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海森
蜀道與萬裡長城、大運河等世界奇觀工程齊名,是中國秦嶺古代南北交通主幹道,僅次於京杭大運河的全國第二大交通運輸線。「蜀道」泛指通往蜀地的道路,狹義的概念是指古代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等,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我要說的和我們騎自行車的路線也就是褒斜道,褒斜道是中國古代橫跨秦嶺天險,由關中入蜀,最早、規模最大、修建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條道路。起點是現在的陝西寶雞市眉縣斜峪關,沿石頭河上行至太白縣城,越秦嶺分水嶺,至漢中市留壩縣,又沿著褒河下行經武關驛、馬道驛至褒城達漢中的道路。
「蜀道難,難以上青天」世人皆知。我們單位愛好騎自行車的騎友,一直想感受一下騎自行車上青天的滋味;體味騎行蜀道的艱難;以緩解長期生活、工作在水泥圍城裡的憋屈、壓抑和苦悶;暫時擺脫一下電腦、手機的束縛;洗一洗沾滿灰塵和尾氣的肺;淨化淨化心靈;放鬆一下整天繃得很緊的弦;享受享受大自然本屬於我們的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和藍天白雲。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夏日裡,有個周日早上5點,天還沒有完全亮,我們就騎著自行車從寶雞市出發了。沿西寶南線(寶雞到西安)騎行,第一站,寶雞市陳倉區的姜子牙釣魚臺,在釣魚臺門口只照了幾張照片,就繼續趕路了。7點半到寶雞市岐山縣的高店鎮,不知不覺已經騎行50多公裡,也是吃早飯時候了。吃過早飯,我們繼續向東騎行近10公裡,再向南,就到了安樂鎮,安樂鎮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阿鬥樂不思蜀的地方,這裡背靠秦嶺,南鄰渭河,水源豐富,有寶雞的「小江南」之稱。再向南騎行,就到了歷史上著名的重要關口——斜峪關。斜峪關是古蜀道的起點,現在的姜眉公裡就是古時候蜀道的大部分,古時候叫褒斜道,這一路段到處都有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故事。「蜀道」近幾年來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建設,沿途道路兩旁,從春季到秋季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大秦嶺青山綠水、美麗妖嬈、群山疊嶂,那就是天然的戶外運動的場所。斜峪關到太白縣城70公裡的路段裡,要經過藥王谷、青蜂峽、衙嶺、穿越內陸最高峰太白山和次高峰鰲山的進出路口等無數著名景點。西安市和寶雞市市民共同的飲水缸——石頭河水庫,也在這條路的路口上,我們一路和石頭河相向而行。花草和飛鳥、河水和蜀道、汽車和自行車在大秦嶺的大背景下,堪稱一幅和諧自然、美妙絕倫的圖畫。
雖然經過近幾年的修建,古時候的蜀道現如今已經沒有了難以上青天的艱難,但要沿「蜀道」騎行70公裡,到秦嶺山頂中國內陸最高的縣城——太白縣(也稱為「內陸的香格裡拉「和」「慢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剛好趕上最熱的季節,也是一天中最熱的時間段(10點至15點),再加上山路陡峭、彎彎曲曲,機動車多,給自行車騎行增加了不少難度。我們冒著酷暑經過艱難的騎行,到達太白縣城已經15點,70公裡居然騎行了近5個小時,在我們騎行的歷史上是比較慢的,也是比較艱難的,尤其炎熱,汗水溼透了衣褲,晚上才感覺紫外線燒傷了裸露的胳膊和臉部,火辣辣的奇癢難受。上山期間,特別陡峭的山路我們只能下車,推著車步行;特別美麗的景色,我們就留下幾張照片;實在騎不動了,就坐下來休息休息,喝點水,吃點乾糧,補充點能量;太熱、太累就在路邊的樹下擦把汗,在河邊洗把臉。
因為我們只有一天時間,第二天還要上班,到太白縣城後我們抄近道,沿潘太公路(太白縣到潘家灣,也叫S210省道)返回寶雞市。其實「蜀道」我們只騎行了一部分,太白縣到漢中市,再到四川省,我們只有以後時間充裕再感受了。太白到潘家灣這段山路,剛開始有十多公路上山路以外,其餘一路下山,順風順水,也比較省力,到寶雞市已經晚上21點。這一路段也是70餘公裡。
這一天,我們騎行了一個等邊三角形,第一邊平路,基本在西寶南線上;第二邊上山,也就是「蜀道」,第三邊下山,每一邊幾乎都為70公裡。這一天,我們跨越寶雞市的陳倉區、高新區、岐山縣、眉縣、太白縣等五個縣區,全程200多公裡,歷時16個小時,但仍然沒有騎出寶雞轄區。這次騎行是我們到目前為止一天內騎行時間最長,騎行距離最遠,騎行山路最長的一次戶外活動。這次活動既鍛鍊了身體,磨鍊了意志,又了解了歷史、地理知識,更主要的是為我們以後騎行更遠的距離(比如青海、西藏等)在身體儲備方面打下了基礎,同時為我們以後騎行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