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到了年末。
每年這個時候部分餐廳都會推出自己的年菜,而我們也會開始期待那一夜的除夕家宴,一大桌豐盛的菜品,其中總是少不了一道魚。
魚,有年年有餘之意,在我們國家無論南北年菜中好像都少不了它。
一年一捕的冬捕:垮燉胖頭魚——
在我國東北地區,除夕之夜甚至能做出一桌的全魚宴。想吃全魚宴,走,我們得先去捕魚!
在東北冰天雪地的環境裡,該去哪兒捕魚呢?難不成要鑿冰去捕魚?是的,這就是東北高寒地區著名的冬捕——一項延續千年的古老捕魚方式。
這時不禁有人提問:為什麼非要在零下10多度的冰面上鑿冰捕魚呢?因為冬季簡直就是天然的保鮮櫃,捕魚易於保存運輸!
當然還有一更重要的原因。冬季的水面結冰後,冰下面的仍舊可維持在4攝氏度左右,魚兒們會聚集在這相對溫暖的區域內冬眠。若捕魚地點判斷得當,運氣較佳,一次冬捕能賺得一年的錢。沒看錯,就是多穿幾條棉褲,換的一年的瀟灑,想想還挺划算的。
當然一年的錢,賺得也不容易。冬捕者大概在凌晨4、5點便需要動身前往捕魚點。
一般會選好入網口後就開始「鑿冰下網」。鑿穿一米厚的冰面可不是嘴上說說的那麼輕鬆。敲破厚厚的冰層,靠的就是「冰鑹子」這種鋒利的工具。並且這樣的冰洞,一鑿就是200多個。
然後就到了冰下走網,冬捕著把網展開確保它能順利進入水中。漁網可長達兩千米長啊,如果有哪裡卡住了網就無法在冰下完全展開,因此布網時要格外小心,這都關係都一年的收成。若冬捕當日的天氣較好,則冰下的含氧量提高,魚群的密度會很大,收穫將會頗高。
馬兒上場的時候到了,部分冬捕著仍舊要幫著一圈一圈得繞動絞盤拉網收魚。撒一張網到冰下,得花一天的時間才會收網。 但隨網而出的就是當年的收成——白胖胖的大魚。
冬捕中最讓人期待的魚莫過於胖頭魚了。
胖頭魚,學名鱅魚,主要生長在淡水湖泊、河流、池塘裡。胖頭魚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大頭娃,頭部較大而且寬,口也很寬大,且稍微上翹。一隻大的胖魚頭有時甚至比一些整魚還難得以及昂貴。
剛捕撈上來的魚,變成了迎接除夕最好的禮物,做成一桌全魚宴完全不再話下。其中胖頭魚的一大特色做法就是垮燉胖頭魚,這道料理幾乎可以是全魚宴的一大主菜。
垮燉胖頭魚烹飪的重點是一定要用上東北的大醬調味。先用刀在魚背上斜著打花刀,再燉透胖頭魚,期間可以依次放進幾種雜魚。一開鍋,整個屋子都香起來了,魚肉鮮嫩入味,熱氣騰騰~
消失的臺灣古早除夕菜:五柳枝——
過年時,臺灣地區的人民會將魚炸過之後用於祭拜,但是拜完之後卻不知道該如何料理,因為,魚一炸再炸,會失去原本的營養成分和香味。
聰明的人們不可能就將這些魚扔掉,從而想出來用各種蔬菜燴煮勾芡,讓湯汁浸潤炸過的魚肉,讓魚變得有一番風味。這就是臺灣年菜中一道重要的早古味料理——五柳枝。
五柳枝魚,跟我們孰知的紅燒魚乍看有點像,但配料大不同。早期廚師不懂五柳枝做法,因此以訛傳訛將紅燒魚當成五柳枝。五柳枝魚重點就是一定要搭配「五柳」,即將紅蘿蔔、黑木耳、筍子、金針等共5種蔬菜,品項各家略有出入,但就是都要切絲。
其實講到至於魚,因臺南為了取材方便,多是蝨目魚。不過現在的人覺得上餐館不應該只點蝨目魚,所以也會改用石斑料理,但是道地的家鄉味,還是用蝨目魚最對味。
貼心的家人在烹飪過程中,會不厭其煩的去掉魚骨與魚刺,沾點粉後入鍋油炸,先炸熟,再換高溫油炸到外表變酥,外酥內嫩且不含油,這魚才合格。
五柳枝主要是靠醋來提味,首先先做澆在魚身的芡汁。將各式蔬菜炒香,加入烏醋、五印醋、糖等等調成的醬汁,略為勾芡後,就可均勻地淋在魚上頭。
烹煮要訣在於調味,需有甘的感覺但不可以太甜,有辣的感覺但不可以太辣,酸味也要有層次感。總之,一道有酸有辣有甜的年菜,是臺南人年節回鄉必吃的年菜。
地道的本幫味:燻魚——
若要問上海的小小囡,小時候問起過年最常吃的魚是什麼? 我想燻魚得票率一定不低。燻魚可以說把本幫菜的濃油赤醬、鮮甜相宜體現得格外充分。
上海燻魚要想做好並不容易,尤其是汁水的製作方法,關係到菜餚的口味。先將魚肉醃製入味,要重複油炸兩次使之至酥脆。接著進行調味,常見的調味料大概有白砂糖、雞粉、生抽、老抽和五香粉等,最後倒入剛剛炸好的魚肉。若在上面還撒有芝麻來點綴,實在是美味不可抵擋啊!
燻魚裡面的味道濃不濃,是靠炸的程度和收汁的程度,在製作的過程中要多加注意。最後嘗一口,魚肉外酥裡嫩,吃起來有一種清香的味道,一點也不膩~
——
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過年食魚美饌紛呈。例如四川綿陽人過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鯉」。重慶每年春節,大家愛吃既辣又酸的「來鳳魚」。
黑龍江的少數民族人,大年初一到親友家拜年,主人要擺魚宴熱情待客。而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止酒魚」的習俗,最後一道菜要是魚,客人見魚到了,紛紛舉杯喝乾酒,邊吃魚邊吃飯,皆大歡喜。
本文轉自橄欖畫報,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涉及著作權或者轉載出處有誤,請及時與公眾號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