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的根本是什麼?自然是「分秒不差」的走時。由此而言,經官方天文臺認證的機械手錶大抵就是我們所謂的「最純粹的表」。只不過,這類手錶的存量並不多;即便在生產機械錶的上個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黃金期,能真正擔得起「天文臺手錶」的亦寥寥無幾。
或是由於製作、調校、成本方面的因素,當年大多數的天文臺手錶僅作為行業競賽所用,並沒有對一般民眾發售,而且最終入圍並「名留青史」的更是鳳毛麟角,和今天大批量通過的C.O.S.C.認證完全不是一回事。
再後來,因為受到石英風暴的衝擊,維持了百餘年的瑞士天文臺手錶競賽被迫終止,真正意義上的天文臺手錶也就此絕跡。直到最近幾年,藉機械表復興運動與鐘錶收藏日趨繁榮的契機,以法國天文臺為首的一些機構又重新開始舉辦適應新時代的競賽,只不過機械錶早已不是當年的「初心」,實用性已經讓位給觀賞價值。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天文臺手錶早就在六十年代末便不復存在了,如今這些只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罷了。
當然,以瑞士為核心的天文臺手錶沒落除了在於石英革命外,因境外鐘錶產業崛起而帶來衝擊也不能小覷。尤其是以日本精工為代表的高精度機械錶,那時在性能方面已經超越了瑞士制表。1968年,精工在納沙泰爾天文臺和日內瓦天文臺競賽中同時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多枚機械錶名列前茅且水平相當,呈交納沙泰爾天文臺的103枚4520機芯中有73枚均通過認證;隨後1969年與1970年,精工又分別以25枚與128枚4580機芯的成績獲得認證……
4520與4580都是36,000高頻手動機芯,與日曆款4522同屬於45GS系列;而與它們同時間研製出來的61GS系列,比如6145、6146、6155、6156、6185、6186等都是日曆款,其中5結尾的為單日曆視窗,而6結尾的為雙日曆視窗。
於1968年同年推出的手動45GS與自動61GS是業內公認的精工最優秀天文臺級別機芯系列。之後,為了應對與制衡C.O.S.C.,精工制定了Grand Seiko(GS)標準,並細分為Standard、Special和VFA三個級別。經過修訂的GS Standard標準等同於C.O.S.C.認證;GS Special則更為嚴格;至於VFA便是GS認證的最高規格,指代超高精度調校。
在45GS與61GS中,4520、4580、6185與6186均被納入VFA認證標準中。而這些代表著精工機械錶最高工藝與成就的經典款,也因此多年來深受天文臺表迷們的推崇。
前不久,從業內前輩處有幸得見一枚6186-8000,品相之出色甚至超過了精工博物館內的同款展品,讓人好生羨慕。據這位前輩說,這枚VFA一個月總誤差在半分鐘以內,平均每天的誤差在+1秒左右,是他收藏的最精準的機械錶。
這枚VFA原本應該是密底,但這位前輩將它換成了藍寶石透底,這樣便能一窺這枚傳說中的機芯。相較於普通版的61GS,這枚VFA 6186的機芯為古銅色,在中央夾板上,我們能看到刻有「Very Fine Adj」的字樣。
依據精工的制表傳統,即便是這種最高規格的VFA 6186也是以精準、實用為核心。機芯採用偏心螺絲微調,簡單有效;機芯直徑27,4mm、厚5.6mm,與同期的高頻天文臺自動機芯傑作——芝柏32A相比,6186則更為飽滿,立體感強烈。這種層次感還體現在6186-8000的表殼設計上,與44GS的相比,61GS VFA更為硬朗,有種劍拔弩張的氣勢。
6186-8000的不鏽鋼材質多邊形表殼直徑約為37mm,錶盤的設計方面仍是「一眼便知是精工」的風格。精細的輻射狀條紋從中央散開,從不同角度看去,光芒流轉。雖然少了GS標誌性的太妃針與稜角分明的時標,但至於時標內圈的分鐘刻度也算與眾不同。
錶盤12點鐘方向刻有Grand Seiko的標誌;3點鐘方向為雙日曆視窗,其中星期顯示除了可以在英文與日文之間切換外,周六為藍色、周日為紅色的精工傳統也盡數保留,讓素雅的盤面不會看上去太呆板。 6186-8000的時分秒三針均短小纖細,且距離錶盤稍高,主要是為了避讓立體的時標刻度;從側面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座座高聳的大廈。
在從前眾多的天文臺手錶中,6186-8000大概是最「平平無奇」的一枚,不過卻也是怎麼都看不膩、戴不膩的一枚「王者」。無論你是理工男還是文人墨客,簡潔、精準的精工6186-8000天文臺手錶無疑是你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