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溫和的蝠鱝,為什麼被稱為魔鬼魚

2020-12-20 博物猴

人們對於海洋那片神秘蔚藍的探索從未停歇,通過不斷的努力,讓我們認識了許許多多風姿各異的海洋生物,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蝠鱝。可能說蝠鱝,很多人不知道,但要說到魔鬼魚,可能連小朋友都能想到它的形象。為什麼性情溫和的蝠鱝,會被稱為魔鬼魚呢?

蝠鱝

蝠鱝是軟骨魚綱、蝠鱝科魚類的統稱,是海洋中的原始魚類,因遊姿與夜裡飛行的蝙蝠有些相似而得名,已有1億年歷史,早在侏羅紀時代便出現了。它體型扁平的,體型呈不規則的橢圓形,體盤一般50~100釐米左右,寬度最大可達8米,體重達3噸左右,是海洋中大型魚類的代表之一。

雖然,蝠鱝體型巨大,不過對人類卻非常友善,在海洋館中蝠鱝一般都是和飼養員玩得最嗨的動物,之所以被稱為「魔鬼魚」可能與其奇特的長相和行為有關係。

奇特的長相

1、巨大的身形

其身體扁平,寬大於長,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肥厚如翼狀,頭前有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有一個小型的背鰭,展開的身形看起來恰似張開的鬥篷。頭部前端兩側各有一個由胸鰭前伸特化而成的角狀頭鰭,加上它們巨大的身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惡魔。

2、取食習慣

蝠鱝是典型的濾食性動物,雖然它們口徑寬大,牙齒細而多,但由於特殊的取食習慣,不得不常常張著巨大的嘴巴,因此,猛地一看,常使人感覺到懼怕!

3、洄遊特性

蝠鱝都有遷徙的習慣,所以不同的時間會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在人們看起來,蝠鱝神出鬼沒,如同海中的UFO。

怪異的行為

它們常常躍出海面,用巨大的胸鰭拍打水面,從而製造巨大的聲響。

有時它們故意潛遊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貼著小船用胸鰭敲打著船底,嚇唬船上的人。

有時它又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飄來飄去,使漁民誤以為是海中的「魔鬼」在作怪,從而給它起了一個「魔鬼魚」的外號。

蝠鱝還有一個其他海洋生物所沒有的特技,那就是「凌空飛出水面」,它們通常在海中以旋轉式的遊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時,轉速和遊速不斷加快,直至躍出水面,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時,它能跳1.5~2米高,落水時發出砰的一聲巨響,場面優美壯觀。

2011年蝠鱝已被列入國際公約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國際自然生態保護聯盟已將蝠鱝歸類為"瀕危"物種。201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兩種前口蝠鱝作為瀕危野生動物列入公約附錄二。中國作為締約國,已從2014年9月14日起對以上兩種蝠鱝實施保護,對蝠鱝國際貿易進行監管

相關焦點

  • 性情溫和的蝠鱝,為什麼被稱為魔鬼魚
    人們對於海洋那片神秘蔚藍的探索從未停歇,通過不斷的努力,讓我們認識了許許多多風姿各異的海洋生物,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蝠鱝。可能說蝠鱝,很多人不知道,但要說到魔鬼魚,可能連小朋友都能想到它的形象。為什麼性情溫和的蝠鱝,會被稱為魔鬼魚呢?
  • 浙江漁民捕獲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
    浙江漁民捕獲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   9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漁民在福建外海捕獲一條素有「魔鬼魚」之稱的巨型蝠鱝。
  • 浙江漁民捕獲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
    浙江漁民捕獲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   9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漁民在福建外海捕獲一條素有「魔鬼魚」之稱的巨型蝠鱝。
  • 飽受誤會的「魔鬼魚」——蝠鱝
    「蝠鱝」是鯊魚的近親,在分類學上屬軟骨魚綱鱝科,傳統上將它們分為蝠鱝屬(Mobula)和前口蝠鱝屬(Manta)。蝠鱝屬下有日本蝠鱝、褐背蝠鱝等九個種;前口蝠鱝屬只包含兩種,分別是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
  • 鯊魚也不敢襲擊的瀕危生物:魔鬼魚
    多年前,中國漁船在距離三亞70海裡的海域出海作業時,捕獲到了一條素有「魔鬼魚」之稱的蝠鱝。儘管這條面容特別的「魔鬼魚」重達3000多斤,連最兇猛的鯊魚也不敢襲擊它,但是它依然無法逃脫人類對它的無情殺戮。
  • 海南漁民捕獲3000斤超級「魔鬼魚」(圖)
    「海上巨人」以及「魔鬼魚」之稱的蝠鱝。有趣蝠鱝習性特怪異 據了解,蝠鱝長可達8米,重達3噸,其身體扁平,有強大的胸鰭,類似翅膀,頭下有一橫裂的巨口,身體後部有一條又圓又細的尾巴。在英語中,它們被誤稱為「魔鬼魚」,主要是其形狀嚇人。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因為一旦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於死地。所以人們叫它「魔鬼魚」。
  • 與漁民一起保護「魔鬼魚」
    摘要 被稱為「魔鬼魚」的蝠鱝,體型龐大奇特,卻安靜沉穩而有好奇心。凱斯婷·福斯貝推動立法與教育,並幫助漁民從蝠鱝保護中獲利。
  • 漁民捕獲3000斤重「魔鬼魚」 3元1斤出售(組圖)
    」之稱的蝠鱝,該蝠鱝長達8米重達3000餘斤,其性情怪異並不時搞一些惡作劇驚嚇船員。  8月3日凌晨2時許,一艘臨高籍漁船在距離三亞70海裡的海域出海作業時,捕獲到了一條素有「海上巨人」以及「魔鬼魚」之稱的蝠鱝。儘管這條面容特別的「魔鬼魚」重達3000多斤,連最兇猛的鯊魚也不敢襲擊它,但是它依然無法逃脫人類對它的無情殺戮,從而被人們送上餐桌成了美味佳餚。
  • 海南漁民捕獲3000斤超級「魔鬼魚」(圖)
    8月3日凌晨2時許,一艘臨高籍漁船在距離三亞70海裡的海域出海作業時,捕獲到了一條素有「海上巨人」以及「魔鬼魚」之稱的蝠鱝。儘管這條面容特別的「魔鬼魚」重達3000多斤,連最兇猛的鯊魚也不敢襲擊它,但是它依然無法逃脫人類對它的無情殺戮,從而被人們送上餐桌成了美味佳餚。
  • 澳洲潛水員遇受傷魔鬼魚求助
    說起魔鬼魚,很多人的印象似乎是「很兇猛,且尾巴上會有毒刺蜇人」,但這些其實是人們對於蝠鱝的誤解。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4日描述,潛水員在西澳大利亞寧加盧海岸附近潛水時發現了一隻蝠鱝,它不僅一次主動的靠近潛水員,並將自己的右眼展示給潛水員看。
  • 與漁民一起保護「魔鬼魚」
    摘要 被稱為「魔鬼魚」的蝠鱝,體型龐大奇特,卻安靜沉穩而有好奇心。凱斯婷·福斯貝推動立法與教育,並幫助漁民從蝠鱝保護中獲利。
  • 漁民捕獲魔鬼魚 魔鬼魚有營養價值嗎
    網友介紹,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魔鬼魚。這種魚又叫魟魚或者蝠鱝。個頭小點的魔鬼魚,平時當地菜市場也有賣。  網上資料顯示,魔鬼魚早在侏羅紀便出現了。1億多年間,體型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在南海整年可以見到,每年6―7月,洄遊至福建、浙江沿海,於8―9月遊去黃海,10―11月返回浙江沿海,12月至翌年2―3月沿原路線返回南海。  這次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溫州捕到魔鬼魚了。
  • 澳一水域驚現粉紅色品種魔鬼魚,體寬3米,在群體中異常明顯!
    在海洋世界中,蝠鱝又稱為魔鬼魚,並不是這種魚個性兇猛,而是它們的遊姿與夜裡飛行的蝙蝠有些相似而得名,實際上它們也是一種美麗魚類,由於蝠鱝的體型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最大可達8米以上,當它們遨遊海底時,就像是一隻「海上風箏」在飛翔,非常美麗。
  • 看完心疼魔鬼魚,原來那麼多年一直在受冤枉
    今天說的是蝠鱝,魔鬼魚。蝠鱝(拼音為fú fèn),說到蝠鱝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兩個字我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知道怎麼讀的。蝠鱝的另外一個別名也叫魔鬼魚,這大部分人應該就知道了。魔鬼魚其實是個表裡不一的傢伙,人家壓根不魔鬼,相反可是溫順的多。魔鬼魚主要吃浮遊生物和小魚,是一種濾食性的魚類。得名是因為它在水中暢遊的姿態就像蝙蝠一樣,而蝙蝠一般都出現了暗無天日的山洞裡面,還伴隨著一股尖利的叫聲,所以很多人就把蝠鱝四捨五入約等於蝙蝠在約等於魔鬼。
  • 科普中國——蝠鱝 [fú fèn]
    蝠鱝(Mobula),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鱝屬和蝠鱝屬。體呈菱形,寬大6m餘。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遊弋,並做遠程洄遊,行動敏捷。以浮遊甲殼類和小魚為食。
  • 西工大的「魔鬼魚」長大了!將來還會「長」出「耳朵」和...
    #西北工業大學##魔鬼魚#「快去看看,『魔鬼魚』怎麼一年增重了10倍?是不是『餵』得太好了?」去年八月份,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科研人員介紹,這條「魔鬼魚」叫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因其恐怖的外形而被稱為「魔鬼魚」。西工大遊泳池裡正是一條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之所以仿蝠鱝,是因為它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這種形態不僅有利於遊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運動時,能有效藉助流體的能量實現更高效率的滑行運動。
  •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魚」長大了,胖了90公斤,還多了很多新技能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魚」(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今年長大了,從10kg長到了100kg,下潛深度、續航時間、搭載能力、推進速度等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去年8月,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
  • 中醫藥材需求增加致"魔鬼魚"蝠鱝遭大規模獵殺
    核心提示:在過去10年中,隨著傳統中醫的迅速發展,人們對蝠鱝鰓耙的需求量劇增。醫生說進食蝠鱝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毒素,促進血液循環。並且對治療癌症,水痘,喉炎和皮膚疾病,腎臟問題和生育問題等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 一條幾百斤重的魔鬼魚,還沒半斤重的野生大黃魚值錢?
    我們再回到前口蝠鱝的話題上來。前口蝠鱝是蝠鱝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們的壽命比較長,個頭隨著年歲的增長不斷變大,大個頭的前口蝠鱝的翼展可超過7m。我國南海漁民曾經捕到過一條重達1500kg超級「魔鬼魚」。雖然被叫做魔鬼魚,但是它的性情非常溫和,以浮遊生物等小型海洋生物為食。雖然個頭很大,但是它的繁殖率非常低,每2-5年,才能繁育出1-2條幼魚。
  • 印尼「魔鬼魚」貿易禁令成功了嗎?
    昨天,他在印度尼西亞南部的家鄉索洛島附近的熱帶海域捕獲了四條日本蝠鱝和一桶小塞拉魚(脂眼凹肩鰺)。和他所在的拉馬克拉社區的許多其他人一樣,奧馬爾曾經是一名前口蝠鱝捕獵者。前口蝠鱝是蝠鱝的一種。蝠鱝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各海區。2014年,印尼禁止捕撈前口蝠鱝,並禁止買賣它們的部分器官,這迫使奧馬爾不得不收起了魚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