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6日 15:37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事情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個為期十幾天的「遊學團」確實裝不下那麼多東西,家長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近日,廣州多位市民向本報報料稱,近期孩子們花費3.39萬元參加了一個暑假美國遊學團,沒想到遇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投訴:說好的名校參觀,變成了在學校外圍拍照留念,更令人無語的是,孩子們參觀麻省理工時竟然被學校趕出門外;行程表上承諾的STEM體驗課被換成了上自習,所謂的「遊學團」變成了「自習團」……
「遊學團」,又稱「微留學」,即學生在短時間以「語言學習」和「交流體驗」為目的,赴國外遊歷知名高校的活動。項目從上世紀90年代傳入國內,最初的服務對象只是有意出國留學的學生,隨著國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價格不菲的「遊學團」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追捧,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入行。
行業井噴式增長,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許多問題不斷浮出水面。譬如,不少「遊學團」所謂的感受名校文化,無非是在名校門外瞄一眼,或在校園逛一圈,事實上,這些名校連圍牆都沒有,誰都可以進去;所謂「友好家庭」,往往把接待遊學的學生當成生意來做,誠意欠奉;安排的交流活動也很簡單,流於應付;有的團甚至將「遊學團」拉到賭城拉斯維加斯……走馬觀花的行程、蜻蜓點水式的體驗、名不副實的服務,很多「遊學團」早已變味,飽受詬病。
對於廣州家長吐槽「遊學團」一事,我這麼看:如果對方提供的服務「貨不對板」,未能按合同行事,那麼家長可以根據協議書與對方較真,合理合法維權。若對「遊學團」抱太大希望,一定要孩子「滿載而歸」,我只好說,不免太天真。就十天半個月時間,坐飛機就花了幾天,既要了解名校內涵、文化氛圍,走進課堂現場體驗,還要進入寄宿家庭,與國外同齡孩子建立友誼……簡直就是魚和熊掌兼得,可能嗎?退一步,假如「遊學團」純粹為學而去,譬如十幾天就參加國外的一個主題夏令營,相信許多家長也不會同意吧?!孩子好不容易出一趟國,不四處走走看看或順便帶點東西回來,怎麼說得過去?有的家長還交給孩子一張長長的購物清單呢。
事情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個為期十幾天的「遊學團」確實裝不下那麼多東西,家長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不在乎那點錢,就給孩子出去玩玩,哪怕「到此一遊」,也可以開開眼界、長長見識、舒展身心,錢不會白花;倘若節衣縮食讓孩子參團,則無必要,「遊學團」收益很難經得起成本效益計算。 (連海平)
【編輯:齊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