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大寒天氣幹,旱到二月滿」說的是啥意思?明年會幹旱嗎?
二十四節氣的產生背景是我國處於農業社會,農耕時代的收成是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但是在農業種植中,天氣情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所以古代人在氣象預報不發達的時候,發明了二十四節氣,並且研究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中的氣候變化,並且根據當前的節氣天氣來推演未來年頭的氣溫變化,幫助農民指導農業生產耕種。
「大寒天氣幹,旱到二月滿,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這個時節的天氣狀況將影響未來的農業耕種,一般來說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因為此時的氣溫、風向比較恆定,寒暖氣流交匯的機會相對比較少。所以如果當年大寒的節氣中天氣乾燥,沒有大量的雨雪天氣,這樣來到來年的農曆二月的時候,土地裡的含水量非常低,大地會一直維持著很乾旱的狀態。這也說明了小寒時節的降雨量對未來的農業種植的影響很大。
與之相對應的農諺俗語是大寒天下雨,春天全是雨,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大寒的天氣裡的雨雪會滋潤大地,來年的春天大地含水量會很高,更有利於農業的種植生產。所以還有「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到明年麥」的說法。
我國的華南大部分地區在大寒的天氣裡降雨量一般只有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的降雨量會更少,所以根據農諺俗語的說法,來年春天是否乾旱,要看大寒期間的雨雪情況,如果是少雨雪的天氣,那麼雖然越冬作物在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農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並不突出。但是到了來年二月份的時候,就要抓緊時間適時澆灌,這樣對春作物生長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農村俗語:「大寒天氣幹,旱到二月滿」說的是啥意思?大家認為這樣的說法有道理麼?歡迎交流,更多農村俗語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