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 17:07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編輯:李良
北海紅樹林溼地成為旅遊觀光的好地方。鄧海波/攝
價值突出 形態典型 物種獨特 保護有力
北海紅樹林榮獲「中國十大魅力溼地」稱號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北京電 (記者/曾俊峰)10月3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主辦、歷時近半年的「美麗中國·溼地行」大型公益活動落下帷幕。北海山口紅樹林保護區榮膺「中國十大魅力溼地」稱號,並成為當晚首個受獎單位在央視演播廳領獎。這也是廣西惟一獲此殊榮的溼地保護區。
今年5月,中央電視臺啟動大型公益活動「2013年『美麗中國·溼地行』」。在全國41個國際重要溼地、400餘處國家溼地公園、550餘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經過徵集推選、紀錄片展播、網絡投票等多個環節,按照「價值是否突出、形態是否典型、物種是否獨特、保護是否有力」標準,北海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20個「美麗中國·魅力溼地」評選活動候選對象。經過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中央電視臺等單位組織的專家學者認真評選,最終榮獲「中國十大魅力溼地」稱號。
北海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於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是中國最早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1997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CBR)網絡,200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絡,2002年加入國際溼地公約,是Ramsar溼地公約成員。它是目前全國海洋系統惟一獲得世界雙桂冠的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面積818.8公頃,生物多樣性豐富,紅樹植物多達11科14屬14種,其中天然紅海欖群落272.4公頃,佔廣西紅海欖林面積81%,是我國大陸海岸保存完好、發育最典型的成熟紅海欖林,被視為該種紅樹在我國的基因庫。北海紅樹林溼地為海岸保護、環境維護等發揮了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有關單位測算,僅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一處,每年紅樹林資源產生的經濟價值超過1.09億元。
據悉,該市範圍內紅樹林現在都被劃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納入保護範圍。通過加大保護力度、強化灘涂治理、推進人工造林等多種措施,北海紅樹林面積近10年來新增超過3000畝,增幅超過30%。
目前,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廣西北海紅樹林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已通過自治區林業廳組織的項目竣工驗收,每年生產各類紅樹林良種可滿足北海乃至整個北部灣沿海城市對紅樹林種苗的需求。由國家林業局批覆的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溼地生態定位站,已在積極籌劃建設之中。
相關新聞:北海紅樹林面積十年增三成 溼地生態功能成效明顯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許海鷗
紅樹林曾經是廣西多個沿海地方的一道風景。她平衡沿海生態,庇護沿海居民免受風浪的直接衝擊。然而,盲目發展一度極深地傷害了她,由此帶來的惡果,也刺激了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種植紅樹林,並自覺地保護她。在這細心的呵護下,紅樹林的傷口正在慢慢癒合。日前,南國早報記者從北海林業部門了解到,目前北海的紅樹林面積比10年前增加了33%,達到4500公頃,溼地生態功能成效明顯
過去:紅樹林大面積減少
北海沿海生長著大量紅樹林,最大的紅樹林生長區域在合浦山口紅樹林保護區,它成立於20年前,2000年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一位老工作人員說,當時村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強,時有村民砍伐紅樹林建蝦塘。為阻止砍伐,村民還與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生衝突。
記者從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中了解到,廣西歷史上紅樹林面積是現存面積的3倍。從1955年以來,面積下降幅度最大的三個時段是1955年~1977年,1986年~1988年和2001年~2004年,主要是由於廣西沿海海水養殖業大發展及滄海變鹽田等原因。紅樹林變化與人為活動關係很大。根據研究報告,廣西海岸曾有紅樹林23904公頃,到1955年減少了三分之二,而到1988年,廣西紅樹林面積下降到最低點,面積僅佔1955年的約50%。
北海作為北部灣主要沿海地區,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2002年之前,紅樹林砍伐事件時有發生。合浦縣閘口鎮、黨江鎮、西場鎮都發生過因砍伐紅樹林被曝光的事件。
本世紀開始:人工大量種植紅樹林
南國早報記者從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了解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和海洋、林業部門加強了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工作,紅樹林面積逐步得到恢復。尤其是本世紀開始的造林工作,使廣西現有紅樹林面積基本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北海林業局營林科科長鄒嫦告訴記者:「這種恢復中除了有人工種植的外,還有紅樹林自然修復的部分。」
北海的「人造紅樹林」工程是從2002年開始的。全市在沿海鄉鎮試種了桐花、秋茄、白骨壤、紅海欖等紅樹林品種約933公頃。據了解,人工種植紅樹林的成活率大概為三分之一。
「紅樹林生長很難。」鄒嫦說,紅樹林對生長環境要求十分嚴格,對土壤基質的要求也特別高,並不是所有海岸都能生長的。它主要分布在河口、溺谷、瀉湖等淤泥比較深,海水鹽度低,水流速度緩慢的地方。紅樹林一旦被毀壞,很可能會永久性失去恢復的機會。
在北海沿海,人工種植紅樹林生長較好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合浦縣黨江鎮和沙崗鎮以及鐵山港區的南康鎮。
10多年來:紅樹林生態慢慢恢復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周浩朗告訴記者,紅樹林生態得以恢復,除了人工種植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加強了對紅樹林保護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沿海村民加強了對紅樹林的保護。
10多年前,沿海村民經常為挖蝦塘而砍紅樹。但後來一個嚴酷的事實教育了村民們:在1997年的一場強大颱風中,合浦縣沙田鎮10多條漁船在海面上翻沉,20多名漁民死亡,而有幾十條漁船因躲進附近的紅樹林裡而倖免於難。自此,當地村民開始自發保護紅樹林。
周浩朗說,人為破壞少了,陸源汙染少了,這是紅樹林自然恢復的重要原因。
北海林業部門最近一次的統計得出,北海沿海的紅樹林達到4500公頃,比十年前增加了33%。
現在:綠色屏障讓村民受益
現在,村民們都知道,紅樹林能減緩海浪對堤岸的衝擊,保護堤岸,延長其使用壽命。同時也可藉助紅樹林的天然庇護,發展相關養殖業。
在合浦縣黨江鎮和西場鎮的紅樹林堤岸邊,不時看到有人在林間放養雞鴨和螃蟹。養殖戶陳先生專門做過實驗,在紅樹林裡放養的鴨子比岸上養殖的下蛋多7~8倍。記者在黨江鎮遇到養蜂人黃先生,由於是紅樹林裡採的蜜,廣東人以60元一斤收購他的蜂蜜。
對於在紅樹林中從事經濟活動,專家認為:「要適度,一旦過量就會對紅樹林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