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積極奮進的樂行者

2020-12-24 清華大學新聞網

人生路上積極奮進的樂行者

  —訪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劉曉華

  【新聞中心訊 研通社通訊員 文浩 梅嶺】作為2005-2006年度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排名第一的候選人,建築學院研究生劉曉華本科期間就曾獲得特等獎學金,現已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2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4本,獲得授權的專利4 項,並參與了多項科研項目。研究生期間,劉曉華曾先後擔任建築學院本科生輔導員、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助理、校研究生團委實踐部部長、清華大學博士生實踐服務團團長,獲得過夏安世教授獎學金、蔣南翔獎學金、東芝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清華大學優秀研究生稱號,並被兩次提名「航天海鷹杯」學術新秀。

  只看到簡歷上的個人介紹,不免會在心中揣測,這樣一位學術成果突出、社會工作出色的同學會是什麼模樣。而當她出現在你眼前,同你交談,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想像不免過於豐富。同大多數清華女生一樣,劉曉華衣著樸實,待人親切。只有她那不時爽朗的笑聲和對自己經歷生動形象的描述,才會讓你覺得她和一般的工科女生還是有一點不一樣。這一點的不同,足以打消了你最後的一點緊張和顧慮,讓你能夠放鬆自若地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去了解她的成功旅程。

  「樂觀積極的心態最重要」

  用劉曉華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個「稍微外向一點,和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很容易聊起來的人」。事實的確如此,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你都能感受到她極強的親和力和表達能力,善於溝通交流,這也是她在社會工作方面做得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但遇到基礎研究這類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時,她又能靜下心來,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去,「動靜結合」是她性格中很突出的一個特點。

  和一般的「牛人」不同,劉曉華沒有刻意尋找最喜歡的座右銘,是一個典型的「後知後覺」的類型代表。按她自己的說法,她一直追求的只是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能夠不斷在生活中奮進,在挫折和磨難中尋找快樂。「很多事情和道理只有真正經歷過挫折,困惑過,才會真正明白。現在看來,一帆風順未必是好事。遇見困難時就多跟人溝通,別人的一句話就可能點醒你,重新鼓勵你」。劉曉華說。

  劉曉華正是用她自己的經歷說明樂觀積極心態的重要性:本科時被調配到暖通空調專業後,「幹一行,愛一行」,很快就從新的學科方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保送上了研究生。在研究生剛開始階段,她也曾有一段時間苦於沒有學術成果,但她卻一直抱著平和的心態,暗暗發力,厚積薄發。

  劉曉華的學術科研之路,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有一次,她本來計劃半年就搭好的試驗臺,由於各種原因加上「非典」影響,結果拖了很長的時間。在搭建過程中,零部件都要她自己來購買和組裝,在想清楚自己的工作對整個實驗室的重要性和貢獻後,也還是「硬被逼著鍛鍊了動手能力」,獨立完成了任務。最後由劉曉華和她的實驗室師同學一起搭建的試驗臺獲得了2003年學生實驗室貢獻一等獎。

  這些經歷,讓劉曉華對於成功的因素有了深刻的認識:「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機遇是很重要,但機遇又不是可以清楚預測的。所以需要自己調整心態,看的開,讓自己擁有必備的基本素質,同時不斷努力就好了。」

  「學術路上,我只想著跑好第二棒」

  談到自己的學術研究,劉曉華話語裡就充滿著無比的快樂。說到實驗室,就像是說到她自己的家;說到她的導師江億院士,就像是說到她的父親一樣:「對我影響最深讓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我的導師了。作為院士,江老師的學術水平很高,在研究問題上能夠給自己很好的指導。另一方面,江老師為人師表,表現了很強的人格魅力和社會責任感。正是在江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喜歡上了跟著老師一起去做一些有利於社會而不計報酬的事情。」

  劉曉華現在的研究方向,是其導師江億院士於2000年提出的、現在仍屬於國際國內一個開創性的領域。她的一個已經畢業的師兄是實驗室第一個研究這個前沿方向的研究生。當師兄畢業後,她就成為實驗室在這個方向的負責人,繼續帶領課題組在探索中前進。這個隊伍也從當初的三個人,發展到現在成為一個包括7個研究生和3個本科生在內的課題組。

  當記者對劉曉華的學術成果表示無比佩服時,她謙虛地表示:「我的成果應該感謝我的導師和前面的博士師兄。導師幫助我們把握大方向,告訴你在地上是種西瓜還是西紅柿。而師兄則具體做了很多的奠基工作,去探索如何播種、施肥。對於搭建這個新的團隊,師兄真的功不可沒,他不僅自己做的工作很苦很累,並且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傳授給我。所以當接力棒傳到我這時,我也理所應當跟隨師兄,帶好師弟師妹。」 劉曉華說,這個方向很有前途,但現在還停留在示範工程的階段。她表示,在以後的10年或者20年都會投入這個方向,去思考怎麼把理論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

  談到做學問的方法,劉曉華說,清晰的思路是做好學術的前提,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和導師的交流。在具體的閱讀文獻方法上,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是弄明白框架和學習基本研究思想。另外最好整理自己讀過的論文,積累每篇論文的要點,在對比中學習會很有幫助。

  「人生角色,需要快速轉換和理智選擇」

  本科擔任團支書、熱能系學生會副主席、建築學院團委副書記,研究生階段擔任本科生輔導員、博士生實踐服務團團長等多種工作社會職務,在學術和社會工作之間如何做好協調的關鍵,在劉曉華看來,其實就四個字:「角色轉換」。

  劉曉華說,她本科大二剛開始做學生工作的時候有些不適應,天天想著社會工作的事情,很難靜下心學習。但經過大概半學期的磨合,她開始慢慢習慣在多種角色裡面轉換。到了研究生階段,承擔的角色更多,挑戰也更大。要上的課程、導師的項目、自己課題組的研究和社會工作更需要在各種角色中快速轉換的能力。每一次角色轉換就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提高效率,花費更少的時間,同時也要求對學習工作提前做計劃,才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去完成。

  在劉曉華看來,如何去定位自己的角色很重要:「我認為社會工作對於培養自己組織協調能力和規劃很有幫助。作為部門負責人,如何去安排近期和遠期的規劃,如何去分配角色和任務,如何培養人,這些工作都是很有挑戰性的。所以我也一直樂於從事社會工作,鍛鍊自己的能力。」 做社會工作需要投入時間。經過權衡,劉曉華決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課題組的工作。「其實不管從事行政工作還是走學術路線,明確自己的定位和人生追求目標很重要。剛開始的時候總有很多事情讓你選擇,只有當你認真去做了,經歷了之後,才會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劉曉華說。

  在清華生活了八年多,劉曉華坦誠學校對她最大的影響是科研和學習氛圍,這些給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她能夠把社會工作穿插在科研工作中,鍛鍊自己組織協調的能力。

  劉曉華是樂觀的,奉獻的,她深愛著自己的專業,非常樂意於投身祖國的建築節能事業;她又是踏實的,自信的,沿著導師指點的方向,不斷創造出一項又一項的成績;她還是豐富的,全面的,無論是科研工作,社會工作還是個人修養,都像是一個典型的清華大學學生的模範:謙遜樸實,踏實勤勉,言行之間處處彰顯人生智慧。願這樣一個積極奮進的樂行者,能夠影響著更多的清華學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健康積極的越走越好。(編輯 李含)

相關焦點

  • 使徒行者2結局出現馬國明是什麼意思 使徒行者3樂少成真臥底
    就在昨晚,使徒行者2迎來大結局。小編只想說,我猜對了開頭沒猜對結局。沒想到梁思敏是臥底,還是跑不出使徒行者1的套路,5個臥底。》》》推薦閱讀:使徒行者2大結局劇透要拍第三部?
  • 夢想益行者,我們在路上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夢想益行者,我們在路上 2020-11-30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使徒行者2樂少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使徒行者2》劇情承接了使徒行者的前傳。第一季的大結局畫面中,黑幫大反派「歡喜哥」,乍現在臥底警員檔案中,卻被戴手套的神秘人刪去,留下謎一樣的身世背景,這位刪除檔案的神秘人會是警隊中的變節的「黑警」嗎?結局前一反常態的卓sir會是第六個臥底嗎?這一連串懸念終於要在第二季中揭曉。
  • 在路上,行者無疆
    每到周末來臨,我先要積極考察好天氣狀況,認真完成好既定科目,根據師太心情,尋找恰當時機「大膽」提出自己踴躍參加室外體育鍛鍊的合理化訴求。今年以來,總共謀劃活動40次,被單位值班、加班衝掉20次,時機不成熟主動放棄10次,提出後被否決5次,出行前一天喝大自己浪費3次,截止今天成功參與騎行2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數量雖然不多,但是質量還行。
  • 行者,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本期主題行者走在路上有時不必在乎目的地讓心情去旅行遇見沿途的風景花在崖邊綻放,葉落回歸土壤夾縫作蘭草,浪打為漂萍真正的旅者不在於走過了多少地方而在於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分分鐘保存做屏保在我國境內,天山橫亙新疆中部延綿1700餘公裡,翻山越嶺行走於海拔2000米的高山草甸,便是天山的最佳欣賞方式,5月下旬,徒步天山北坡的一個小環線,一路上總能遇見背包的行者,用腳步丈量著這座新疆最壯秀的神山。
  • 行者,在路上;旅行,更美好
    行走在旅行途中,每一個人都是行者,一路上觀賞著沿途的風景,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會。當你登上一座高峰,從山頂俯視你腳下的那一片土地,你一定會忘記登山時的艱辛,反而會覺得如果沒有登山的這個過程,你就一定無法親身感受這一眼望去盡開闊的心境,也不會有俯視群山的感覺。
  • 《使徒行者2》中的樂少鋒和徐天堂都是一類人,各自安守本份!
    《使徒行者》系列警匪臥底劇是否讓你入戲了?在《使徒行者2》中,你更喜歡樂少鋒還是徐天堂?樂少鋒是假臥底隱藏之深,徐天堂是真臥底卻被懷疑,他們都喜歡鄭淑梅。其實,樂少鋒和徐天堂本應該是一類人,時而有著共同特徵,但是身份的特殊,只能各自安守本份。
  • 匯聚奮進力量 綻放青春光彩
    為激勵廣大青年民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瞄準現代化,聚焦高質量,積極投身「警務質態高質量、改革強警高質量、科技興警高質量、警隊建設高質量」四場硬仗,5月12日晚,濱湖公安分局舉行「匯聚奮進力量 綻放青春光彩」主題演講比賽。
  • 旅遊衛視行者《美麗公約》擦亮天路 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
    原標題:旅遊衛視行者|《美麗公約》擦亮天路 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 由《搭車去柏林》導演,也是獲DISCOVERY亞洲新銳導演稱號的劉暢親歷帶領並拍攝成《擦亮天路》五集紀錄片,已在旅遊衛視行者欄目播出。   這組記錄片的播出給觀眾帶來的震撼不可謂不震撼,甚至可以說使每位觀眾都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反思。是時候改變自己,還祖國母親一個湛藍的天空了。這也是《美麗公約》擦亮天路傳遞的的宗旨:美麗中國、美麗公約、文明旅行、擦亮天路。
  • 以夢為馬 砥礪前行 以奔跑的姿態奮進在追夢的路上
    以夢為馬 砥礪前行 以奔跑的姿態奮進在追夢的路上 ——嘉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專題學習討論會 發布日期:2019-03-05 18:58
  • 舞蹈大師李響:華麗的《行者》背後,是對人生目標執著的追求
    他將《行者》詮釋得淋漓盡致,舞姿捲起無限想像力,深情的眸,孤獨的眼神,隱蘊著通透的空靈,他就是一位「行者」。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李響這場撼動人心的絕美演出背後包括著多少付出與磨練,沒有誰能輕易成功,李響也是如此。
  • 行者之痛——遊碴岈山有感
    (其實從上次那個小女友在嵖岈山的表現看來,我就知道行者以後的路程將又同孤獨為伴了。事實證明我的預料是無比準確的,這可能和我的屬性有關,我向來能夠嗅出那未曾到來的風險,所以一次次在與妖共舞的取經路上絕處逢生。) 節後的遊客日漸見少。五哥我們一行三人勝似閒庭信步,一路緩緩而行,有旅之樂而無行之累。嵖岈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兒的人喜歡「拉郎配」,管你願不願意。
  • 奮進新時代,擔當新使命,都蘭縣公安局香日德派出所積極創建「楓橋...
    奮進新時代,擔當新使命,都蘭縣公安局香日德派出所積極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2019-08-20 2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舜晞使徒行者三結局是什麼? 使徒行者3臥底都有誰人物關係解析
    曾舜晞向眾人表明自己是紐西蘭警察,阿佘人生安全但目前失蹤,眾人如釋重負。使徒行者3臥底都有誰人物關係解析《使徒行者3》超強主演陣容都忍不住讓一眾網友敲碗表示超期待!比如,《使徒行者》系列三朝元老苗僑偉,還有林峰、馬國明、袁偉豪、黃智雯、黃翠如、蔡思貝、張振朗、許紹雄、洪永城、連詩雅、林萱妤、曾舜晞、鄭則仕和江美儀等實力派演員!是不是感覺這麼多人物關係很亂?
  • 華泰證券資管崔春:矢志不渝經風雨,行者無疆譜華章
    新的一年,華泰證券資管將積極把握新時代的新機遇,擔當作為、迎接新挑戰,繼續以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為根基,加大轉型力度,優化業務結構,堅持優化存量和創新增量相結合,有效聯接社會投融資需求,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篤行奮進。
  • 《行者無疆》:要麼旅行,要麼看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行者無疆,學海無涯。有一本書,穿梭千年古典與現代的世紀愛戀,追求自由的個人與崇尚公德的萬縷千絲,夾雜居高者的矯情和悲憫,渾然東西方的文人情思考,展示考察西方文明的全部細膩我們給眾多讀者,行者無疆,學海無涯。《行者無疆》是自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的這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記錄了作者在過程中的全部感受,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隨筆集。
  • 行者逐心 精彩絕倫
    來自貴州鵬遠97賽車隊的970號陳鵬遠攜貴煙行者在比賽中斬獲優異成績,據悉97年的小將陳鵬遠車齡已超10年之久,是一名「猛將」的同時,也是一名「老將」。談及比賽秘訣,陳鵬遠說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而比賽就是充分的準備和發揮。兩部分缺一不可。
  • 《使徒行者2》劇透:樂少刺殺中槍慘死 歡喜哥和卓凱聯手除魏
    《使徒行者2》將迎來大結局,但這劇情實在是令人驚訝。大家糾結了那麼久的黑警到底是誰?真相一層層被揭露,真正的幕後黑警原來是許啟發。但更令人意向不到的是,真正的許啟發已經死了,現在的警務助理處長許啟發是個冒牌貨,以前是混黑幫的一個打手,外號大個豪。
  • 【行者】素滷削麵,深得其味
    為人一世,奮進而成的業績,倘若如此——既展現功底又兼容藝趣,既貼近平俗又洋溢詩情,或許可向天地光陰作交待了!自古至今,經典山西削麵的「澆頭」,必有山西景觀的名優特產。應縣木塔周邊的髮菜、平遙古城外的山藥、東太堡的蘆筍尖兒,雲崗石窟的黃花菜、五臺山中的臺蘑、垣曲城東的猴頭、王家大院一帶的豌豆苗……素滷陳醋、老店鄉音,吸溜一碗地道的山西削麵,也不枉在三晉大地遊歷一遭。
  • 「帕格尼尼金獎東方第一人」:「讀奏」如樂人生
    本月29日至31日,「帕格尼尼金獎東方第一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將攜其自傳《往事如樂》在北京舉辦「讀奏會」。  除了欣賞其高超的演奏技藝外,聽眾及讀者們還將伴隨著《往事如樂》的精選篇章,一起回顧呂思清30年成長路上的點滴心情。  2007年,對華人小提琴家呂思清來說有著非一般的意義。