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漁民在福建外海捕獲一條素有「魔鬼魚」之稱的巨型蝠鱝。據悉,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底層的軟骨魚類,體扁平,強大的胸鰭類似翅膀,在海洋中巡遊,胸鰭前有兩個雹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齒細小,主要以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目前,這條蝠鱝被切割後運往市場銷售。
很多當地漁民表示對於這樣2000斤魔鬼魚非常少見的,而這次能捕獲這隻巨型蝠鱝也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麼在淺海怎麼會捕獲這隻2000斤的魔鬼魚巨型蝠鱝呢?有人猜測是不是前幾日的颱風布拉萬的原因啊!前些天的颱風布拉萬席捲沿海地區,而這隻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可能是颱風帶到淺海的。
蝠鱝(fú fèn)一般體平扁,寬大於長,最寬可達8米, 體重3000千克。體盤菱形,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長大肥厚如翼狀,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具一小型背鰭,一些種類的尾上具一個或更多的毒刺;口寬大,前位或下位;牙細而多,近鋪石狀排列;上、下頜具牙帶,或上頜無牙;鼻孔恰位於口前兩側,出水孔開口於口隅;噴水孔較小,三角形,位於眼後,距眼有一相當距離;鰓孔寬大;腰帶深弧形,正中延長尖突。卵胎生。化石見於第三紀至近代。蝠鱝科仍在研究,目前只發現三種:Mantabirostris,Mantaehrenbergii,and Mantaraya,而且這三種非常相似。因此有時,它會獨立成科,但大多數和鱝科的魚合併在一起。
蝠鱝是軟骨魚綱、蝠鱝科幾個海產屬魚類的統稱。體扁平,有強大的胸鰭,類似翅膀,在海洋中巡遊,胸鰭前有兩個雹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齒細小,主要以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蝠鱝從生物學角度上來說,並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個科。
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被當地人稱為「水下魔鬼」,但實際上蝠鱝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主要以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經常在珊瑚礁附近巡遊覓食。它緩慢地扇動著大翼在海中悠閒遊動,並用前鰭和肉角把浮遊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撥進它寬大的嘴裡。當遊泳時,頭鰭從下向外捲成角狀,向著前方;有時成群遊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遊甲殼動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魚類。鰓耙多少角質化,呈一系列羽狀篩板,起濾水留食作用。
在它的頭上長著兩隻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起,可以自由轉動,蝠鱝就是用這對頭鰭來驅趕食物,並把食物撥入口內吞食。由於它的肌力大,所以連最兇猛的鯊魚也不敢襲擊它。在英語中,被錯稱為「魔鬼魚」,主要是其形狀嚇人。蝠鱝遊泳時,扇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像在水中飛翔一樣。蝠鱝成魚的體長可達7米,體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種旋轉狀的跳躍。
隨著旋轉速度越來越快,蝠鱝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鱝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節,蝠鱝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在空中翻筋鬥,在離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時,聲響猶如打炮,波及數裡,非常壯觀。至於,蝠鱝為什麼要跳出水面?至今仍是一個謎。
蝠鱝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雖然它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因為一旦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 外觀特徵碰斷人的骨頭,致人於死地。蝠鱝的習性也十分怪異。它性情活潑,常常搞些惡作劇。
有時它故意潛遊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著船底,發出「呼呼,啪啪」的響聲,使船上的人驚恐不安;有時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把小鐵錨拔起來,使人不知所措;又或是它又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這實際上是蝠鱝的惡作劇。
中醫藥材需求增加致「魔鬼魚」蝠鱝遭大規模獵殺
在過去10年中,隨著傳統中醫的迅速發展,人們對蝠鱝鰓耙的需求量劇增。醫生說進食蝠鱝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毒素,促進血液循環。並且對治療癌症,水痘,喉炎和皮膚疾病,腎臟問題和生育問題等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如今,人們對於蝠鱝及其近親芒基蝠鱝,魔鬼魚(統稱為澳鯊)的製成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為其腮和皮膚的藥用功效,人們將蝠鱝的翅膀和頭割了下來,並將其腮剔出。一隻成年的蝠鱝可以產出高達7公斤的幹鰓,在中國市場上,其零售價格每公斤可以賣到300英鎊。而人類的這種獵殺活動令人擔憂,因為蝠鱝生長緩慢,繁殖周期較長,從幼崽到成年要經歷很多年的時間,並且其每胎只生一仔,很容易被過度捕撈。蝠鱝達到性成熟需要8到10年的時間,平均壽命30年的蝠鱝一生最多可以產16條小蝠鱝。研究人員稱,蝠鱝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比其他魚類大,其表現出來的智力水平堪比海豚和鯨魚,這使得它們在進食的時候可以進行交流和合作。
在印度尼西亞,大蝠鱝被排成一行擺在魚市上叫賣。人們對蝠鱝及其近親等澳鯊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然而,由於大規模的獵殺而造成的區域性鯊魚種群的枯竭,導致這裡的漁業收入卻在不斷下降。因此,這裡已將小規模的自給自足的蝠鱝漁業轉變為全球性的商業出口交易。
乾鮮海產業對蝠鱝也非常重視,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腮還可以用於為動物過濾飼料。這些鰓耙被烘乾,而後在亞洲市場上進行銷售,據稱,其具有快速治癒發燒的功效。然而,據一些接受採訪的醫生介紹, 鰓耙並不屬於真正的中藥,而是一種打著醫藥幌子的滋補品。在廣州,進口商從事著鰓耙產品的貿易,並將其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多年來,這一貿易一直還在繼續,但這一活動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和條例對其進行規範,因此我們對其後果還知之甚少。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無節制的捕殺已經對該地區的蝠鱝種群數量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影響。在某些地區,蝠鱝的數量已大範圍的減少,如在科爾特斯海,蝠鱝已經基本消失了。不過,在那些蝠鱝受保護的地區, 其數量目前還相當穩定。
目前,全球蝠鱝的數量仍然不得而知。在莫三比克,蝠鱝分布最多,但過去十年中這裡的蝠鱝數量下降了85%。印度、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等國的蝠鱝數量也出現了大幅下降,而一度擁有大量蝠鱝的墨西哥科爾特斯海,蝠鱝已經到了幾乎絕跡的地步。生態環境保護人士正力促通過有關國際貿易公約禁止買賣蝠鱝。
不如不見的裝置:兩千斤的蝠鱝這麼溫和的竟然被切割拿去賣。。。肉也不好吃。
簡秋梅520:>水中「蝙蝠」:蝠鱝是一種水中也能「飛翔」的神奇動物。因為其長相醜陋,又被叫做魔鬼魚。魔鬼魚時常會「飛」出海面,一般能飛到離水面1.5米的空中。在繁殖季節,魔鬼魚有時會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後在空中一邊飛翔,一邊翻跟頭。由於體重較大,魔鬼魚落水時往往水花四濺、聲如雷鳴,非常壯觀。
Sonia05:終於知道了這種魚叫「蝠鱝(fú fèn)」。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被稱為「水下魔鬼」,但實際上蝠鱝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圖片上的可是只豹紋的蝠鱝喲。
泊巖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儘管這條面容特別的「魔鬼魚」重達3000多斤,連最兇猛的鯊魚也不敢襲擊它,但是它依然無法逃脫人類對它的無情殺戮,從而被人們送上餐桌成了美味佳餚。躍出水面的蝠鱝出海凌晨捕到「大傢伙」記者昨天上午9時許在三亞港碼頭見到 ...
瘋狂彈力:可憐的巨型蝠鱝。魔鬼魚不魔鬼。
F-F蚯蚓:2000斤巨型蝠鱝被捕殺 野生動物環保令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