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詠嘆五千年:棧道悠悠,白雲千載

2021-02-23 新華每日電訊

首發:1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天湖、謝佼

這是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困難象徵。「蜀道難」一度沉甸甸地壓在中國的交通版圖上,阻隔著西南和西北,西南和中原。而今西成高鐵沿著古蜀道全線貫通,一日越千年,中華民族勇敢開拓前行的滄桑巨變盡收眼底。

以貫通三大「天府」聚集國力——始於國策

蜀漢?蜀漢!

漢即蜀,蜀即漢,蜀漢不可分割。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等專家據考古實證認為,蜀漢一體的概念遠比三國「蜀漢」更早。巴蜀文明和長江中下遊文明、黃河文明互相影響,共同構成中華文明起源。

眾多上古文獻記載,最早踏上蜀道的中華人文始祖,是黃帝、嫘祖、顓頊一系,其統治的江水、若水即今川陝範圍。華夏的「華」字,來自黃帝母系華胥氏部族,而「夏」字來自岷江部族禹夏。蜀道中央的江漢之地,孕育了中華大家庭中的漢族童年。

《史記》記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考古研究發現,陝西漢中城固的等腰短援戈出土之多遠勝安陽殷墟,證實夏商之時,作為蜀漢北部要衝的漢中,保有巨大軍事能力。

文明崛起,靠軍事更靠綜合實力。遠古中華文明生產力最為發達的,是三大「天府之國」:四川盆地、關中盆地、漢中盆地。有專家認為,支撐中華文明第一次崛起的,正是確立了蜀道國策:貫通蜀道,將三處鼎盛的人力物力財力攥成一股繩,以大宗運輸集聚中華崛起的國力。

蘇秦曾對秦惠文王說:「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裡,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是蜀道國策收到的萬世之功。

以國家雄心帶動科技發展——成於國力

屈原《天問》:「阻窮西徵,巖何越焉?」他疑惑,西行遇阻於窮(通「邛」),怎麼穿過大山?

上世紀50年代,成都羊子山出土漢磚上的古棧道場景回答了「天問」:若干梁柱支撐的棧道上,兩匹馬拉車全力奔跑,分道線外一匹馬並行護航。這說明,蜀道能夠高速奔馳!《史記》稱:「棧道千裡,無所不通。」

四川古蜀道專家粟舜成領著記者,沿嘉陵江徒步考察金牛道上最險段——明月峽古棧道:右邊嘉陵江滾滾而去,寶成鐵路沿江穿行;左上方著名抗戰公路108國道險象環生,老虎嘴下古棧道沿江而建,古驛路依稀可辨;古鑽孔歷經千年風雨,不改當年模樣。一切猶如活的中國交通博物館……

沿溪線,這一設計理念一直沿用至今。陝西省作協副主席王蓬和蜀道專家黃建中考察發現,最古老的棧道全都沿河谷貼水面而行,全程不翻越一處高山。

約1萬年前,地球變暖,冰川消融。受冰川漂移和洪水衝刷,秦巴山區變得溝壑縱橫。先民通過狩獵交換等活動,開始了「先踩踏成路、再民間壯大、後國家擴建」的蜀道三部曲。

爬上漢中褒谷石門,兩岸石壁如鐵。一個個統一高度、沿河前進的石孔,開口40公分,深達70公分。黃建中嘗試過復原古人鑿棧孔。3名工人震得虎口流血,7根鋼釺全部打崩,只鑿進去3公分。使用電錘電鑽角磨機,耗費3天才鑿進10公分。石雕師傅高昆說,山石摩斯硬度高達7.5,是鐵礦石的兩倍,開鑿棧孔比打鐵還難。

棧孔開口高,內部低,插梁後自然上翹支撐。秦嶺深處太白縣境內,7根石樑至今仍挺立山間。只要鋪上木板,就猶如山壁長出的穩固陽臺,令人叫絕。

「不知古人用什麼方法鑿棧孔,本以為是火燒水淬,但棧孔在懸崖上,工人得用繩索懸在半空,拿什麼去燒石壁?」黃建中嘆息:「古人科技,超乎我們想像!」

偉大的科技來自於國家意志。書法界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出自褒谷石門的摩崖石刻。其《漢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記錄東漢朝廷維修褒斜棧道情形:「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餘道……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餘人(次),瓦三十六萬九千八百四,用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餘斛粟。」可見國家對蜀道自古有著嚴格施工技術標準,造就了這一交通科技奇蹟。

《漢書》稱「璽書交馳於斜谷之南,玉帛賤乎於梁益之鄉。」藉助蜀道,成都紡織業達到鼎盛,獲「揚一益二」美名。出土於成都老官山漢墓的提花織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提花織機,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科技水平。到近代歐洲,計算機之父查爾斯·巴比奇根據提花織機原理提出計算機編程……

嘉陵江流經廣元,江邊千佛崖目睹著蜀道的一次次興起。

以興衰存亡砥礪人文視野——長於國風

甲骨學大家董作賓曾分析,甲骨文中蜀字卜辭多達十一條,「蜀射三百」、「蜀御」、「至蜀」、「正(徵)蜀」等甲骨卜辭表明,蜀道是夏商時期的活躍通道,包括夏商周數次更迭——妹喜因桀伐岷山得蜀妃二人,怒而與商湯共謀滅夏;巴蜀從周武王伐紂;周幽王從漢中取褒姒後滅國……

春秋戰國後,秦借蜀道取巴蜀,修都江堰,後又在鹹陽建鄭國渠。開山治水的偉大成功,開拓疆域的驕傲豪邁,給了中華人文自信的起點。

漢賦中最為明亮的「雙子星」司馬相如與揚雄,沿蜀道昂然北上。此後以李白、杜甫為首,唐詩宋詞中響起一長串響亮名字:陳子昂、杜牧、韓愈、李商隱、元稹、岑參、王安石、蘇東坡、陸遊、辛棄疾……蜀道上,才子佳人走過,販夫走卒走過,帝王將相走過!

秦嶺巴山地質災害頻發。「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災難需要大規模重建,如漢唐國力強盛時,中央政權維護蜀道不成問題;而如宋末國勢衰弱,則力不從心。蜀道的多項技藝從此失傳。而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也一度被遊牧民族所攻陷。

辛棄疾寫道:「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楊升庵寫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林則徐生命最後關頭,在連雲棧道張良廟留句:「燒絕褒斜千閣道,衣羽終佔一山雲」。曾國藩途中寫下:「此身病起百無憂,敢為艱難一怨尤。」

以天下太平為己任擔當——興於國運

每當危亡之時,蜀道總能向前延伸,讓人們穿越千山,讓國力迸發復甦。英雄為往聖繼絕學,蜀道為天下開太平!

張騫,一帶一路第一人。他在匈奴危機中,隻身一人打通北絲綢之路。

這名出生在蜀道上的男人,出使西域,尋求在中亞建立友好關係。一走13年,無論遭遇何等打擊,都沒有軟化他的錚錚鐵骨。這意志就是蜀道石壁的延伸,堅如鋼鐵。

最終他橫跨西域,抵達中亞,開通了絲綢之路。他用和平開拓,完成了蜀道的第一次大延伸:一頭連河西走廊,一頭接南方絲綢之路。這是歐亞大陸橋首次閉環,讓文明火種戰勝了遊牧入侵的倒退危機。

在張騫一千多年之後,沿著蜀道延伸的絲綢之路,從義大利走來了馬可波羅,將東方見聞寫成遊記,風靡歐洲。帶動哥倫布向西去尋找東方,揭開大航海時代序幕,這是蜀道的第二次大延伸,它幫助文明火種進一步傳播,堪稱全球地理大發現的起點。

時針指向1932年,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也是世界文明在法西斯進攻中最危險的時刻!

名將蔣百裡提醒,警惕日軍仿效蒙古滅南宋的行軍路線:先佔陝西漢中與四川。此計若得逞,中國必亡。必須搶先將蜀道三大「天府」通過現代化交通組織起來,掌握在中國人手裡,以大西南西北為根據地,戰勝日寇。

經3年奮戰,西安到漢中公路開通,在此基礎上建成「新蜀道」川陝公路。抗日戰爭中,蜀道國策再次迸發威力——

三百餘萬川軍將士,大部分經川陝公路開往前線。在擊潰日寇神話的臺兒莊大捷中,川軍王銘章等3000將士,身穿單衣,赤足草履從成都步行2000多裡參戰,全部壯烈犧牲,居功至偉。

據統計,抗戰期間,四川傷亡人數約為全國的1/5,60多萬將士壯烈殉國;四川承擔著全國抗戰50%的錢糧,其大部分經川陝公路運送。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條「新蜀道」,中國抗戰勝利要艱難得多,付出犧牲將更加慘烈;而沒有中國在東方戰場的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必然發生變化。

應當感恩蜀道的第三次延伸!保衛了中華文明,捍衛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而今隨著我國第一條穿越秦嶺的高鐵開通運營,古蜀道迎來「新四大發明」高鐵的延伸,再次提檔升級,不但重繪了中國西部交通版圖,更釋放了包括中歐班列西線在內的一帶一路鐵路運能。

廣元明月峽古棧道。

相關閱讀

蜀道中的中華文明DNA

研究人類文明起源,有一個永恆謎題。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難以存續,而中華文明不但傳承遠古至今,而且越發興旺。中華文明的DNA中,究竟是什麼基因戰勝了困難與挑戰?

蜀道初通 中華共祖

種種上古文獻揭示,中華文明的遠古火種,或於古蜀燃起;黃帝統一中華,必經蜀道!

戰炎帝於阪泉、戰蚩尤於涿鹿,黃帝第一次統一中華。打仗,打的是錢糧,打的是後勤,打的是綜合實力。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麼黃帝的治所在哪,他的經濟命脈靠啥,他的動員和運輸如何進行?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

黃帝治所「軒轅之丘」在哪呢?

歷史學博士後、重慶大學賈雯鶴教授撰文指出,黃帝之國和岷山緊密相連。《山海經·海外西經》云:「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晉郭璞註:「其國在山南邊也。《大荒經》曰:岷山之南。」郝懿行疏:「《大荒西經》說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此雲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賈雯鶴引郭璞觀點,認為窮山就是岷山。或又一說,窮山,可能是「邛」山的諧音,四川名「邛」的地點頗多,邛海、邛崍等,古文獻也不乏邛杖、邛人等記載。

《西山經》又云:「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於黑水。」一說黑水即岷江,軒轅之丘乃岷江源。又有一說指今洵河源頭,流經漢中。而山無草木,是典型的雪山特徵,漢中距離雪山較遠,成都較近。2017年治理大氣汙染之後,成都數次被雪山陽臺刷屏,憑肉眼即可遠眺雪山。而無論漢中、成都,均是古巴蜀範圍。

作為中國絲綢文化的創造女神形象,黃帝之妻嫘祖故裡之爭頗多,其中一個主要可能地點在四川。《華陽國志·蜀志》云:「蜀之為邦……媾姻則黃帝婚其族。」認為嫘祖為古蜀之人。四川鹽亭,以嫘祖文化之盛,出土絲綢文物之多,為呼聲最高嫘祖故裡之一。

黃帝兩個孩子封地皆在巴蜀,唐司馬貞為《史記·五帝本紀》注釋《索隱》說:「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玄囂封地江水,《山海經》「曰岷山,江水出焉。」昌意封地「若水」,《水經注》「黑水白水間、若水出焉。」黃帝之後,昌意繼位,即是顓頊。

《山海經》「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四川瓦屋山古名「居山」。又云:「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流沙河在如今四川漢源縣境內,而黑水呢?《山海經》云:「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袁珂對此引用楊慎《山海經補註》云:「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四川話中,往往倒文同義,夜宵與宵夜,熱鬧和鬧熱。

可見顓頊封地,在如今的青衣江和雅礱江流域——樂山人郭沫若的筆名也由此而起。何況顓頊還娶了蜀山氏的女兒。

屈原對此念念不忘,他自報家門:「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親伯庸是顓頊的後代啊!——楚文化,很可能是早期中華文明沿著長江順江而下的結果。 

眾多上古文獻顯示,最早踏上蜀道的中華人文始祖,就是黃帝、嫘祖、顓頊乃至堯舜禹等華夏主幹!如堯舜時期,重臣最為知名的莫過於禹、皋陶、契、后稷、伯益、夔、龍、倕、彭祖等「九賢」,多與巴蜀川陝相關。

《史記》記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由巴蜀出發到中原一帶,需要多大的道路運輸力量和後勤保障?且嫘祖馴化野蠶,出產絲綢,經濟動能又通過什麼渠道來釋放?披山通道!闢的是什麼山,通的是什麼道?

——只能闢秦嶺巴山,通悠悠蜀道。

萬古長夜 誰人踏出

黃帝拓通蜀道,藉助三大天府之國的人力物力,一統中華。他是不是形成蜀道的最早人物呢?答案是,蜀道形成比黃帝還要久遠。

《華陽國志·蜀志》開篇就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宋羅蘋注《路史·前紀·蜀山氏》說,上古《世本》、西漢揚雄《蜀紀》、東漢《本蜀論》上都有這兩句話,應為古代口頭記憶的遺存。華陽國志還留下一句「人皇出斜谷」,證明黃帝之前的古人,就已探出褒斜道的大致走向了。

黃帝之前,上古三皇,人神模糊,伏羲、神農、燧人氏。這年代究竟久遠到什麼時間呢?

考古發現證實,萬年之前,四川就存在古人活動痕跡。成都羊子山文化遺址,主體為商周時露天大祭祀臺,被破壞前比足球場還大,足有四層樓高,是國內曾經最大的商周祭祀臺。土臺基址下地層中發現年代最早的遺物,是5件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距今1萬年左右。而據成都不遠的「資陽人」、簡陽「龍埡遺址」,更是遠在3萬年之前的人類活動遺存。有專家提出,早在三萬年前就掌握熱食方法的「資陽人」,應為人皇燧人氏部族,這側面印證了《華陽國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的記載。

《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朱熹曾引用唐子西的話,讚頌過孔子。「唐子西嘗於一郵亭梁間見此語」。唐子西名為唐庚,字子西,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錄》記載:「蜀道館舍壁間題一聯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古人詩詞,多為虛數,然而誰能說「萬古如長夜」就一定不是古人口頭記憶的遺存?此句寫在蜀道之上,更有深意。

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蓬、蜀道研究專家黃建中曾從漢中出發,沿著北上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故道等蜀道考察,發現最古老的棧道,全部沿著河谷修建,不會翻越一處高山,即可從西安抵達漢中。

專家在秦嶺山中的河谷地帶發現了古代先民踩踏開鑿的原始小路,如留壩縣境內界牌關附近,褒河對岸數百米的整體山石上鑿有腳窩,間隔半米左右,正好是一步距離。這種腳窩明顯是人工鑿成,即使在新舊石器時代,用石制砍砸器也能鑿出。詢問山民,但凡河谷,均有這樣供人行走的小道。

「道的部首是『辶』,有沿水而行的本義。」王蓬說:「從造字法就可以感到,古道的確是產生於文字之前。小道走的人多了,成了商人通道,最後經過國家工程拓建,成為國家棧道!」

文明童年 蜀道飛馳

黃帝之後,蜀道沿線時時出現在中華文明早期正史記載中。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引《竹書紀年》:「後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夏亡。」

這是史載第一個沿著蜀道展開的「宮鬥」!夏桀攻岷山,獲取了兩位美女,寵愛有加,把皇后「妹喜」扔在洛水不管。「妹喜」一怒之下聯手商湯,滅夏。竹書紀年遠在先秦所成,沒有後世刻意抹黑「妹喜」的所謂「放蕩」,反倒是敢愛敢恨的形象。

在有甲骨文字可考的商代,甲骨學大家董作賓考證了寫明蜀字的十一條卜辭,其中「蜀射三百」「蜀御」「至蜀」「正(徵)蜀」等甲骨卜辭表明,蜀國曾把射手、車手等戰士供給商朝,而商朝既向蜀國派遣過使者,也曾攻打過巴蜀區域。關係頗為複雜,而又往來頻繁。

商王武丁王后「婦好」甚至親自對羌、巴作戰。「辛巳卜,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這是甲骨文中記載的出兵最多的一次戰爭。著名的「後母辛方鼎」即是對婦好蓋世武功的肯定。——這或許也是後來羌、巴等國隨周武王報復商朝的前因。

還有一種猜測,蜀道五丁開山是否是商王「武丁」開山的口頭記憶遺存?為了大規模伐蜀,武丁修整蜀道是極有可能的。

商末,《尚書》記載,武王伐紂,牧野誓師,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皆來參戰。古巴蜀地域廣大,含漢水流域,此八國皆為古巴蜀區域。巴蜀將士作戰奮勇,居功至偉。《華陽國志》記載,「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勝利後把一位公主封賜給巴王,只不知是商朝公主還是周朝公主。

殷商既逝,周朝分封。爾後周幽王討伐褒國——今漢中褒河一帶,褒國獻出美女褒姒,姒是姓,自禹、啟之後一直是夏朝皇族之姓。周幽王寵愛褒姒,廢掉皇后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改立褒姒為後,以褒姒生子姬伯服為太子。激怒申國,申國與犬戎聯手攻滅周朝主力「宗周六師」,滅亡西周。又一個江山美人悲劇!

夏商周時期四大「紅顏」,妹喜、妲己、褒姒、驪姬。與蜀道直接相關就有其三,足見蜀道對於中華文明童年時期政治生活介入之深,依賴之切。

歷史氤氳,後世只見蜀道凋敝,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難以想像中華文明青壯少年時,那種一往無前的豪邁。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印群撰文指出,秦嶺是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東西長達1600餘公裡,海拔1500至3000米,海拔2000米的千裡巴山則隔開了四川盆地與漢中盆地。在其看來,遠古蜀人大規模北上、商軍大規模南下都難以辦到。他推測蜀人伐紂的進軍路線沿長江而下,由川東走廊經洞庭湖溯流至江漢。但又疑惑,取道洞庭,這如何能保證行軍、後勤的速度和效率?紂王帝辛完全是被突襲打了個措手不及,匆忙中調集奴隸充軍,才有牧野倒戈。蜀軍必定是快速北上的。

屈原也發出「天問」:「阻窮西徵,巖何越焉?」西行遇阻於窮(通「邛」),如何穿過大山呢?

上世紀50年代,成都羊子山出土漢磚上的古棧道場景回答了「天問」:若干梁柱支撐的棧道上,兩匹馬拉車全力奔跑、分道線外一匹馬並行護航。這說明,蜀道能夠高速奔馳!

《史記·貨殖列傳》印證了這幅畫面:「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棧道千裡,無所不通。唯襃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

舉國之力 萬世之功

通常所稱蜀道,漢中以北5條,自東向西依次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而漢中向南入川則有3條,自東向西為荔枝道,起於西鄉,經萬源、達州去往重慶;中為米倉道,經南江、巴中而至閬中;西為金牛道,經寧強、廣元而至綿陽。此外金牛道西還有鄧艾偷渡摩天嶺的陰平小道——今西成高鐵,即是自褒斜道入漢中,自金牛道入廣元,又自陰平道去成都。

更西還有一條出川道路,從都江堰沿岷江西北而上,經汶川、茂縣、松潘、若爾蓋而至甘肅南部的臨潭、青海的同仁、貴德,再連接傳統的絲綢之路,因其沿線經過吐谷渾河南國,故又被稱為絲綢之路河南道。

最早明載史冊的蜀道工程,當屬歷史上秦蜀築金牛道,動用兩國政府財力和智慧,把原本逼仄的小路民道,改建為國家高等級快速交通幹道。

其效果,是千裡秦嶺巴山,「去就安穩」,軍道、政令、郵傳、貿易、商旅通達,《漢書》記載「璽書交馳於斜谷之南,玉帛賤乎於梁益之鄉。」三國時,諸葛亮執政蜀漢,更設立錦官,將紡織業作為整個蜀漢的經濟命脈,通過專營予以推行。

唐代孫樵《興元新路記》記載,修復褒谷棧道時,「詔張羌衛績王胡等三人,詣漢中郡受節制,治餘谷道教習常民學川石棧孔術。」表明當時國家對蜀道已形成了一整套施工技術和驗收標準。

棧道悠悠,白雲千載。經過歷代先民的開拓,蜀道溝通了四川盆地、關中盆地、漢中盆地三大天府之國。依賴於蜀道通達,生產力一次次得到飛躍。蜀道就是中華民族最宏偉的基因,一代代複製著成功的精神、制度和策略,黃帝、宗周、強秦、雄漢、盛唐……由此,中華民族得以從蜀道奔騰出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偉大氣象。

延伸閱讀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這次特殊會議,信息量很大!

獨家 | 獲諾獎2年後,屠呦呦團隊已有突破性發現

比癌症更普遍的,是人腦海中的癌症恐懼

給領導匯報工作,高手是這樣開頭的(值得收藏)

緊急!查看支付寶年度帳單前,請先看看這個!

看哭!孫女爺爺合影7年,這是人生最好的告別!

李清照用一生證明:婚姻有對錯,但沒輸贏

絕世才子納蘭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見

你為什麼會焦慮?思維認知七層理論告訴你答案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百折不撓、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李白 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 蜀道難
    創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係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 【四川交通】古詩詞中的蜀道魅力
    今天,讓我們以詩詞的名義,再次欣賞蜀道的魅力!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嶇,難以通行,詩仙李白曾作《蜀道難》一詩,具言蜀道之艱難。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蜀道難
    蜀道真太難攀登,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劍門蜀道值得走一次
    千年之前著名詩人李白曾寫下蜀道難,而後很多詩篇人也均提到蜀道一詞,但詩人筆下的蜀道絕非是虛構的,如今的蜀道中位於四川廣元,李白詩篇中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一直流傳至今,在古代秦與蜀之間被秦嶺首峰所阻擋,僅有一個劍門關在此,形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創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係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 蜀道難-李白(唐)
    蜀道難走比登上青天還要難,古蜀國先王的事跡久遠渺茫。歲月漫漫過去四萬八千年,蜀道還未能與秦地相通人煙。西邊太白山上只有一條鳥道,才能從秦地橫越過峨眉山巔。山崩地裂壓死迎親的五壯士,才能修成棧道與陡峭山路相接,上有高峰神仙也要繞路而行,下有河川衝波倒流漩渦轉動。翱翔高飛的黃鶴尚不能越渡,攀援敏捷的猿猱更一籌莫展。
  • 四川廣元與蜀道上最高的瀑布,被網友稱為最好看的風景
    廣元是女皇故裡,也是蜀門重鎮;有「劍門天下險」的自傲,也有「蜀道難」的唏噓長嘆;有三國古戰場的刀光劍影也有紅軍的艱辛不懈。歷史在這裡演繹留下了悠悠山水與時空中的建築做見證。
  • 《蜀道難》,寫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經典
    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像,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全詩二百九十四字,採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感情強烈,一唱三嘆。
  • 景區說之劍門蜀道
    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裡。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劍門蜀道沿線古蹟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雲廊古柏三百裡,明月峽「飛梁架絕嶺」。
  • 馬可·波羅的連雲棧道之旅
    溝通西北與西南的千裡連雲棧道,是宋代之後南北交通的官驛大道,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馬可·波羅是第一位踏上連雲棧道並將漢中的見聞記錄下來的西方大旅行家。   蒙古大汗蒙哥汗死於蜀道南端的釣魚城下,忽必烈龍興於蜀道北端的京兆府城,也可能是馬可·波羅連雲棧道之旅的主要動機。
  • 大唐皇帝與劍門蜀道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史幼波/文陳洋 江南/攝影  劍門蜀道對於大唐帝國來說,冥冥之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緣份。武則天從出生到成長的整個階段,正值大唐盛世。這位出生於劍門蜀道,並且從蜀道順利走出蜀地,從而踏上中原政治舞臺的千古一帝,給這片靈山異水和這條崎嶇古道增添了無數的傳奇色彩。
  • 深秋暢遊劍門蜀道
    作者:巧爺-說說這次旅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老話大家都知道,但是能夠在深秋陽光的伴隨下,用三天時間身臨其境,這個機會是很難尋得的。午飯後就要去劍門蜀道最後一個景點明月峽了。明月峽,不僅金牛驛道經過這裡,而且包括嘉陵江水道、寶成鐵道、原108國道、先秦棧道和縴夫鳥道都在這裡交匯,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交通史博物館。這裡的峽谷地帶傍山依水,交通發達,風景特別漂亮。六種道路的交匯在景區地圖上用放大的字體標明逛峽區的路線和主要景點,實際就兩條道,沿原108國道和下到河邊上的棧道。
  • 被人們遺忘的四川最大風景區,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
    劍門古蜀道,以劍閣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築棧道30裡,設關守衛,稱&34;。形成了劍門蜀道遺址、翠雲廊古柏群、大劍山丹霞絕壁、劍門關隘、劍閣柏、劍門關樓、鍾會故壘、姜維城、劍門七十二峰、劍溪橋、元陽石。
  • 探尋千年蜀道之劍門關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讓蜀道名揚天下 。  古蜀道是歷史上由中原通往四川道路的統稱,四川廣元境內有,歷史最為悠久3條古蜀道: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因為這3條古道與劍門關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有學者把它們統稱為劍門蜀道,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只有來到了劍門關才知道蜀道是多麼艱難。  劍門關是中國最險峻的礫巖丹霞地貌。
  • 訪古尋幽——蜀道自駕遊線路:穿過歷史雲煙 追尋綿陽蜀道的「三國...
    其中「訪古尋幽——蜀道自駕遊線路」推薦了成都—羅江—綿陽—梓潼—廣元—閬中,沿著蜀道探訪三國故事。近日,記者駕車走上古蜀道,穿過歷史雲煙,去追尋那些傳承千年的三國故事。二劉「涪城會」 三國故事多綿陽城在漢代為涪縣,素有「蜀道咽喉」之譽,是三國時劉備取川的據點,也是蜀漢後期的戰略指揮中心。富樂山腳下的廣場上,佇立著「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塑像。
  • 古蜀道橫跨昭化古城,扁擔般橫挑秦嶺和巴山,蜀道難建
    穿過城池的金牛古蜀道,是昭化古城最古老的一條街,也是古代唯一一條從關中進入蜀地的路。從成都出發,穿越廣為人知的劍門關,經過明月峽棧道,到達昭化,最後抵達陝西漢中,全長約600公裡。因此,連接成都平原和八百裡秦川,成為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惠王覬覦蜀地而不得入內,於是詐稱自己有一塊石頭,夜能糞金,想要將它獻給蜀王。
  • 山間奇巧,棧道之美,飛梁架絕壁!
    、智慧之路、徵戰之路、郵傳之路、商貿之路、石刻之路與詠嘆之路。《戰國策·秦》記載"棧道千裡,通於蜀漢",棧道工程艱巨,路途險惡,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蹟。如今可見的古棧道遺蹟寥寥可數,棧道上的種種傳說也越發模糊,可一代代穿行於古道的名人商旅卻仍在孜孜不倦地傳送著南北文化,溝通著中華文明。
  • 四川專家調查蜀道 陰平古道路線與走向得到確認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供 攝中新網廣元12月5日電 (苟小華 苗志勇)為調查釐清古蜀道「青川段」交通線路,更好發揮古蜀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意義,近日,由多名專家組成的古蜀道(青川段)田野考古調查隊經過近半個月的考古調查,對比平武、寧強、文縣等周邊館藏文物,首次確認陰平古道的路線與走向、金牛道的入川並經青川白水關的路線走向、發現了大型棧橋立柱孔等。
  • 棧道之鄉真美漢中 2017漢中石門棧道文化旅遊月啟幕
    4月23日,以「棧道之鄉 真美漢中」為主題的「2017中國漢中石門棧道文化旅遊月」在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隆重啟幕。本屆活動由漢中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漢中市石門水庫管理局承辦。為深入挖掘古棧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充分展示石門棧道文化特色,「2017中國漢中石門棧道文化旅遊月」打破傳統思維,積極創新,活動包括:石門棧道旅遊推介會、2017漢中石門棧道宣傳推廣大使評選、漢服石門棧道直播遊、2017漢中石門小畫家評選、2017漢中石門棧道千人彩色跑、2017千名攝影師記者石門棧道採風遊等九大主題活動,可謂亮點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