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菜/文董平
疙瘩菜又叫麥飯菜,是乾縣人乃至陝西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即簡單又不失故鄉的味道。
勤勞智慧的乾州人,心懷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無比珍惜大自然的賞賜,在生活中發現和創造美食,疙瘩菜就是其中之一。
疙瘩菜製作簡單,不挑食材,田野裡的野菜,春夏秋冬都有食用的菜源,芨芨菜,油勺勺,白蒿牙,苜蓿,蒲公英,灰灰菜,馬齒莧,花葉菜等。樹上的槐花,榆錢等,菜園的芹菜,菠菜,青菜,紅薯葉,紅蘿蔔纓子等,凡是綠葉子的蔬菜大都可以用作食材。
做疙瘩菜時,取適量的綠菜,洗淨,晾乾,剁碎,加適量鹼面,保持菜的勁道,再撒麵粉或玉米面粉等其它麵粉,攪拌均勻,用力揉搓。然後燒開水,上籠蒸,十五分鐘左右即熟,出鍋後一塊一塊的疙疙瘩瘩,很不規則的形狀就叫疙瘩菜,也叫菜疙瘩或麥飯菜。拌上調料汁,一盤翡翠盤的菜餚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在乾縣,疙瘩菜是人人都喜愛的一道美食。不管是飯店,還是農家小院,它都綻開著人們舌尖上的味蕾。
乾縣人,隔三差五就要蒸一回疙瘩菜。家裡來了客人,也會用這散發著鄉土味道的菜款待貴客。
特別是長期生活在城裡的人,吃慣了大魚大肉、生猛海鮮,來乾縣吃一碟疙瘩菜,那種鮮嫩的味道,鄉野的味道,頓覺身心愉悅,爽口舒心,無不驚嘆疙瘩菜為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
疙瘩菜在乾縣歷史久遠,傳為佳話。乾陵無字碑有明朝詩人的詩,「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春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每年春天,乾陵周圍的老百性都要蒸疙瘩菜祭祀女皇武則天。可見乾縣人對這位「瓜婆」,還是心懷崇敬的。也說明疙瘩菜,是乾縣人自古以來就喜歡的菜品。
鄉愁是味覺上的思念!回想在那貧窮的五六十年代,糧食不夠吃,人們用各種野菜代替,製作成疙瘩菜。瓜菜半年糧,善於打理窮日子的婦女,常常變著花樣吃野菜,省下糧食留給老人和孩子。曾經流傳,」婆娘家,生得瓜,一愛女來二愛花(棉花),三來愛吃菜疙瘩。"同村鄰家六嫂,小孩多,蒸了疙瘩菜就吃兩碗,不吃饃。困難時期,以菜疙瘩充飢,只求裹腹的人們,只要吃上可口的菜疙瘩,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現在生活好了,菜疙瘩依然是濃濃的鄉愁,是家鄉的味道。
我對洋槐花菜疙瘩情有獨鍾,母親在春天捋下洋槐花,潔白如玉,噴發著花香,芬芳四溢。等母親蒸在鍋裡,我們兄妹等候在灶臺,一個個垂涎欲滴。蒸熟了端在碗裡,一股淡淡的甜味撲鼻,滑滑溜溜,鬆軟可口,唇齒留香。母親看著我們個個吃得狼呑虎咽,露出甜甜的微笑。
多少年過去了,但縈繞在舌尖上的美味,深深刻在大腦,抹也抹不掉。疙瘩菜裡,有母愛,有鄉情,永遠難忘。
疙瘩菜,調劑著生活,也傳承著人們的記憶。
【作者簡介】
董平,乾縣陽峪鎮人,酷愛文學,喜歡寫作,略有拙作在刊,用文字歌頌人生,現任《西北大秦文學》散文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