理解錯孟子的意思。

這種情況也不是沒可能,當初朱熹就很明確地提出這句話是趙岐的觀點和論述,與孟子沒有一點關係。由此可見,如今大多數的文學、影視作品在抨擊這句話的同時,把孟子也給諷刺了一通,這簡直是大大地冤枉了。圖片來源於網絡:朱熹畫像

按照孟子的原意,他認為不孝有很多種,那到底包含多少種呢?孟子有沒有具體論述過分別是什麼情況呢?無獨有偶,孟子確實論述過,而且他認為不孝包含五種表現。

第一種情況:子女生性懶散,對父母懶得照顧,不聞不問。

第二種情況:子女沉迷喝酒與賭博,讓父母恨鐵不成鋼。

第三種情況:子女貪財好色,娶了老婆就忘了娘,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

第四種情況:子女在外放飛自我,尋歡作樂,被世人唾棄,也讓父母的臉面丟盡。

第五種情況:子女不會控制自己,隨意在外面打架鬥毆,傷及他人,也波及到年事已高的父母。圖片:在外面打架鬥毆劇照

以上的五種不孝的情況才是出自於孟子,而前三種情況主要與不照顧、不贍養父母有關,這一層意思就與趙岐的觀點相差無異了。不過縱觀這五條論述,沒有一條是與有無後嗣相關的,這就與趙岐的話天差地別了。

由此可見,孟子的五條不孝的表現,與他最早提出的那條理論是吻合的,沒有太大出入,於孟子而言,他後來詳細說明的五大不孝,全部可以歸類到「不履行晚輩的責任和義務」裡。

而根據趙岐翻譯孟子的其他話也可以看出,他一直以來的觀點就認為子嗣傳承是最重要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孟子

總之,看過今天這篇文章的小夥伴,應該對這句話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了吧,同一句話,孟子和趙岐的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如今社會上對這句話的認識都源於趙岐,很少人知道孟子原來的觀點。

其實孟子對於孝道方面的思想以及論述,都保持著連貫性,沒有突然改變風格,他認為孝道最核心的觀點就是作為子女,一定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對父母盡到贍養義務,畢竟是父母生了你,給了你能夠接觸以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力。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孝道的許多思想還是比較合理的,子女確實都應該孝順父母,只要不愚孝就可以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什麼?
    《孟子》不講心靈雞湯。《孟子》也不是永遠都是對的,按需要去解讀經典本身就是對經典的褻瀆,這世上沒有永遠的聖人,只有永遠地在製造聖人。《孟子·離婁章句上》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古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那麼除了無後之外,應該還有另外兩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另外兩種不孝的形式是什麼呢?這個就要從本段話的原文中去找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在向弟子萬章解釋,孝子的典範大舜為什麼不向父母報告,就擅自娶了老婆回家的問題時所說的。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什麼?十之有七答不出
    傳統「孝」道自古流傳,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之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想必我們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細細問來,卻少有人知道這句話中的「三不孝」和「無後」分別指的是什麼,今天筆者便為大家解說這句俗語中的歷史典故。
  •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古代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語錄。流傳至今,並且對當下的影響也很深。有些古語雖然說,並不能指導現代人的思想。但是,卻一直被人引用著。比如這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是出自《孟子離婁上》。大多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都覺得這句話很嚴重。其實這句話是在全文中摘下來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卻很少人提及與傳頌。至今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解釋都沒有統一。一般情況下對這句話的解釋有兩種。爭議主要是來源於無「後」為大中的「後」字。
  • 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佛教中的出家人都是不孝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在中原地區的山東和河南仍然把生男孩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世人所以覺得出家人不孝,多是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影響。有的人認為生男可續香火,才是有後代,生女則不算有後代。現在搞計劃生育,「無後」的人很多。
  • 孟子曾說不孝有五,如果將第三個作為標準,現在很多人都不是孝子
    孟子曾說不孝有五,如果將第三個作為標準,現在很多人都不是孝子人們常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孝道的理解各有不同,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才能被稱為孝呢?意思很明確,孝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父母。在這基礎上,孟子又提出了五不孝的觀點,分別是,好吃懶惰,一不孝;嗜酒賭博,二不孝;貪財,偏向妻子,三不孝;風流浪蕩,四不孝;爭強鬥狠,無不孝。尤其是,孟子提到的第三個觀點,如果將這個標準放到現在的話,估計很多人都不是孝子。
  • 《闖關東》心裡「只有鮮兒」的傳武:過度專情對父母來說就是不孝
    傳武為了他的愛情,把父母及兄弟拋於腦後,為人子女者,這就是不孝,敢愛沒有錯,但賠上了全家人的利益,讓父母承擔罵名,傳武的行為太魯莽,也太自私。2.讓父母對秀兒心懷愧疚,而且「無後」是傳武的大不孝。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說有些封建,可是傳武的無後,是對秀兒的殘忍,讓父母為此牽腸掛肚,實為大不孝。參軍後的傳武,驍勇善戰,是朱開山夫婦的驕傲,不管兒子以前如何不聽話,但父母都想時常看到他,但是傳武對鮮兒的專情讓他無法面對秀兒,為躲避秀兒他很少探望父母。
  • 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孟子原來的意思是:仁義禮智充斥於內心,不需經過言語,自然而然在四肢上呈現出來,這是有內而外流露和生發過程。2.杯水車薪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處:《孟子·告子上》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釋義:就是指君主能夠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共享快樂的生活。後常比喻領導與群眾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九,寡不敵眾。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釋義:形容道理很淺顯,不用說,大家也會明白。十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二十四孝圖》描述的宋代孝子背後,是「不孝之刑」的法律支撐
    "尋親去,迎親歸,萬裡程圖,魂羨三吳黃孝子;堊室生,繭室死,九泉茹慟,名齊二曲李徵君。"這是他人為其祠堂供桌壁邊所寫的楹聯。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爾雅》中有:"善事父母為孝。"從孔到曾,到子思再到孟子,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發展下,將孝推向了倫理綱常的核心,甚至是治國安邦的首要。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為政》、《論語·學而》、《論語·裡仁》以及他的《禮記·中庸》,將孝與敬、孝與禮、孝與悌、孝與諫、孝與人性進行結合說明,主要目是讓孝從宗族倫理轉化為家庭倫理,從而更易被人們所接受和廣泛認知。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
    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為此許多國人都為之自豪,也深信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其實還有下半句,原話是這樣的,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它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它睡下去吧。這個你聽過嗎?
  • 在工作中不忠誠、不懂反思、不正直也是不孝
    對於不正確的意見,要敢於批評指正,匡救其惡,就是要「爭」。只有這樣做了才可以建構和諧的關係,「上下能相親」。一個人只有處於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創業立功,讓父母臉上有光。這都有孝的因素。如果走的不是正道,通過跑官買官,官雖然大了,卻做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實質上不是幸的表現。通過歪門邪道,撈取很多錢,卻是不義之財,也不能稱為孝子。他們行為不正,一旦東窗事發,或者身敗名裂,或者受到懲治。父母就因此深感恥辱,無臉見人。犯罪入獄,釋放出來,不能參加祭祀祖先。因為自己犯罪,辱沒了祖先。這是古代的規矩。
  • 白居易的母親墜井而死,讓他背上「不孝」的罪名,是怎麼回事
    公元846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去世,很有惜才之心的唐宣宗得知後痛惜不已,寫下這首詩表達對白居易的追思之情,也被後人視為對這位詩人一生最好的總結。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雅號「詩魔」,是中唐「元白詩派」的中堅人物,詩歌風格以重寫實、尚通俗、明白曉易著稱,注重現實題材與發掘融入詩歌的現實意義,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宗旨,他的很多作品如《長恨歌》等都是唐朝詩歌領域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 不孝不忠的面相,遇見這樣的人千萬不能結交!
    自古以來我們似乎對於一些不忠不孝之人都是極為唾棄的,而且也都清楚在不少人看來一些不孝之人通常都是那種極為邪惡之人,沒人喜歡。那麼不忠不孝的人面相是什麼特點?
  • 白居易母親墜井而死,白居易守孝3年,最終卻被判為「不孝」
    清朝理學家曾國藩曾提出著名的「人生三境」,即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閒境,老年經不得逆境。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一生,恰恰符合「人生三境」。唐朝時期,詩歌文化得到了迅猛發展,以李白、杜甫、白居易成就最為突出,三人合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在仕途上十分不順,唯有白居易穿過紫色朝服,擔任過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的身份退休。
  • 歷史上母愛典故,第一位母愛永恆,最後這位母愛偉大子孫卻不孝
    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很多關於母愛的典故,「百行孝為先」的思想注入了中國人的血液裡,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古代歷史上母愛典故,第一位母愛永恆,最後這位母愛偉大子孫卻不孝1.孟母三遷>在戰國時期我們都知道有位亞聖——孟子,他的學問可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他這一切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跟他的這位偉大的母親是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