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史鎮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縣城東北部,瀾滄江、黑惠江之中間,歷史上素有「夾江」之稱。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38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特殊的緣故,曾一度成為滇西茶馬古道的咽喉重鎮,被譽為「茶馬古道第一鎮」。
魯史,原稱阿魯司,魯史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有名的歷史古鎮。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明萬曆二十六年)在此設「阿魯司巡檢」,闢為街場,明朝有名的戶部尚書龔彝就是魯史人 。彝語「阿魯」意為「小城鎮」,後稱「阿魯司」,再後來便轉音「魯史」了。
魯史鎮還是中國最神秘的三大古鎮之一,2002年魯史古鎮被評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魯史古鎮是雲南50大古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抗戰時期茶馬古道從魯史過成為國際救援中國的一條生命線。2014年雲南大學在魯史建雲大書苑以保護古鎮級開發滇西文化。
茶馬古道魯史段南起大寺鄉正義村的青龍橋,北至接巍山縣的犀牛村渡口,全長近30公裡,在魯史有金馬站、魯史站、犀牛站三個馬站。歷史上曾是上通巍山、下關、昆明直至中原。南路由魯史至金馬、松林塘、青龍橋、新村至縣城,一直南下至臨滄、思茅、西雙版納,直達東南亞國家;北路經犀牛出縣境,經巍山、大理,東至省城,北上麗江、西藏,直達印度等國家。
茶馬古道魯史段這條古驛道開闢於公元(1302),幾百年來,順寧縣城至魯史的驛道上,每日往來馬幫數百匹,多至上千匹。客商則有的騎馬、有的坐轎、有的坐滑竿。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魯史還有長年馬幫馱馬1000多匹,並開辦馬店,設有獸醫,成立有民間運輸站,管理馬幫的調配和糧料供應。至今驛道上馱運貨物的騾馬仍絡繹不絕。
1639年,54歲的徐霞客於農曆八月初五從習謙進入鳳慶,十五日,從高簡槽出發,於下午到達阿祿司,在古鎮過了中秋,16日,從新牛(犀牛)出蒙(巍山)到了保山。
在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南來北往的馬幫運進絲綢、運進百貨、運進中原文化,又運出茶葉、運出藥材,運出山風野俗,可以說,魯史是伴隨著茶的生產、運輸、銷售而興盛的,是因茶而繁榮的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鎮。
魯史古鎮是滇西保存較為完好、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從總體上看,街場的布局及民宅的建設風格都具有濃鬱的宗教文化特點。同時,由於魯史古鎮地處茶馬古道要道上,歷史悠久,南來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經商,街場規模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廣場」的集眾家之長的獨具一格的格局。
以四方街為集鎮經緯線的中心點,呈圓狀分布。民宅建築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風格的三合院為主,一樓一底三格三廈屋面,泥瓦封火牆。四合院有花園,三合院有花臺,並繪有壁畫、詩句、對聯,求其家宅方圓,藏風聚氣,暖和興旺。同時,民居建築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響,也兼具南詔風格的建築群落。
隨處可見的青石獅子或站或斜或倒,冷冷注視著過往一切;漆成暖洋洋朱紅色的實木門窗虛虛實實地掩著;透過倒塌的土牆可以看到雕花飛簷的影壁。而當你推開任何一家院落的門,種滿紅花綠草。
大水井在四方街的街角,此井水質清澈甘甜,井正面的臺階伸向井底,水從井底分左、中、右三股向上噴湧。每當月夜,月光入井,可看到晶瑩的水柱,汩汩的水花從井底噴出,有「古井印月」之稱。傳說因有此泉,才有古鎮人家。只不過現在鎮上的人大多都用自來水,很少看到有人來井裡打水。井水依然清澈,碧綠的苔鮮浮於水中,隨著上噴的水花搖曳,倒顯得清幽寂靜了些。
光滑的石板路,不知已有多少年春秋。在滇緬公路通車以前,魯史一直是茶馬古道的咽喉重鎮。歷史上魯史的繁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史已成為順寧、昌寧、永平、蒙化四縣的商品交易中心。內地的商號來此開設分支機構,發展紡織、印染、建築、皮革、菸草、食品加工等手工業。至今魯史的食品加工有獨特的加工工藝,在遠近享有盛名。
興隆寺在大水井的右上方據史料記載,該寺為明末清初來自賓川的高僧永明和尚創建,結構為兩進,三殿,六個天井,飛簷拱鬥,翹角。有大小殿堂12間,是當時江北地區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的寺觀。民國後改為學校,現保存較為完好的是正殿,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每到一步你都會感覺走進水墨畫卷裡。鈴聲清脆, 茶香悠遠,一條小街寧靜詳和,溝通著南來北往的百姓生活,長長的青石板路上,馬蹄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歷史的記憶。由於歷史演進的原因,現代化交通工具早已替代了往日馬幫的意義。懷著對魯史歷史文化的虔誠和好奇,把自己融進緩緩移動的馬幫之間,思緒也隨著時重時輕,有節奏的馬蹄聲、鈴鐺聲、趕馬漢子的吆喝聲起起
伏伏。
無論是街邊滄桑的老房子、迴蕩著古剎鐘聲的魁星樓、黛瓦磚牆的古戲樓,所到之處,歷史無不在這裡積澱、升華、延續,千年不變。魯史雖小,卻歷來不缺少傳奇,魯史的名人與魯史一樣璀璨奪目,龔彝年輕時曾在「蜢璞靈巖」的小樓上刻苦攻讀,永曆三年四月,官至戶部尚書。被朱德題為「護國之神」、孫中山題為「砥柱南天」的趙又新將軍、鄉土水利專家陳大宣、清末文生毛健,他們都是在魯史文化的薰陶下,成為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
當然,最能承載歲月分量的是古鎮的建築。老街有多老,沒有人曉得,從長輩口中相傳的點滴信息,也無法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白牆,格窗,拱門,飛簷。一條條老街,一節節青石,一道道深深淺淺的馬蹄印,每一個走進魯史的人,都會被魯史所折服,多少年已悄然走過,而今,她們依然在訴說著當年栩栩如生的歲月。
從千年之前,魯史就是緬甸等東南亞小國向中國王朝進貢時必經之路,而到茶馬古道開始之後,魯史就更是繁盛一時,商賈雲集,甚至有了小上海的稱號。不過這一切,隨著50年前鳳慶縣公路的開闢而衰落,因為那一條公路遠離了魯史,從此,它就由進入鳳慶的橋頭堡,變成了隱沒在偏遠山區的一隅。抗日戰爭期間,魯史至順寧驛道還一度成為抗戰軍需物資的重要供給線,大量的軍民用物資都從這裡進出。曾經的這些輝煌歷史已成如今魯史鎮的豐富的文化遺產。
徐霞客在從魯史到蒙化(今巍山)途中見到"蜢璞靈巖"時,在日記中寫下精彩的一筆:"忽澗北一崖中懸,南向特立,如獨秀之狀,有僧隱庵結飛閣三重倚之。正因為有了這些史料記載和地名物名,以及當地流傳的有關諸葛亮南徵的故事作為佐證,所以便有人大膽推斷,認為《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之地就在魯史境內。魯史古鎮是中原文化向邊遠地域滲透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瀾滄-清龍橋建成,交通條件改善,商旅與日俱增,魯史成為順寧通省驛道瀾滄江和黑惠江之間的住宿驛站。南來北往的客商帶著先進的思想、文化、技術和信息經過這裡,從而促進了魯史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明進程。使魯史成為茶馬古道上的一顆明珠。
1983莽街渡吊索橋健成。成了魯史通往鳳慶、昆明的行車大橋。
2008年12月30亞洲第一高橋鳳慶到魯史新莽街渡大橋雄偉通車
如今小彎電店水位上升老的清龍橋和吊索橋都已沉默於江底
當你快進入魯史古鎮永新時,眼下的瀾滄江邊就像進入了江南水鄉
在進入古鎮前你得先經過風景如畫的風景區也算是一路勞苦所得
明清以來,魯史人就以茶為生。其中駱英才是魯史第一個人工種茶的人,並開設「俊昌號」茶莊,長期從事茶葉貿易。還有出自段逸甫茶園的「鳳山春尖」,是民國時期雲南茶葉的極品之一。 鳳慶縣城和魯史鎮都坐落在茶馬古道向東南亞延伸的要衝上,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
現在魯史鎮的金雞村尚遺留有百珠連片的古茶樹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 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長著三千多株野生茶樹。魯史野生古茶樹群落現有1000多畝,其中人工栽培的古茶園有500多畝,分布在魯史鎮金雞、古平、永發、水源、羊頭山等村社
茶史可鑑,茶俗可見,魯史人民種茶制茶喝茶,更將茶深深融匯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不斷常來客,圍爐消夜寒;有茶堪對飲,無酒亦盤桓。"遠道而來,好客的主人定會泡出杯杯熱情洋溢的茶飲款待你,濃鬱的芳香、溫情的話語為你消暑解渴,驅淨遠途的苦累。
核桃是魯史鎮的支柱產業,全鎮共發展核桃面積14.6萬畝,目前投產面積116200萬畝,產量達9470噸,產值達2億多元。
魯史核桃果大、殼薄、仁厚、味香、出油率高,是雲南省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800年以上的古樹核桃700多株。
原生態的放養牛羊的方式、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用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用石料做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樸實無華,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柿子也是小鎮很有特色水果,這裡的柿餅早年就漂洋過海成了國外的美食。
如果到了魯史一定要吃吃這裡的臘火腿。尤其是火腿木瓜雞定讓你流連忘返。
7月份--9月份就有肉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人體所必須的胺基酸、蛋白質、脂肪,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雞樅出市,一盤辣椒炒雞樅、絕對是山珍中的極品
如果過了7-9月份要想吃雞樅就只能吃農家自製的油雞樅了
鎮是的毛豆腐是街頭街尾來可見到的美食之一。這裡做的豆腐是用酸漿水點出來的。味比用石膏點出來的美
到魯史不能不吃耙耙卷。先用豌豆粉加香料做成比紙還薄的鍋粑,一張一張用青菜葉包起來,再用本地優質大米做出手巴掌一樣大的餌塊,備下油辣子、花椒油、大蒜油、鹽、味精、醋等香料,先在炭火上把餌塊烘軟烤熟,再用軟軟的鍋粑託起餌塊,在兩塊餌塊放上事先備好的香料,攤塗均勻包裹起來,吃起來又香又麻又辣,非常可口。
雨季的古鎮總少不了吃到大自然給古鎮最好的回饋野生香菇、和野菜。
這裡的土蜂蜜是招待遠方來客的最好甜品。口口見人心。
這裡的芭蕉也是特色產品之一,這裡芭蕉哪才叫大。5元錢夠你吃幾天
馬古道的饋贈讓魯史擁有茶葉的繁榮,茶葉的發展又反過來成就了茶馬古道的輝煌。歷史的積澱使這座被重重大山圍住的僻遠小鎮,具有了一種異於其他古鎮的神韻。
魯史的厚重及沉澱是它與其他古鎮最大的不同之處。魯史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依然保留著農耕,依然有山地、田野、炊煙。
有傳統的手工技藝,私人的手工業小作坊。當外面的世界正以極快的速度消亡這些東西的時候,當那些人來熙往的旅遊古鎮只把這些當做一種商品展示的時候,它卻依然原汁原味地留存著,和古鎮裡的人相依相融在起。
純手工縫製的千層底布鞋、穿在腳下就能感受到小鎮人的樸實
認識這東西不?這叫蓑衣。是用棕片縫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風,可當衣穿。可以遮風避雨,可以保暖、可以墊、可蓋、可坐、可睡。在農家可算是個寶
當你走在鑲嵌著鵝卵石和青石板縱橫交錯的街巷時,你就不難想像它曾經的繁華。今天,我們能夠徜徉在古道並盡情地享受這大自然的傑作,我說不清這是一種偶然,一種緣分,一種幸運,還是一種責任。
魯史人真誠淳樸,熱情好客。就像當地尋常人家門楣處的對聯:「含笑看人生,平心嘗世味」。回望走過的街巷,心裡不覺有種莫名的遺憾。隨時現代建設的發展和一些人為的因數,好多建築都已經失去了它曾經的模樣,現在人們又想恢復它原來的面貌,可就算恢復了好多東西已沒有當初的價值,就像那消失的馱鈴聲,它只能迴響在歷史的記載裡。
歷史終歸是歷史,一切仿佛在某個時間的隧道裡消失殆盡,所有的浮華於不經意間闔上其厚重的門扉.今天站在繁華不再的街巷,翹首仰望,天空依舊蔚藍,肉眼穿透不了過去的時光,只有駐足的一石一瓦,一房一屋,任思緒蹁躚。
站在四方街的戲樓前仿佛曆史的輝煌就在身邊不曾走遠。戲樓,當年茶馬古道繁華熱鬧,四方商賈雲集,戲樓是在民國18年(1929年)建成。落成時曾邀「滇戲」「玉和幫」首演,觀眾上千人,如《鍘美案》《白蛇傳》《染山伯與祝英臺》《打金枝》等,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等也曾在此輪番上演過。
繁華與寂靜,似乎從不固定與靜止,再繁華的地方,也會洗盡鉛華。鉛華洗淨後,又可以應機遇傳承與創造。也許,從來就沒有所謂的「中心」與「邊緣」,一切的「中心」與「邊緣」,都是基於某種認人為的劃分與設定。某種意義上,「中心」與「邊緣」是在輪轉交替的。
現在,行走在魯史古鎮,當年馬蹄噠噠,駝鈴聲聲,四方商賈雲集的場面已經不再。現在,古鎮在鉛華洗盡後,又以自己的姿態,靜靜地向別人訴說著那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與故事,如果你來到這裡,請且看,且聽,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