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旅遊宣傳促進中心發布了特色文化旅遊線路,囊括自駕、非遺、石刻、生態健康、觀鳥賞花、高鐵等六個主題。其中「訪古尋幽——蜀道自駕遊線路」推薦了成都—羅江—綿陽—梓潼—廣元—閬中,沿著蜀道探訪三國故事。近日,記者駕車走上古蜀道,穿過歷史雲煙,去追尋那些傳承千年的三國故事。
二劉「涪城會」 三國故事多
綿陽城在漢代為涪縣,素有「蜀道咽喉」之譽,是三國時劉備取川的據點,也是蜀漢後期的戰略指揮中心。富樂山腳下的廣場上,佇立著「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塑像。走進富樂山上,可以看到「君不見乎富樂山,漢皇曾住此山間」的漢皇園;有皇叔劉備居住過的富樂堂;有溪水清澈、流水淙淙的玄德湖以及為紀念劉備劉璋「涪城會」的富樂閣;富樂閣下綿州碑林中的巨型浮雕上漢代的宮闕、行進的車馬和以劉備、劉璋為中心的上百人物,則把三國的歷史風雲一一再現……
富樂山地處古金牛古道南段,富樂之名來源於1800多年前的「二劉涪城會」。公元211年,劉備率精兵兩萬,沿水路入川,劉璋引兵從成都來迎接。劉備、劉璋相會於涪縣,二人登上東山之頂暢飲時,劉備見山下良田沃野富庶豐饒的景象,不禁讚嘆「富哉,今日之樂乎」。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把涪縣作為他的戰略後方,曾扎過兵營。諸葛亮病死於軍營前,推薦蔣琬為繼承人。蔣琬受命主持朝政時,涪縣成了劉蜀北伐的指揮中心。蔣琬安葬在涪縣之西山,蔣琬墓至今仍在綿陽西山公園之內。
古柏參天合 人行古蜀道
走進位於梓潼縣文昌鎮七曲村1社的劍泉內,七彎八繞,下石梯爬山坡,終於看到了那段陡峭的古蜀道遺址,長約30米。劍泉俗稱「水觀音」,相傳是開闢金牛古道的五名蜀國壯士留下的寶劍所化的泉水,泉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斷,自古為梓潼八景之一。
據史載,古蜀道是古代由秦都鹹陽至蜀國成都的古道。古棧道以漢中為界,向南經過梓潼往成都的這一段為古金牛道。七曲村裡的這段古道遺址為吉陽鋪,古時一般十裡一鋪,四十裡一驛,供官差途中換馬暫住。記者看到,這段古道上還有「趟腳石」,據說是往來路人在此擦拭腳底泥土形成的。
離開劍泉,沿著古道旁近年來新建的公路,駕車爬坡前行,不一會兒,就見到了「翠雲廊」的高大牌坊。綿陽市三國文化研究專家李德書說:「從閬中到梓潼一帶山勢險峻,道路難以辨認,張飛便令軍士『植柏表道』,就形成了如今長達300餘裡古柏參天的『翠雲廊』。
長廊古廟旁 三國遺址在
梓潼本地的三國文化研究人員周朝海說,諸葛亮6次北伐,梓潼縣的演武鄉是諸葛亮北伐的必經之地,至今還保留有當年蜀軍演武廳遺址。
走進掛有「帝鄉」牌匾的七曲山大廟,拾級而上,關帝廟正中為關羽坐像,通體鎏金,高5米,金面長鬚,身穿繡龍袍,神情威嚴。其中,關聖殿高14.76米,仍保留明代的建築特色,其皋門、拜殿為清代乾隆時所建。關聖殿前有高大木門六道,門上有四幅文昌帝君門畫,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
在翠雲廊南端,梓潼城北五婦嶺上,有一道巍峨壯觀、踞險壁立的三國遺址瓦口關。如今的瓦口關青磚筒瓦,巍峨壯觀。從牆腳到箭樓高十五米,關上建有桓侯廟,彩塑張飛像,再現了當年「猛張飛」的威武神態。關樓下的右側內殿,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坐像,左側內殿,塑有蜀漢丞相諸葛亮、梓潼郡太守霍峻、梓潼縣令王連的塑像,恰如梓潼三國歷史的「群英會」。
梓潼縣的臥龍山也叫諸葛山,這裡山形橢圓,四面陡峭,現在諸葛寨寨門尚存。諸葛亮第四次率軍北伐時,蜀軍就駐屯於臥龍山諸葛寨,蜀國大將魏延率本部兵馬,駐在背靠臥龍山的梓潼縣長卿鎮白雀村,與諸葛寨成犄角之勢,以作策應。
御馬崗位於梓潼縣的文昌鎮,相傳劉備曾經在此駐兵紮營,一座御馬古剎牌坊巍然而立,上面楹聯記錄了劉備三分天下的偉業故事:「繼承漢統馳騁疆場運籌帷幄駐蹕御馬,光復基業縱橫寰宇羽翼揚威齊揮金戈。」在這裡,至今仍有「拴馬樁」「飲馬缸」等劉備紮營的三國遺蹟。
特約記者 田明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