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有哪些熱門的創業項目呢?你下意識會想到口紅、面膜、快餐這些女生喜歡的產品。還有兩個類別也是增長迅速,就是咖啡和奶茶。
如果你問一個人,創業想做什麼,10人之中會有7人告訴你,想開個咖啡店或者奶茶店,如果是女生,10人最少有9人會這樣回答。
從需求來看,無論是咖啡、奶茶或者簡餐,這些都是高頻次消費產品,人們每天都會消耗。事實上,這幾年咖啡店、奶茶店開了很多,餐飲店就更不用說了。
最近,筆者看到一篇文章《目標不同,要素不同》,裡面講到咖啡創業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今天咱們一起來分享下,目標不同導致的結果會有多大差別?
星巴克和瑞幸
咖啡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美國人平均每人一年喝260杯咖啡,中國人平均一年喝5杯。從數字的差別,可以看出咖啡品類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這兩年,中國湧現出了一批精品型的單體咖啡館,還有一批成規模的咖啡商業。
規模的咖啡商業,就必須提到兩個企業:星巴克和瑞幸。
說到咖啡的引領者,一開始是雀巢,雀巢發明了速溶咖啡,並成為速溶咖啡品類的王者。之後星巴克引領了第二次革命,它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十幾年後,所有的咖啡館都變成了第三空間;第二件事是變革咖啡供應鏈,做到標準化供應;第三件事是鼓勵外帶,你看到很多人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就走,這樣星巴克的坪效就遠高於其他咖啡館。
2018年爆紅的瑞幸咖啡,跟星巴克就不一樣,他們沒有做供應鏈變革,抓住的是「現磨咖啡」這個品類的空白,抓新流量。
2017年,瑞幸咖啡揚言要開200個店,有人說他們是騙子,結果到了2018年,瑞幸開了2000家店。瑞幸的這個擴張,肯定是希望能競爭咖啡品類的頭部,必然會遇到星巴克這個大咖。
對比下兩家公司:星巴克一年在中國銷售4億杯咖啡,一杯咖啡評價價格33元,單杯咖啡材料成本是4.3元,加上店面、人工成本和折舊,一杯咖啡總成本是22元,利潤是11元左右。
瑞幸一年賣了近1億杯咖啡,一杯咖啡的評價價格是10元,單杯咖啡的材料成本是5.2元,加上店面、人工成本,一杯咖啡的總成本是16.9元,算下來一杯虧了6.9元。
品牌效應
接下來,再來看兩家企業現階段的目標。星巴克的計劃是利用現階段咖啡業務實現盈利,核心運營有幾個要素:包括第三空間、外帶、標準化、品牌、爆品。
假如你進到一個商場,裡面有一家星巴克,離得很遠你就能聞到濃烈的咖啡香氣,這就是運營者的設計。星巴克砍掉了賺錢的熱食業務,就是為了不讓其他氣味幹擾咖啡香氣。這是一個強烈的身體感知,人的大腦沒有任何防禦,接收到嗅覺的信號,這個感知一下子就打在腦海裡。
星巴克的人員成本高於瑞幸,有黑圍裙、綠圍裙的等級,專業度是紮實的人力資源投入。星巴克打造爆品的能力也非常牛,在Instagram上端著一杯星巴克拿鐵的照片有30萬張,這就是網紅爆品。
從人員、感知到爆品,加在一起就是星巴克對自己品牌的運營,無數細節的疊加,成就了對星巴克品牌的感知。星巴克為什麼這麼看著品牌?就是為了能更好地盈利。因為星巴克的品牌強勢,所以咖啡賣得貴。還有一點,星巴克的客戶多,有號召力,所以星巴克的房租遠低於其他家,商場為了引進星巴克,會以正常房租的20%與星巴克成交。
星巴克非常清楚地知道要運營好品牌這個要素,然後它獲得品牌溢價,就有利潤空間去做下一步的投入,這是星巴克的模式飛輪。
瑞幸的目標是追求客戶的數量,而不是品牌。在人員、專業和宣傳等方面,瑞幸並沒有多少著力。
瑞幸沒有品牌溢價,如果不打折按照原價,會有多少人買?有多少商場會去請瑞幸入駐?又有多少客戶購買後會在朋友圈曬瑞幸咖啡呢?這些指標一衡量,會發現,瑞幸砸出去的錢,得到的是流量而不是品牌。
但瑞幸也不是一無所獲,虧6塊錢獲得一個新客戶,其實也是划算的。畢竟只要喝了你的咖啡,可能就會在日後成為你的忠實受眾。
文藝咖啡的瓶頸
對比了星巴克和瑞幸兩家咖啡,你開咖啡店的想法是不是有些動搖了?其實,大多數人想做一個咖啡館,目標是賺錢生活,有自己一個空間,把生活和生意放置在裡面,多美好的人生。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基本上很多的文藝咖啡店都倒閉了,這個現象滿大街都是。
中國文藝咖啡館的引領者叫做雕刻時光,這個名字一聽就很文藝。同樣是提供一個空間,一杯咖啡,是放置自己想要的生活?還是資本擴張?目標不同,模式也不同。
瑞幸咖啡一開始的發展不錯,但是到了咖啡業發展的時刻,卻持續關店,陷入低潮。原因在於,創始人在公司成長的路徑上,目標發生變化,創始人的內心又抗拒新模式。
雕刻時光創業的故事很浪漫:電影學院畢業的莊仔和妻子,在胡同裡改造了一間老房子,做了雕刻時光咖啡館,放置自己的生活夢想。大窗戶、小木桌、小眾音樂和書本,還有貓,這些今天已經是網紅咖啡的標配,當時都是雕刻時光在中國的首創。
當時還有很多著名音樂人在雕刻時光裡泡著,李健、羅大佑、許巍等等,瑞幸花大錢都沒砸出來的品牌精神,雕刻時光一開始就有了,一時間成為全國各地文藝青年的打卡聖地。
之後變化來自2012年,雕刻時光拿了投資,開始在資本的驅動下進行擴張。公司的目標發生了變化,創始人卻不能適應這種新模式,一年要開多少店,完成多少營業額,給投資人多少回報,這些都是冷冰冰的數字。而雕刻時光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慢生活,現在變成了快節奏,理念就相悖了。
在糾結裡,雕刻時光失去了方向,進入消耗狀態,最終失去了持續創新的生命力和競爭,成為行業的淘汰者。
目標不同,結果不同
一杯咖啡,三個企業,不同的目標就會導致不同的命運。
我們說想做一個產品很容易,可以賣口紅、賣水果、賣奶茶,但是這件事的目標是什麼?很多人就搞不清楚了。只有目標堅定,模式清晰,才能夠持續增長下去。
星巴克要做品牌,在人員、專業度和宣傳下力氣,最終換來的是品牌效應。瑞幸要做客戶數,用金錢換客戶,最終成為網紅咖啡。雕刻時光要慢生活,在資本的擴張下,最終陷入低潮。
切換到個人,從事一份工作,肯定有自己的目標。目標不同,每個人的工作方式就不同,有人希望不斷成長,有人希望隨遇而安。如果想要不斷成長,就不能按照原來的模式,而是要去開拓新的技能和打法,堅定執行。
所以,創業之前,不如喝杯咖啡,想想自己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參考來源:《目標不同,要素不同》,作者: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