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四川交通廣播FM101.7綜合發布
來源:四川省交通運輸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翻開四川交通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四川交通人都在為改變「蜀道難」砥礪奮進,不斷前行。如今,四川交通實現了「蜀道難」變「蜀道通」再到「蜀道暢」,從高速公路「大動脈」到農村公路「毛細血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公路水路交通投資保持高位增長,全省公路水路建設投資連續五年超過1200億元,連續邁上1300億和1400億兩個臺階,總額達到6693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今天,讓我們以詩詞的名義,再次欣賞蜀道的魅力!
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嶇,難以通行,詩仙李白曾作《蜀道難》一詩,具言蜀道之艱難。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包括全國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範圍內的道路。以成都為原點看:自成都向北,由陝入蜀的,有翻越秦嶺到漢中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古時漢中屬蜀國),有從漢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又稱洋巴道),有由甘肅入蜀的陰平道;自成都向西,有連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雲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礎上拓展可通向南亞的西南絲綢之路;成都以東,有自三峽溯長江而上的水道。
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裡。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組成。"棧閣北來連隴蜀"的詩句,就真實的記錄了古代蜀地陸路交通的景象。
——摘自《百度百科》
蜀道詩詞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宋代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中即收有南朝蕭綱、劉孝威、陰鏗等人以《蜀國弦》、《蜀道難》為題的詩詞。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蜀道難二首》中的詩句:
詩人用笛聲的或高或低,猿聲的或斷或續,描繪了在彎曲湍急的三峽行船的情景。
唐、宋時代蜀道交通興盛發達,隨之而來,詠嘆蜀道的詩詞創作也豐富繁榮。李白、杜甫、白居易、駱賓王、李商隱、王勃、鄭谷、李廌、趙抃、陸遊、範成大、辛棄疾等著名文人騷客均有詠嘆蜀道詩詞傳世。其中像李白《蜀道難》、杜甫《黃草》、李商隱《籌筆驛》、鄭谷《興州江館》、李廌的《趙玿赴成都府廣都縣尉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為》、趙抃《過青泥嶺》和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等都堪稱傳世千古之作。
《蜀道難》
噫籲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呼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諮嗟。
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以自己切身的生活體驗,形象地詠嘆了蜀道上的重重艱難險阻和蜀道開鑿的歷史傳說。詩中首先追述了傳說中在蜀地建國的「蠶叢及魚鳧」,未與秦塞通人煙。然後驚嘆在長安前去西蜀地的道路上,有「西當太白有鳥道」,「天梯石棧相鉤連」,「青泥何盤盤」,「劍閣崢嶸而崔嵬」等等。太白,即秦嶺峰名,正當褒斜道北口斜谷東側。天梯、石棧,指高入雲宵的山路和棧道。青泥,指今陝西略陽西北的青泥嶺,為唐代由秦入蜀要道。劍閣則指四川東北部的劍門關,連山險峻,飛閣通衢。正因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畏途巉巖不可攀」,於是大詩人李白才「側身西望長諮嗟」,發出「問君西遊何時還」的感嘆。
詩人不僅是這一首《蜀道難》出名,李白還寫了像《送友人入蜀》、《贈江油尉》、《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等許多歌詠蜀道的詩歌。
《黃草》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驛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萬裡秋風吹錦水,誰家別淚溼羅衣。
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
這是詩人在唐大曆元年(公元766)以後旅居蜀地夔州(重慶奉節)時,因戰亂消息難通,但詩人關注國家命運之意,惦念親友之情心切,而遙慨蜀亂之作。「黃草峽」在今四川涪陵,「赤甲山」蜀地山名。「船不歸」正表達了詩人的一種心境,多盼望成都方向有什麼人來,有什麼可慰的信息。「赤甲山下行人稀」是指詩人所住的地方很少有朋友來往了。「秦中驛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秦中,當指朝廷。詩人多麼盼望朝廷能傳來他所關注的信息。這信息既有國家大事,更有關於蜀中動亂的平定。在杜甫離開成都的過去幾年,一直到他作詩之時,蜀中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從未停息,蜀之邊境不得安寧,讓杜甫這位憂國憂民之詩人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蜀中的信息。「萬裡秋風吹錦水,誰家別淚溼羅衣。」萬裡橋,在成都,也可理解為遙遠的秋風,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情感。「錦水」代指成都。「誰家」當指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想起現在成都的秋天呀,人去屋空,戰亂不寧,淚水打溼了自己的衣裳。「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意思是說,不要說蜀道上劍閣天險可以把守,而現在終於失去,甚至軍事重鎮松藩都已經被圍困了。詩聖杜甫也和李白一樣還寫了像《五盤嶺》、《石櫃閣》、《奉漢中王手札》、《劍門》、《送梓州李使君之任》、《龍門閣》等大量的詠嘆蜀道的詩篇。
《籌筆驛》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籌筆驛」,又名朝天驛,在今四川廣元市北,蜀道名城。相傳諸葛亮出師伐魏,曾駐此籌劃軍事,而得名。詩人李商隱蜀道途中經籌筆驛,為有才有志的諸葛亮事業最終不竟而遺恨無窮,有感而作。
《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徵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短短的四句詩,意味深長。詩人寫於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作者由陝西南鄭前線被貶四川成都,途徑蜀道劍門關時而作。詩人旅途衣服上已沾滿了灰塵和雜亂的酒的痕跡。出門在外去很遠的地方宦遊,所到之地都是讓人心神暗淡和感傷。詩人不禁自問:這一輩子算得上詩人了吧?騎上瘦驢在細雨中到劍門關去。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詩人藉以自嘲,來抒發殺敵抗金、收復失地的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惆悵之情。
還有像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南湖晚秋》、《送武士曹歸蜀》,駱賓王的《送費六還蜀》,王勃的《晉安建陰題壁》以及宋代詩人範成大的《初發桂林,有出嶺之喜,但病餘便覺登頓,至》,詞人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等等好多,都是歌詠蜀道的名篇。
千百年來,在浩瀚的古詩詞裡,棧道、江河、橋梁、驛亭、古柏、摩崖和關隘天險等景物,成為了今天人們想往和尋覓蜀道的主要奇觀。同樣,面對這千年蜀道,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竟至都曠達豪放,思絮紛飛,詩興噴發,恣情詠嘆,不能不說這也是歷史的奇觀,給我們後人留下永久的啟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