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裡的盒子,
有閱讀,有滋味,有分享,有聚會……
還有的還有,
在「新古裡 | 中國常熟鐵琴銅劍樓知旅文化街區」,
等你探究。
「新古裡 | 中國常熟鐵琴銅劍樓知旅文化街區」作為一個以知識產業為特徵文化街區,在場景營建上,怎樣去聯結其精神內核與時代環境的共同陳述?特別是鐵琴銅劍樓作為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是民族璀璨文化的直接見證,具有強烈的地標性意義。
廣場是場景空間構成的關鍵組成,因此,作為參觀「鐵琴銅劍樓」的前置空間,我們提出了關於「知旅盒子」的構想,並邀請來自義大利的「Baldi Margheriti Associati」(以下簡稱Baldi-Mangeriti建築事務所)共同參與場景共建,選擇在廣場西北處,臨近「鐵琴銅劍樓」和文物保護單位「安徽會館」的區域作為實踐場所,成為場景序列組合中的重要體驗節點。
在完成對項目實地調研後,Baldi-Mangeriti建築事務所資深設計師 Sergio Melchiorri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對「知旅盒子」的思考和創作,帶領設計團隊從建築的指向性、空間構成的關係,符號語言,以及材質與色彩,考慮諸多因素的重疊,選擇用貨櫃為建築容器,以層次感和結構穿插的設計手段,紓解風格上的連貫和節奏,強調微型空間的靈活與開放性。
▲ 「知旅盒子」平面測量圖和創意手稿
▲ 平面圖
▲ 立面圖
建築的終極意義是通過與使用該空間的人發生聯繫得以發展。未來的「知識盒子」將更多參與在地文化生活,為城市變革提供人文性的關懷,滿足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畢竟城市快速變化,但以社交方式聚集依然是社會的主要構成方式。設計的「知旅盒子」,主要由「Library Space」、「Magic Box」和「Cafeteria」三個主題構成,並置入與知識相關的內容創生和消費體驗。
▲ 空間透視圖
▲ 效果圖
因此,不局限於歷史環境下的敘述,停留在文化觀光或生活風俗的體驗。從中國城鎮化更新的角度思考,鐵琴銅劍樓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她需要聯繫歷史,同時也必然要關注人類與社會正往何處去。與在地生活發生關係,強調社區性的公共化作用,也是「新古裡」將被賦予的,在藏書樓這一中國獨有的歷史性「知識空間」中,如何用「知識」與「旅遊」的結合,驗證文明進步的意義。因此,在對「新古裡」廣場的場景改造與更新中,傳統文化的景觀符號依舊被保留,同時釋放更多開放的、集體性空間,
▲ 進行中的新古裡廣場改造
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尋求國際合作,借用外國建築設計團隊的專業力量,構築了新中國新建築的多重詮釋。而當這種過程逐漸回歸成熟理性,尋求自身文化個性的認知,發現現代性和傳統之間還有哪些可能的機會,將為時代語境下文化的復興與再生,提供更多建設性對策。追隨「新古裡」場景更新與「知旅」街區的定位,將為在地生活和地區發展賦予怎樣的意義?對話傳統,擁抱世界,以開放態度展開關於美好生活的想像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