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公元846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去世,很有惜才之心的唐宣宗得知後痛惜不已,寫下這首詩表達對白居易的追思之情,也被後人視為對這位詩人一生最好的總結。
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雅號「詩魔」,是中唐「元白詩派」的中堅人物,詩歌風格以重寫實、尚通俗、明白曉易著稱,注重現實題材與發掘融入詩歌的現實意義,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宗旨,他的很多作品如《長恨歌》等都是唐朝詩歌領域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李白墓》:「採石江邊李白墳,遶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詩中表達了對李白才華橫溢卻飽經人生憂患的無限同情。但令人悲哀的是,他的命運也並不比李白強多少,他的人生也曾經歷過跌宕起伏的大起大落,坎坷困頓之狀,實不次於李白。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祖輩和父輩都擔任過唐朝的縣令之職。在書香門第薰陶之下,白居易自幼飽讀書史,「敏悟絕人,工文章」。貞元年間,白居易高中進士,被授予校書郎之職,由此踏上仕途。
814年,白居易擔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翰林學士。他滿腔報國之心,以耿直敢言著稱,頻頻向皇帝上書,「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大多都被皇帝採納,聲望在朝中日益高漲,仕途前程一片光明。
然而白居易的直言不諱,也沒少得罪人,給自己埋下禍根。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背後元兇是當時的大軍閥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滿朝文武懾於他們的勢力,無人敢言。白居易卻憤然上書,要求朝廷嚴查兇手,為忠心耿耿的武元衡報仇。
誰知此舉給他自己惹來大麻煩。朝中那些與白居易有過節的大臣,立即上書皇帝,批評白居易是東宮太子的書吏,「不當先諫官言事」。一時間白居易遭到圍攻,有人甚至翻出白居易母親墜井而死的往事,聲稱他是個不孝子,說他母親在賞花時不慎跌落井中而死,他還行若無事地寫輕鬆愉悅的《賞花》詩、《新井》詩,全無心肝,「甚傷名教」。
「忠」與「孝」是歷代王朝立國之本,「不孝」的罪名在古代僅次於對皇帝的不忠,結果白居易被撤職查辦,逐出京城,到偏遠的江州擔任司馬之職。此事背後真相究竟是怎麼回事?白居易背上的「不孝」罪名是否屬實?
《唐闕史補》中,記載了此事的來龍去脈。原來,白居易的母親是個嫉妒心極強的女子,早年因為白居易父親納妾,「因憂憤發狂」,從此得了狂疾,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經常到處狂呼亂叫,到處亂跑。
白居易帶著母親「遍訪良醫「,但總是不見好,病情時好時壞。他忙於公務分身無暇,生怕母親出了意外,特意花大價錢僱了兩個身體健壯的婢女,專職服侍看護服侍母親,「厚給衣食」。但他母親有一次趁人不備又跑了出來,不幸墜井而死。因此她的死並不是白居易「不孝」造成的,相反他對母親不離不棄非常孝順。
至於他寫的那些《賞花》《新井》詩歌,都是在他母親去世前寫的,根本不是寫於他母親死後。但白居易的那些敵手們豈會放過這個機會,硬是把「不孝」罪名按在他頭上,導致白居易無辜被貶,實在是冤枉。
參考資料:《舊唐書》《唐闕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