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造肉的感念有點兒火。
人造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7年前,有荷蘭團隊在實驗室搞出了第一個人造漢堡,花了25萬歐元。
△傳說中花了25萬歐元的漢堡,看上去不咋好吃 圖源:BBC
然後,從16年開始就有各種各樣人造肉騙過美食家測評的小道消息,人造肉還在19年被評選到「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但基本停留在科技媒體的新聞稿層面,感覺跟我們日常生活沒啥關係。
直到前陣子棒約翰、肯德基、星巴克、喜茶等紛紛推出植物肉新品,才算火出圈了。
△我們橫發垂直社群的一位預言大師,真服了(趕快加群沾仙氣)
那人造肉到底吃起來咋樣?接下來橫發首席美食記者(自封)為您帶來前線測評。
測評對象1:人造肉披薩——棒約翰
△攝影師:小淑女
整體的感覺比較普通。
披薩這東西反正沒什麼技術難度,一張麵餅隨便鼓搗什麼上去,撒點芝士一烤,都不會難吃到哪裡去。
植物肉丸+披薩的感覺就是,很想問你們為什麼要在一起?植物肉丸跟披薩別的部分口感融合度很低……強迫症還努力給每一片都分到肉丸,體驗比較一般……
單說肉丸本身的話,口感還行,能吃出不是真肉,但有彈性和肉香氣,會更接近加工肉,比如火腿腸之類的感覺。
結論:口感比想像中好,絕對跟素雞有質的差別。
測評對象2:未來肉漢堡——喜茶
△攝影師:小淑女
其實味道有點驚豔到(也可能是我對喜茶跨界去做漢堡,本身期望值非常低的關係)。我平時是對漢堡比較無感的人,這個漢堡可以打4.5/5星。
漢堡餅有肉香有肉汁,吃起來有纖維感,芝士用足,麵包胚有麥香,整體比例搭配得比較均衡,偏紮實。屬實有內味兒了!
同時,由於選擇放了幾片黃瓜解膩,比較克制地去豐富口感,整體口味不輸幾家連鎖美式漢堡。
最大的缺點就是:小&貴。看圖就知道了,還沒我手大。25元的定價,兩三口就吃完了,即使是女生作為正餐也肯定不夠,有這個錢去買真的漢堡不香嗎?
結論:味道還不錯,缺點就是性價比不高。
測評對象3:家庭煎肉排
△廚師&攝影師:反之
價格上,比真牛肉貴了一倍,偶爾嘗試一次可以,應該不會回購。
吃起來沒什麼驚喜,就差不多是煎午餐肉的味道。
可能是因為沒有動物脂肪,容易糊,建議小火或者烤(堅決不承認是燒菜技術原因)。
結論:除了特別貴沒什麼其他特別的。
人造肉不只是借快餐和商超渠道,在大眾視野正式出道。相關概念在二級市場同樣春風得意,逼樣(beyond meat)股價兩個月漲了兩倍多。令人聯想到這陣子同樣火熱的新能源概念。
你別說,人造肉跟新能源汽車還真有點關係,本質上都是環保概念。
可能有人想問,素雞跟環保有個毛的關係?看我科普下。
人造肉≠植物肉
先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人造肉」。很多人以為人造肉=素肉,其實不是。人造肉分兩種,植物肉和培植肉。
△圖源:beyond meat官網
植物肉(plant-based alternative meat)就是用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植物蛋白為主要原料,加上椰子油、馬鈴薯澱粉等輔料,經過各種調味調色去製作以假亂真的肉。
可以理解為口感升級版素雞。
市面上看到的「人造肉」大多都是這種,現在風頭正盛的兩家 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主推的也都是植物肉。
△圖源:BBC
而培植肉(cell-culture-based alternative meat)就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幹細胞,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再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為的肉。理論上弄出來跟真肉是一樣的,但看上去好像有點嚇人。
而目前真正令人頭疼的倫理問題可能大多數人想不到。有宗教信仰的人,能不能吃人造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mpossible Food在18年5月就去申請了全美最大的猶太教組織的潔食認證,12月又去申請了伊斯蘭營養委員會的清真認證。但目前還是有不少宗教組織是非常抗拒人造肉的。
還曾有印度裔在公開場合嚴詞聲明:人造雞鴨魚都沒關係,但最好別搞人造牛肉,就算知道是假的我也堅決不吃!
人造肉=綠色
其實畜牧業是一個極其不環保的產業。
羅列一些數據給大家感受下。畜牧業佔用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地球上有超過30%的土地被用於畜牧業。在導致全球變暖的氣體裡,14.5% 來自畜牧業。一方面原因是家禽家畜數量很多,另一方面是它們呼出來的氣也不大一樣。牛吃完飯胃裡會發酵產生甲烷,甲烷對溫室效應的作用,大概是是二氧化碳的30倍。
14年有個很火的紀錄片《奶牛陰謀:永遠不能說的秘密》(B站上有),講的就是畜牧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圖源:維基百科
如果用人造肉替代傳統畜牧業的話,可以減少35%-40%的能源消耗,少佔用98%的土地,少產生80%-95%的溫室氣體。
也就是說,你要是想環保也別說啥今天不開車了,吃人造肉就是最好的支持。
需求端:剛需是假命題
目前人造肉受眾定位主要是環保主義者、素食主義者與健身愛好者,這三類人在中國都屬於小眾。
而中國的大眾消費群體還不能完全接受植物肉。中餐的烹飪手法更加複雜,對人造肉口味口感的研發要求更高,別說「超越肉」了,想「超越素雞」都挺難。
人造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是「高端小眾品類」,市場份額有限。
還有種說法是,人造肉更健康。據說吧,植物蛋白對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問題更友好。但這點學術界是有爭議的,我個人也對純植物性飲食持保留意見。而且健不健康我不知道,更貴是真的。
有很多報告說中國消費者因為肉類價格上漲,注重健康,所以轉向植物性飲食習慣,是替代肉的機會balabala,我真是無語了。當中有兩個巨大的邏輯漏洞:
吃不起肉就一定會去買素肉替代?人造肉目前比牛肉還貴,同樣是植物蛋白素雞性價比吊打你人造肉。
供應端:中國還沒有真的「人造肉」
國外,其實植物性食品增長挺快的。植物肉與包括燕麥奶在內的植物奶正在逐步擴大市場份額,甚至已經在擠壓常規肉類奶類的銷售額。
△來源: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 (PBFA) & The Good Food Institute
疫情之下,由於傳統的肉類供應鏈被打斷,人造肉也迎來機會。因為和真肉的價格差變小了,瞬間降維打擊,一舉打開市場。beyond meat也在今年一季度大賺一筆,營收同比大增141.5%。(友情提示:目前那「逼樣」在美股已經被炒得有點過熱,慎入哈)但等復工復產以後,真肉應該會反彈,人造肉以目前的口味和價格不一定保得住市場份額。
國際快餐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動作最近挺多,除了開頭提到的幾家都在推植物肉產品,5月20日,食品巨頭雀巢還宣布將斥資1億多美金在天津開新廠,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搞人造肉,計劃年底推出相關產品。
而中國呢,供應鏈還沒準備好。
從原料看,豌豆和大豆蛋白是植物肉的主要成分,由於各種原因,中國大豆產量遠不及美國,單價也高。也就是人造肉原料成本更貴。
從技術看,無論是植物肉還是培植肉技術,國內都跑的比較晚,國外頭部企業已經有超過20個相關專利了,我們還在摸索。一些必需的衍生領域,例如人造肉香精企業,在國內也幾乎是0的狀態。可以說是既不會打槍,又沒槍,又沒彈藥的三無狀態,咋上戰場。
品牌方面,也都剛起步。
有一些已經受到資本關注,正有一些co-branding動作希望開拓市場的,比如「珍肉」去年9月推了「人造肉鮮肉月餅」,沒啥反響(個人覺得一開始碰這種要挑戰甜黨的品類也不是很明智哈)。跟喜茶合作的「星期零」剛被經緯和愉悅投了,據說之後還會跟別的牌子聯名出粽子。
反正總體上都處於初創階段,沒有跑出規模,還需觀望。
其實要我說,目前中國看下來最有希望的人造肉品牌應該是功德林。
功德林已經開了大半個世紀,老早就有素蟹粉、素雞、素鴨、素火腿等百餘種「素肉」,這個產品矩陣比老外的人造肉牛多了。
而且功德林應該是對出海戰略早有布局,已經給自己安排了深藏功與名的英文名——GODLY。
跟著人造肉概念跑,不如跑到國外開個功德林分店來得實在。
設計/視覺: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