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研通社通訊員 文浩 梅嶺】作為2005-2006年度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排名第一的候選人,建築學院研究生劉曉華本科期間就曾獲得特等獎學金,現已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2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4本,獲得授權的專利4 項,並參與了多項科研項目。研究生期間,劉曉華曾先後擔任建築學院本科生輔導員、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助理、校研究生團委實踐部部長、清華大學博士生實踐服務團團長,獲得過夏安世教授獎學金、蔣南翔獎學金、東芝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清華大學優秀研究生稱號,並被兩次提名「航天海鷹杯」學術新秀。
只看到簡歷上的個人介紹,不免會在心中揣測,這樣一位學術成果突出、社會工作出色的同學會是什麼模樣。而當她出現在你眼前,同你交談,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想像不免過於豐富。同大多數清華女生一樣,劉曉華衣著樸實,待人親切。只有她那不時爽朗的笑聲和對自己經歷生動形象的描述,才會讓你覺得她和一般的工科女生還是有一點不一樣。這一點的不同,足以打消了你最後的一點緊張和顧慮,讓你能夠放鬆自若地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去了解她的成功旅程。
「樂觀積極的心態最重要」
用劉曉華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個「稍微外向一點,和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很容易聊起來的人」。事實的確如此,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你都能感受到她極強的親和力和表達能力,善於溝通交流,這也是她在社會工作方面做得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但遇到基礎研究這類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時,她又能靜下心來,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去,「動靜結合」是她性格中很突出的一個特點。
和一般的「牛人」不同,劉曉華沒有刻意尋找最喜歡的座右銘,是一個典型的「後知後覺」的類型代表。按她自己的說法,她一直追求的只是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能夠不斷在生活中奮進,在挫折和磨難中尋找快樂。「很多事情和道理只有真正經歷過挫折,困惑過,才會真正明白。現在看來,一帆風順未必是好事。遇見困難時就多跟人溝通,別人的一句話就可能點醒你,重新鼓勵你」。劉曉華說。
劉曉華正是用她自己的經歷說明樂觀積極心態的重要性:本科時被調配到暖通空調專業後,「幹一行,愛一行」,很快就從新的學科方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保送上了研究生。在研究生剛開始階段,她也曾有一段時間苦於沒有學術成果,但她卻一直抱著平和的心態,暗暗發力,厚積薄發。
劉曉華的學術科研之路,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有一次,她本來計劃半年就搭好的試驗臺,由於各種原因加上「非典」影響,結果拖了很長的時間。在搭建過程中,零部件都要她自己來購買和組裝,在想清楚自己的工作對整個實驗室的重要性和貢獻後,也還是「硬被逼著鍛鍊了動手能力」,獨立完成了任務。最後由劉曉華和她的實驗室師同學一起搭建的試驗臺獲得了2003年學生實驗室貢獻一等獎。
這些經歷,讓劉曉華對於成功的因素有了深刻的認識:「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機遇是很重要,但機遇又不是可以清楚預測的。所以需要自己調整心態,看的開,讓自己擁有必備的基本素質,同時不斷努力就好了。」
「學術路上,我只想著跑好第二棒」
談到自己的學術研究,劉曉華話語裡就充滿著無比的快樂。說到實驗室,就像是說到她自己的家;說到她的導師江億院士,就像是說到她的父親一樣:「對我影響最深讓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我的導師了。作為院士,江老師的學術水平很高,在研究問題上能夠給自己很好的指導。另一方面,江老師為人師表,表現了很強的人格魅力和社會責任感。正是在江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喜歡上了跟著老師一起去做一些有利於社會而不計報酬的事情。」
劉曉華現在的研究方向,是其導師江億院士於2000年提出的、現在仍屬於國際國內一個開創性的領域。她的一個已經畢業的師兄是實驗室第一個研究這個前沿方向的研究生。當師兄畢業後,她就成為實驗室在這個方向的負責人,繼續帶領課題組在探索中前進。這個隊伍也從當初的三個人,發展到現在成為一個包括7個研究生和3個本科生在內的課題組。
當記者對劉曉華的學術成果表示無比佩服時,她謙虛地表示:「我的成果應該感謝我的導師和前面的博士師兄。導師幫助我們把握大方向,告訴你在地上是種西瓜還是西紅柿。而師兄則具體做了很多的奠基工作,去探索如何播種、施肥。對於搭建這個新的團隊,師兄真的功不可沒,他不僅自己做的工作很苦很累,並且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傳授給我。所以當接力棒傳到我這時,我也理所應當跟隨師兄,帶好師弟師妹。」 劉曉華說,這個方向很有前途,但現在還停留在示範工程的階段。她表示,在以後的10年或者20年都會投入這個方向,去思考怎麼把理論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
談到做學問的方法,劉曉華說,清晰的思路是做好學術的前提,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和導師的交流。在具體的閱讀文獻方法上,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是弄明白框架和學習基本研究思想。另外最好整理自己讀過的論文,積累每篇論文的要點,在對比中學習會很有幫助。
「人生角色,需要快速轉換和理智選擇」
本科擔任團支書、熱能系學生會副主席、建築學院團委副書記,研究生階段擔任本科生輔導員、博士生實踐服務團團長等多種工作社會職務,在學術和社會工作之間如何做好協調的關鍵,在劉曉華看來,其實就四個字:「角色轉換」。
劉曉華說,她本科大二剛開始做學生工作的時候有些不適應,天天想著社會工作的事情,很難靜下心學習。但經過大概半學期的磨合,她開始慢慢習慣在多種角色裡面轉換。到了研究生階段,承擔的角色更多,挑戰也更大。要上的課程、導師的項目、自己課題組的研究和社會工作更需要在各種角色中快速轉換的能力。每一次角色轉換就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提高效率,花費更少的時間,同時也要求對學習工作提前做計劃,才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去完成。
在劉曉華看來,如何去定位自己的角色很重要:「我認為社會工作對於培養自己組織協調能力和規劃很有幫助。作為部門負責人,如何去安排近期和遠期的規劃,如何去分配角色和任務,如何培養人,這些工作都是很有挑戰性的。所以我也一直樂於從事社會工作,鍛鍊自己的能力。」 做社會工作需要投入時間。經過權衡,劉曉華決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課題組的工作。「其實不管從事行政工作還是走學術路線,明確自己的定位和人生追求目標很重要。剛開始的時候總有很多事情讓你選擇,只有當你認真去做了,經歷了之後,才會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劉曉華說。
在清華生活了八年多,劉曉華坦誠學校對她最大的影響是科研和學習氛圍,這些給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她能夠把社會工作穿插在科研工作中,鍛鍊自己組織協調的能力。
劉曉華是樂觀的,奉獻的,她深愛著自己的專業,非常樂意於投身祖國的建築節能事業;她又是踏實的,自信的,沿著導師指點的方向,不斷創造出一項又一項的成績;她還是豐富的,全面的,無論是科研工作,社會工作還是個人修養,都像是一個典型的清華大學學生的模範:謙遜樸實,踏實勤勉,言行之間處處彰顯人生智慧。願這樣一個積極奮進的樂行者,能夠影響著更多的清華學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健康積極的越走越好。(編輯 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