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麵館形形色色,遍地開花,街頭巷尾的老牌蒼蠅館確實藏龍臥虎,長腳面,大腸面,辣肉麵,麻醬拌麵……各自擁躉無數,自成派別,擁有美味的麵館也是數不勝數。但是吃了這麼多麵館麵攤,有一家味道絕美、精緻高端的麵館,深深把我吸引住了。
在揭曉之前,先了解一下上海面有什麼奧秘呢?
上海面分細面和寬面。細面又叫龍鬚麵,在沸水中煮七秒鐘即可撈取,加上沸湯與澆頭即可。上海面是機軋面,不筋道,不耐久煮,其實也不可煮透。
吃上海面還要快,幾分鐘搞定,否則面和麵湯就糊了。因此,大多數喜歡上海面的人都練就一副熱湯吃快面的本事。
上海湯麵的湯頭分白湯、紅湯。白湯又分清湯、混湯。清湯老法用雞鴨骨架、大骨、鱔魚骨,有時加螺螄熬製而成。混湯色白,原因是骨架煸炒過,煨面多用混湯。
紅湯是白清湯基礎上加鮮醬油和糖熬製成,事實上如此講究的麵湯現在多以不見。童年的記憶中,上海多為白湯麵,現在隨著蘇幫面再度進入上海,紅湯又成為了主流。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今天來到的是我心心念念的心樂麵館,這是一家三十多年的老店,之前開在七浦路附近,由於拆遷搬到了進賢路這邊。進賢路是上海小而美的道路之一,不論街外如何喧囂,都能在這裡感受到一份寧靜,再後來心樂麵館就在上海蔓延開來。
心樂麵館是一家經營特色麵食,以及輔以各類小吃的品牌店,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食為己任,並融合了現下時尚元素的特點,全新的為食客打造出更美味的產品。
這家老麵店搬新址,設計別有洞天,白帘布耷拉下來,上面寫了一個「樂」字,很有日式小館的感覺。裝修風格洋氣小資,一改「蒼蠅館子」的刻板印象,乾淨衛生。
小麵館看似不大,負一樓其實別有洞天,滿足了飯點高峰的高需求量。店內有兩塊大黑板,寫著當天供應的菜式,部分也會限量供應。
這家面最大的精華就在那湯中,到如今還保持著「吊湯」這一傳統,使得味道噴香撲鼻。總覺得本幫面的靈魂在於上面的澆頭,一種湯底可以搭配數十種不同的澆頭。純粹,又不懼怕改變,讓一碗尋常的面充滿生命力。
主打的麵食,每一個品嘗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銷魂爽口,而且味道無比鮮美。熬製的高湯,剛剛做好的鮮麵條,秘制調料熬煮的油辣子,多達十八種的佐料,挑一夾面入口,香味直逼喉嚨,挑戰你的感官和味蕾。
剛進店就赫然發現一塊大牌扁上寫著「海上第一腸」,雖然我對內臟提不起什麼興趣,更不怎麼吃大腸,但大腸面作為店內的經典招牌,來都來了,還是要嘗試一下這個被食客讚不絕口的神仙味道。
面是細面,湯是白湯,小雞毛菜很是碧綠,大腸處理得很乾淨,配著濃油赤醬,鹹甜適中。大腸不屬於脆的那種,但很 Q 彈有嚼勁,也沒有什麼異味,有股較濃的胡椒味,裡面洗得乾乾淨淨。
上海吃大腸面的麵館還真是不少,但要吃還是推薦去心樂麵館,即便現在開了多家分店,並且環境有換新,但味道還是和老樣子相差無幾。況且聽名字就覺得相伴著歡樂,就像心樂麵館說的那樣「給我一碗麵的時間,給你開心與快樂」。
招牌品嘗結束後,接下來上場的就是我每次專程跑過來尋找的小龍蝦拌麵。簡直是真愛,一口下去,滿腦子放煙花。一隻只飽滿彈牙的小龍蝦脫去盔甲,Q彈可口,肉質很緊實,麵條勁道,軟硬適中,重點是麵條裹著小龍蝦肉大快朵頤。
每一根面都裹著滿滿的醬汁,非常入味,吃著超滿足。蝦肉多汁,微辣的醬汁包裹著食材絕對的出彩。這應該屬於面屆的新產物吧,夏日的小龍蝦搭配三十年歷史的本幫面,這種混搭的感覺很特別,不是「內臟愛好者」的小夥伴想來心樂麵館,一定不要放過這個美味呦。
也是招牌面之一的心樂豬肝面,豬肝片得很薄,處理得很乾淨,脆嫩有充實感,醬香味十足,鮮中略甜,滿足了胃更滿足了味。
松茸蝦仁面,澆頭給得很足,滿得都看不到下面的麵條。湯頭是上海人喜歡的醬油湯,蝦仁處理得很乾淨,口感爽脆有嚼頭。
味澤色香,典型透露出上海本幫菜的風味。面上一層淺淺的豬油配一圈挺脆闊拔的雞毛菜,雞毛菜挑選最嬌嫩一芽,不煮,出鍋時開水滾燙一圈,怎一個嫩字了得。
豬腰異味較重,處理方式複雜,可以窺見廚師的功力不一般。不帶腥只有香,再加一點白胡椒提味,配上爽滑又筋道的麵條。腰花軟嫩爽口,對火候的掌握良好體現,不老不生。湯麵中搭配的青菜更能中和油膩,湯麵滑口,麵湯中有著濃油赤醬的殘留,令人回味。
一端上來僅僅看鱔絲面的賣相就讓我驚豔不已,不是爛糊糊的。這裡的鱔絲清爽分明,看著就覺得新鮮。入口鮮嫩脆爽,醬汁入味並且沒有遮掩鱔魚本身的鮮味。
鱔絲面是怎樣誕生的呢?
自明朝萬曆42年起,江陰開設了江蘇學政衙署,大批學子來江陰赴考。考試時,正值夏天,為防變質,所帶的午餐多為簡單的麵條。當時,學政衙署的對面有一家名叫龍園館的面飯館。老闆頭腦十分靈活,見狀,根據江陰當時的物產情況,將黃鱔入鍋燙,劃成鱔絲,再將鱔絲烹製成燴鱔,作為搭面的澆頭。
在燴麵上加上一些燴鱔和烹製燴鱔留下的汁水、薑絲、胡椒粉,淋上幾滴麻油,使之成為既有菜、又有面,口味、口感俱佳,且不易變味、變質的一道赴考的美餐,一飽了學子們的口福。
炸豬排是本幫麵館必不可少的傳統小吃,每一塊豬排都經過提前醃製,裹上麵漿和麵包糠,出鍋後呈黃金色,油氣滿滿,偏日式風格。豬排切成條狀,搭配上海辣醬油。豬肉帶嚼勁卻不幹,每一口都是外酥裡嫩,驚喜之處是搭配的醬料並不是日式美奶滋而是傳統上海辣醬油。
雖然面真的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但卻吃的超級滿足,可能這已經漸漸成為一日三餐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的一部分。
待春暖花開,疫情結束,盡情奔向鱔絲面、腰花面、大腸面、豬肝面、牛蛙面、黃魚面、小龍蝦拌麵……的懷抱吧~
一縷陽光,一碗麵,盡情享受慵懶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