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媒體報導鄭家清老人賣畫出版《溫州蹤跡》明信片後,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市民在微信朋友圈裡不斷轉發該報導,不少人打來電話,想要購買明信片,以此尋找並保存對老溫州的記憶。
微信轉鄉情
60套「搶」光光
「原來以前的五馬街長成這樣,多年未見都忘了,簡潔的鋼筆畫把老溫州畫得栩栩如生。」網友「雨中江南」說,小時候冬天隨父母逛五馬街,逛累了,最開心的就是向餛飩郎買一碗熱騰騰的餛飩,不但解饞,全身也吃得暖和和。看到鄭家清明信片中的「五馬街」,記憶中的畫面馬上湧現在眼前。
前天傍晚,記者在鄭家清老人家採訪後,帶回了60套《溫州蹤跡》,原本沒打算做「代購」。沒想到報導曬在微信朋友圈,不斷被轉發,遠遠超過了聖誕節的祝福,微友紛紛留言自己在明信片中找到的童年記憶。到昨天中午,60套《溫州蹤跡》已被搶購一空。曾在溫州工作過兩年的吳女士第一時間訂購了2套,她說雖然現在已經離開了溫州,但看到溫州這些房屋、橋梁、街道,依然覺得很唯美很親近,「買一套自己珍藏,另外一套寄給親友。」
永嘉上塘周先生來電,「我是個保安,平常就愛收集溫州老風景的畫冊,這種手繪風景的明信片以前沒見過,這次一定要買一套來收藏。」他說鄭家清十年前印的明信片《溫州民俗》《溫州民謠》也想各來一套。得知記者手中的明信片已被「搶」光,周先生記下鄭家電話,打算周末上門拜訪老人,向他討教老溫州的故事。
明信片拿到手的人,提筆寫時,才發現很熟悉的朋友,卻不知道對方準確的地址;電腦用久了,許多字竟然想不起,更別說寫得漂亮。還有一位讀者說,他寫好明信片的第一反應,是打電話給快遞寄出去,拿起電話才想起從前寄明信片都是投進郵箱的——曾經熟悉的行為和事物,不知不覺被遺忘。
更多的人對寫什麼話、怎麼寄明信片動了心思,「打算跟著明信片,尋找溫州的蹤跡,看看這些地方有什麼變化,再在那兒的郵局,蓋上當地郵戳,把明信片寄出去。」網友「小白」說,在朋友圈轉發了新聞後,自己買的明信片也被朋友們預定走了。昨天,她把「瞿溪老街」寄給了十幾年前帶自己去瞿溪娘家蹭飯的朋友;「巖頭老屋」、「大若巖十二峰」寄給了永嘉的同行。在國外的朋友也向她索要這套明信片。她沒想到在這個網絡時代,最樸實的鄉情、最傳統的明信片,會引發這麼多人的懷舊情結。
輾轉3小時
登門請畫家
帶著60套明信片售出的3600元,昨天下午,記者再次來到市區皮坊巷55號。前腳剛進門,後腳就有一位風塵僕僕的老者推門進來,焦急地問道:「這兒是鄭家清老先生家嗎?」老者說,自己一大早看到報紙,就想馬上看看這套老溫州風情的明信片。坐了近3個小時的班車,從瑞安湖嶺鎮大同村趕來了。他一邊說一邊掏出懷裡的報紙,「看了報紙知道這個地方,下了班車就打的,讓計程車師傅送我過來的。」
老者叫鄭育友,今年也是74歲。他希望鄭家清能去他的家鄉湖嶺鎮,畫畫湖嶺鎮上的老街,以前停靠竹筏的排埠頭,售賣紙張的紙亭,這些都是湖嶺老一輩人的記憶。雖然現在排埠頭和紙亭已經消失,但鄭育友憑藉自己的印象,現場畫出了草圖供鄭家清參考。
鄭家清說湖嶺自己還真沒去過,沒來得及把溫州每個地方走遍,如果有好的地方,也希望讀者能夠推薦。雖然自己已經中風,腿腳不靈便,他也會儘量過去畫下來。最後他應允鄭育友,過幾日就去湖嶺看看。臨走時,鄭育友買走了一份《溫州蹤跡》,「這些明信片很親切,都是我們老溫州的寶,要好好保存。」
看到自己的明信片受到讀者歡迎,鄭家清也寬慰了不少,加上十年前出版的那2套明信片,現在家裡還攢著2000多套的明信片,他們都承載著老人關於溫州的記憶。老人很平和,「只要能讓更多人了解溫州古村落、碑亭、古宅、街坊,以及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記住老溫州,這個心願能實現,我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